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行风貌 | 电子银行 个人金融 信用卡 融e购 | 理财 外汇 保险
人才招聘 | 公司业务 机构业务 资产托管 企业年金 | 股票 基金 期货
金融信息 | 工行学苑 视频专区 网上论坛 投资银行 | 贵金属 债券 超市
金融生态环境掣肘信贷资源配置
 

  应构建科学的金融生态环境状况综合评价体系,对各区域的金融生态环境指标进行量化评分,并定期予以公布,使之成为资金流动的“晴雨表”和“风向标”。

  今年,央行明确提出要增强银行信贷资金的使用效率,使之达到合理的配置和使用。为此,我们选择了典型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吉林省四平市银行信贷资金的配置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信贷资源配置效率与金融生态环境具有高度相关性,金融生态环境的优劣决定着信贷资源配置效率的高低。由于金融生态环境不佳,致使四平市存在着信贷资源闲置、错配及过度集中等配置效率低下的问题,应引起关注。

  对信贷资源配置产生负面影响

  经济欠发达地区金融生态环境不佳对信贷资源配置效率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

  第一,对金融整体发展产生较强的抑制作用。一是金融政策歧视。集中表现在准入门槛的提高,个别银行规定对资产规模未达到5000万元的客户不予准入,对贷款金额500万元以下的贷款申请不予受理。二是金融服务缺失。据统计,四平市4家国有商业银行机构网点从1999年的425个锐减至96个,下降幅度达77%。县级商业银行基本上丧失了信贷权,名为支行,实际上是吸收存款和办理结算业务的分理处。同时,经营机制僵化,贷款审批环节多时间过长,且审批手续烦琐。

  第二,客户企业“体格”弱与失信阻滞信贷结构优化。一是客户企业“体格”弱导致信贷有效需求不足。重点项目和大型企业少,缺乏重点支持对象。四平市现有工业企业约1.6万户,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只有402户,仅占2.5%。绝大多数中小企业经营不景气,造成商业银行项目储备少,上报少,并且上报成功率不高。二是客户企业“诚信”失范,导致银行“逆向选择”。由于客户企业单方面屡屡失信爽约,逃废债的手段和方式令人防不胜防,屡禁不止。因此,金融机构常逆向选择—不发放或少发放贷款。

  第三,制度约束和环境掣肘信贷投放。一是信息非对称状态下倒金字塔式的授权授信制度,弱化了欠发达地区金融机构的信贷功能。尽管基层金融机构享有的企业信息最为真实、最为全面,却因为缺乏应有的信贷决策权,而无法及时满足企业有效的信贷需求。二是权责非对称状态下的信贷责任终身追究制度,抑制了基层行和信贷人员的放贷欲望,“惜贷”、“惧贷”现象普遍存在。三是企业信用体系不健全。完全市场化的企业和个人信用体系尚未建立起来,银行对个人的信用信息无从知晓或知之甚少,制约了银行信贷投放力度。同时,社会信用担保体系的不完善致使银行对担保公司认同度相当低,担保业务开展难,支持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的功能有限。四是司法环境制约下的风险化解功能弱化。五是地方保护主义严重,司法部门在审理、判决、执行金融部门起诉贷款案件时,经常受到行政干预的影响和地方保护的干扰。六是抵押收费高导致交易成本扩大,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企业贷款需求。

  致使信贷资源配置效率低下

  四平市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历史上一直是贷差地区。自2004年首次出现存差以来,存差便呈几何级数快速增长,导致目前的银行信贷资金大量闲置,原因主要是存贷款增长的不平衡。随着国有商业银行对欠发达地区“退出”政策效应的显现,四平市信贷投放增速多年徘徊不前。2009年末,四平市存贷差达116亿元,5年增长3.6倍,年均增长率达71.7%。大量的资金闲置,致使目前基层商业银行陷入流动性困境,从而导致信贷资源大量闲置和配置效率低下。

  信贷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的另一个重要表现为资金错配—不良贷款居高不下。2000年以来,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共剥离人民币不良贷款额占当前全市信贷总量的27%,致使四平市不良贷款额及比率得到了迅速下降。但截至2009年末,全市不良贷款余额占比仍达27%,明显高出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不良贷款居高不下的直接结果是盈利能力普遍不佳,2009年末,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收益率仅为4.2%,低于全国6.5%的平均水平。

  国有商业银行对“四重”(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项目、重点客户)、“三大”(大城市、大项目、大企业)的信贷偏好在四平市表现得尤为突出。2009年末,四平市十大户企业贷款余额合计116亿元,占企业贷款的54%。2009年金融机构对贷款十大户累计投放额达到218亿元,占企业贷款累放额的68%。商业银行流动性相对过剩的局面导致银行之间过度竞争,盲目追逐“大户”,非理性地降低贷款条件和下调利率。贷款的集中度过高,形成了金融业经营的同质性,导致信贷波动必然受制于极少数企业。

  努力营造金融生态新环境

  要提高地区信贷资源配置效率,就必须以改善区域金融生态环境为前提,形成来源充足、占用高效的健康的通畅的资金流,并通过信贷资源配置在金融生态环境中的融合和互动,努力营造信贷资源与金融生态的双赢局面。

  一是构建科学的金融生态环境状况综合评价体系,对各区域的金融生态环境指标进行量化评分,并定期予以公布,使之成为资金流动的“晴雨表”和“风向标”。一套比较完整的金融生态评价系统应包括市场环境状况、银行经营状况和资产质量、社会信用建设状况、金融安全状况、司法环境状况和地方政府支持金融发展和信用建设情况等六个方面。

  二是要完善金融法律体系,特别是与金融债权保护密切相关的《破产法》和《担保法》,应强化债权人在企业破产和重组中的法律地位,特别是赋予债权人主动申请将债务企业破产清偿的权利;优化执法环境,消除行政对司法的干预;培育全社会良好的信用文化。

  三是健全和完善社会征信体系,构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微观基础。完善征信法律法规体系,包括信贷征信信息采集、披露、使用、信用服务机构的市场准入和运行规则,以及政府部门提供信用信息公共服务和加强信用监管;建立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不断完善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建立失信惩戒机制。

  四是加大金融改革步伐,实现信贷资源配置和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对接。金融部门要探索新的信贷投放方式和途径,分层次、分类别建立起辖区内客户数据库,进一步加强信贷资金的营销和管理,注重资产负债期限结构的合理配置,同时还要加强对辖区金融生态环境的研究和利用,既要注重宏观经济政策的研究,又要研究区域内微观金融环境,同时还要关注社会中介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发展,充分发挥信贷资源这一杠杆的调配职能,引导辖区内金融生态环境的改善和提高。

  (作者:荣冶)

  注:本信息仅代表专家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据此投资风险自负。


(当代金融家 2011-01-20)
【关闭窗口】
理财工具
期货看盘器
进入>>
黄金看盘器
进入>>
外汇看盘器
进入>>
证券计算器
进入>>
  黄金理财计算器
  外币理财计算器
  股票投资计算器
  国债理财计算器
在线理财规划
 
  购房规划
 
 
  保险需求分析
 
 
  购车规划
 
 
  在线车险规划
 
 
  家庭财务健康诊断
 
 
  子女教育规划
 
 
  开放式基金投资规划
 
  投资风险自测
  投资者教育手册
中国工商银行版权所有 京ICP证 0302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