在国际上,中国以饮食文化著称;而在国内,“羊城”广州的食文化更有特色。无论是历史上“吃在广州”的流传,还是现阶段“广东人没有不敢吃的”的调侃,都足以印证广州“食都”地位的强悍。
想想也是,看看遍布世界各地随处可见的中餐馆,广东人的确占了相当的比重。广东人不仅爱吃、敢吃,也讲吃、会吃。说来不怕别人笑话,我这个典型的北方汉的“早茶扫盲”就是在广州完成的。
1985年,我第一次随同银行领导去广州。尽管当时改革开放已经开始,但国家经济发展速度和老百姓的生活水平还相对比较低。能从北京乘3个小时的飞机到广州出差,不仅突破了当时科级以下干部出差不许乘坐飞机的规定,也满足了年轻人能够跟领导出趟远门的虚荣。
坐在飞机上,同行的领导不停地向我介绍南粤的风土人情、气候特征、植物花卉,尤其是向我推介了一个我从未听说过的词汇:“早茶”。“早茶是什么?”我心里暗暗在想。从字面理解,我应该明白它属于食文化的范畴,但具体什么内容,我是真的一无所知。
领导对我讲,早茶是广东人每天早上最为重要的生活内容,不仅种类多、受众广,而且耗时长,不少下海商人还利用早茶谈生意呢!
我们终于在第二天早上应邀去花园酒店吃早茶。激动与兴奋之中,我知道了什么是“凤爪”,什么是“肠粉”,也见识了“皮蛋瘦肉粥”和“牛肉丸”等等,那些我都熟悉的原料但想象不到会那样烹制成多类小吃。一笼笼,一屉屉,有的放在盘子里,有的须从锅里盛,服务员推着盛满多类小吃的车子在餐桌之间走来走去,手里还拿着个账单不停地记录着。
说句心里话,吃了这顿早茶,我真的感觉是上了一堂课,那品种、那味道、那程序、那讲究,绝对够得上是学问,是文化,是一种很有特色的饮食文化。回来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都令我刻骨铭心。之后我也在北京探访过“大三元”和“广州大酒店”,不是氛围不够就是品种不全。心里一直怀有一个情结,什么时候再去一趟广州,美美地品一次地道的早茶啊!
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带上银行的几个年轻同志去广州调研。与当年那位领导一样,我也是喋喋不休地向他们宣传我已经掌握的早茶知识。听了我多少带有夸张成分的介绍,年轻人同样表现出极大的好奇和欲望。品种一样没少,程序也丝毫没有改变,但我似乎觉得没有找回第一次的感觉和味道。
年轻人不停地问我,为什么不像您说的那样啊?我也在想,是啊,问题出在哪里了呢?想来想去终于明白了,不是东西变了,是我们的口味变了,是我们的审视和衡量标准变了。餐厅里尽管还是人满为患,但已经看不到当年就餐人们无比享受的神情,他们就是简单就餐,而且是速战速决。就连我这个外地客,也有进了一次食堂的感觉。
去年,我已经记不清是第几次去羊城了,但我清晰地记得是第三次在广州吃早茶。这次是我主动提出的请求,一个重要目的是带有考察性质。广州的朋友听后觉得很可笑也很吃惊,意思是怎么现在还留恋这么古老的饮食内容啊?我注意到,偌大的餐厅里已经不再是熙熙攘攘,我也注意到绝大多数是外地的游客,而且不少是举家同行,我还注意到,每个餐桌上所点的量已经明显减少,不再是盘摞盘、碗碰碗。令我十分吃惊的是,广东早茶里居然也出现了少许辣子!
三次早茶发生在不同年代。而三次不同的口味、心情和感受,也留下了不同经济发展时期中国人的生活痕迹。“饥食甜如蜜,饱食蜜不甜”,这句话真是一条真理啊!号称“食在广东”的经典胜地,我们从茫然不知到索然无味,经历了短短20多年时间,这对于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水平的提高将是一个多么有力的佐证啊!但愿广东饮食的创新速度,能够赶上中国老百姓的口味变化速度,我想会的。因为毕竟广东在很多方面都走在前头。
(作者:刘仁刚)
注:本信息仅代表专家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据此投资风险自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