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下半年以来,在全球流动性泛滥的大背景下,因遭遇美国二次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导火索效应,人们强烈的通胀预期被点燃,各类投资者争相追逐农产品和大宗商品,导致其价格暴涨。中国作为原油、铁矿石和铜矿等资源进口的大国,在外部通胀的冲击和内部货币超发的刺激下,国内的物价水平也应声而起,且呈现出由结构性通胀向全面通胀演变的态势。
2011年的通胀压力依然会很大,这一方面是由于通胀存在惯性,从初起至回到起点,持续期达1218个月;另一方面今年我国经济运行过程中还将受到五方面因素的冲击。
具体来说如下:
第一,通胀预期再起,由于投资渠道有限,加大了炒作的风险。2008年底以来,我国的超常规货币供给已经牵引CPI从低谷攀至高崖。虽然M2同比增速在2009年11月已经见顶并开始回落,流动性的水龙头正在拧紧,但货币供给对通胀的影响存在“时滞”。就目前的情况而言,M2超过19%以上的高增长持续月份达19个月之长,无论如何,如此巨量的货币存量滞留在经济体系中,随时可能引发新的通胀。由于我国民间资本的投资渠道有限,大量的资本将主要积聚到资本品和易于炒作的领域。
第二,农产品价格仍是明年影响我国通胀水平的重要因素,其中猪肉价格是最为不稳定的因素;国际农产品价格上涨的传导的影响较为温和;此外,极端天气的冲击值得警惕。一方面,虽然生猪存栏量和能繁殖母猪存栏量均高于4.1亿头和4100万头的国家调控红线,但能繁殖母猪与生猪存栏量的比例正在接近10%的警戒线。而从历史上看,该比例的降低直接导致了猪肉价格高涨,进而推高CPI和CPI中的食品部分。另一方面,我国已经连续6年呈现农产品贸易逆差的态势,且这一态势有可能成为常态,国际农产品特别是粮价的上涨压力将通过贸易渠道传导至国内,带动国内农产品价格上涨。此外,世界气象组织发表的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的最新报告显示,中到强度拉尼娜现象正在赤道太平洋地区形成,并可能持续到2011年第一季度。气象专家称,2008 年年初中国南方雪灾就与拉尼娜现象密切相关。因此,极端天气所造成的冲击不可不防。
第三,从需求看,我国今年将进入库存重建周期,这将推动国内工业原材料价格上涨。经历了半年多的“去库存”过程后,中国的制造业正在逐步展开“库存重建”的过程。在此背景下,中国制造业的产成品库存被持续消耗,受此利好刺激,企业将加大开工量,原材料库存将持续下降,需求逐步回暖会对高企的物价产生不可忽视的作用。
第四,从外部冲击的角度看,美国经济复苏的情况仍不理想,今年美元走弱的可能性较大,由于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原料进口国之一,国内商品价格对国际大宗商品的价格影响极为敏感,因而外部输入通胀的压力仍不容小觑。第五,资源垄断和资源税开征将促使要素价格回归。虽然今年资源税改革将进一步铺开,但因受到通胀水平的制约,不可能一步到位,因此税率调整的幅度不会超出市场预期。今年,外部通胀压力的输入可能会与国内资源品价格的重估进程相叠加,共同推动国内的通胀反弹,因而这一进程将对通胀产生较大的压力预期。
总体上,今年通胀将出现斜“W型”走势,大体是前高后低,高点在5%左右。其中,翘尾因素较2010年上升0.8个百分点,这也意味着2011年整个通胀的平台被抬升。预计四个季度CPI增长率分别为4.6%、4.5%、4.1%、3.5%,全年同比增长4.1%。同时,考虑到通胀受一些长期因素的影响,如我国劳动力供给结构的刘易斯拐点已经到来,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农产品供需呈现紧平衡格局,生产效率的提高与要素价格的上涨在时间和进程上的不匹配,及通胀有助于政府消化财政风险的功能等,中国将进入长期温和通胀阶段,未来几年,通胀将是宏观经济运行的常态。
(作者:魏凤春)
注:本信息仅代表专家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据此投资风险自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