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来看,资产公司最具有可行性的转型方向是金融控股集团。资产公司转型成功与否的最重要的决定因素:新业务拓展能力。资产管理公司从事不良资产业务的优势:专业化和政策优势。
近期,中国东方资产管理公司研发中心调查了中国不良资产市场的四类主要参与者,即商业银行、投资者、资产管理公司和中介机构,通过有针对性的调查,分析共计199位有效受访者的问卷调查,从中得到有关资产管理公司转型的观点。
资产管理公司的转型方向
资产管理公司最具有可行性的转型方向:金融控股集团。四类受访者的全部问卷统计结果显示,45.5%的受访者认为,资产公司最具有可行性的转型方向是金融控股集团,43%的受访者认为是商业性专业资产管理公司,与前者相当接近;6.5%的受访者认为是证券投行机构,2.5%的受访者认为是商业银行,其余2.5%的受访者认为是金融存款保险机构。
比较四类受访者对资产公司最具有可行性的转型方向的判断,除资产公司外,商业银行、投资者和中介机构的判断较为一致,选择商业性专业资产管理公司的受访者的组内占比最高,分别超过选择金融控股集团的组内占比及其他三个方向的组内占比。而资产公司受访者中,选择金融控股集团的组内占比远高于商业性专业资产管理公司和其他三个方向的组内占比。当前,首家获准作为转型试点先行的资产公司的转型方案已上报国务院,其他资产公司对自身的转型方向也有了较明确的定位。总体来看,资产公司最具有可行性的转型方向是金融控股集团。
资产公司转型成功与否的最重要的决定因素:新业务拓展能力。四类受访者的全部问卷统计结果显示,42%的受访者认为资产公司转型成功与否的最重要的决定因素是新业务拓展能力,25.5%的受访者认为是人力资源素质,17.5%的受访者认为是不良资产市场的供求状况,9.5%的受访者认为是现有业务经营情况,5.5%的受访者认为是资金实力。比较四类受访者对资产公司转型成功与否的最重要的决定因素的判断,四类受访者对五种因素重要性的认识具有一致性,按照重要性排序依次为:新业务拓展能力、人力资源素质、不良资产市场的供求状况、现有业务经营情况、资金实力。
资产公司转型后是否应该继续把不良资产经营处置作为主业:已形成了专业优势,应进一步发展。四类受访者的全部问卷统计结果显示,56%的受访者认为资产公司不良资产经营处置形成了专业优势,应进一步发展,40%的受访者认为应该开展但不应作为主业,2%的受访者认为有优势但竞争激烈,可以考虑退出,另外2%的受访者认为没有优势,应该退出。
比较四类受访者对资产公司转型后是否应该继续把不良资产经营处置作为主业的判断,认为资产公司已经形成了专业优势,应进一步发展的受访者在四类受访者中的组内占比均超过50%,说明市场对资产公司转型后应该继续把不良资产经营处置作为主业已经基本形成了共识,不良资产经营处置的主业地位应该在转型后继续保留。
认为转型后,除不良资产领域外,资产公司最具有发展潜力的行业:信托业。四类受访者的全部问卷统计结果显示,49%的受访者认为除不良资产领域外,资产公司最具有发展潜力的行业是信托业,18.5%的受访者认为是证券业,14%的受访者认为是银行业,13%的受访者认为是信用评级业,5.5%的受访者认为是保险业。
比较四类受访者对资产公司转型后除不良资产领域外,最具有发展潜力的行业的判断,选择信托业的受访者在四类受访者中的组内占比均为最高,并且远远超过选择其他行业的受访者的组内占比,说明信托业已成为除不良资产业务外,最被看好的行业。而保险业几乎成为资产公司最不具有发展潜力的行业。
资产公司受访者对转型问题的判断
对未来参与银行不良资产收购的展望:对不良资产一级市场前景谨慎乐观。从资产公司受访者的问卷统计结果看,认为未来能够控制风险和收益,但一级不良资产市场机会有限的受访者占比为56.8%;认为未来机会很多,且前景很好的受访者占比为21.6%;两者合计78.4%。表明资产管理公司人员对未来不良资产一级市场持谨慎乐观的态度。
办事处2009 年利润的主要来源:不良资产处置、其他业务、中间业务、股权等投资业务。资产公司受访者的问卷结果表明,2009年资产管理公司办事处最重要的利润来源仍然是不良资产处置,占比56.8%,同时随着资产管理公司商业化转型的深入,其他业务和中间业务在办事处的利润来源中比例不断提高,但投行类业务在办事处利润来源中占比依然较低。
办事处开展商业化业务主要依靠的资源:与平台公司业务对接、存量不良资产、其他商业银行新增不良资产、原母体银行新增不良资产。
资产公司受访者的问卷统计结果显示,59.5%的资产管理公司受访人员将与平台公司进行业务对接作为办事处未来开展商业化业务主要依靠的资源,认为主要依靠存量不良资产开展商业化业务的受访者占比24.3%。
资产管理公司从事不良资产业务的优势:专业化和政策优势。资产公司受访者的问卷统计显示,在从事不良资产业务方面,较大比例的受访者认为优势体现在专业化程度高(45.9%)和政策优势(37.8%)两个方面,选择风险控制能力强和人员素质优势的受访者均占8.1%。结果显示,资产管理公司对开展不良资产业务的专业优势信心较大,这些专业优势主要体现在对内部处置程序、处置方法的制度化总结和运用方面,而不是经验的积累和运用方面。其次,资产管理公司对政策优势十分重视。要继续从事不良资产业务,现有的政策优势十分重要,这些政策优势包括在收购银行不良贷款的垄断性方面,以及处置不良资产过程中的司法、税费政策方面,而一旦失去这些政策优势,不良资产业务将面临较严峻的挑战。三是对人员素质优势评价较低,表现出受访者对人员素质的担忧。
资产管理公司在拓展其他新业务方面的最大优势:平台公司间的协同效应。资产公司受访者的问卷统计结果显示,认为平台公司之间的协同效应是资产管理公司拓展其他新业务最大优势的受访者占到62.2%,大大高于认为原有业务延伸的受访者。这表明资产管理公司转型为大型金融控股公司将比单一从事不良资产处置更具优势。
随着2009年天量信贷的投放,主要商业银行普遍资本充足率不足,融资需求迫切,预计不良资产率在随后的几年将有所提高,但2010年预期银行大规模剥离和处置不良资产的可能性不大。资产管理公司仍然是国内不良资产二级市场的重要供给方。由于2009年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造成流动性过剩,在刺激经济复苏的同时,推高了资产价格,市场投资者意愿回暖,资产管理公司在保证流动性的前提下,总体上处置节奏将有所加快。特别是在经济相对发达的东北、珠三角、西南、西北等地区,资产管理公司的处置可能会相对积极,北京、天津、唐山和除长三角外的其他东部地区处置速度预期将有所放缓。
在具体处置方式上,资产管理公司对市场渠道(债权转让)的依赖性有所增强。从区域分布上看,市场化依赖最强的是京津唐,其次是东北地区、西南地区以及中部地区。在不良资产出售过程中,资产管理公司预期主要的买家仍然是政府及其国资公司,与2009年相比,受访者对民营企业收购不良资产的预期也有所增强,但对外资购买不良资产缺乏信心。
注:本信息仅代表专家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据此投资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