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在未来10年每年达到8%的增长速度是可以实现的。从日本、韩国的经验来看,韩国增长速度从拐点之后,和拐点之前平均放缓2.3个百分点,日本是2.4个百分点。鉴于中国经济的发展水平、国土面积和人口数量等因素,中国经济调整过程大方向虽然不会跟韩国、日本有什么大的区别,但是这个调整的速度可能要花更长时间。
我主要谈两个问题,一是2011年迎通胀的短期问题;另一个是在这个背景下提出对中国经济中长期发展的一些看法。
推动通胀上涨的因素依然强劲
我们对2010年中国经济做出的判断是“不温不火”,较高的增长较低的通胀。从事实来看,经济的发展基本上是这样的走势。但是,去年这个时候,大家也担心中国可能会出现比较明显的通胀,毕竟2009年货币发行增长速度超过30%。为什么2010年整体上没有出现特别明显的通胀?因为虽然推动通胀的货币因素强烈,但同时遏制通胀的因素也比较明显,具体表现在外需比较弱,大宗商品价格还比较受到压抑,中国产能利用率也比较低,中国出口还在恢复过程中。所以,总体上讲,虽有强烈的货币因素,但从短期来讲,抑制通胀的因素很强,以至于尽管有大规模货币发行,但是经济在复苏过程中并没有出现明显通胀。
进入2011年,市场将要发生一些变化。首先,推动通胀上升的因素依然强劲,在2009年30%以上货币发行增长速度的基础上,今年货币发行增长速度也将近20%。换句话说,过去两年累计货币发行增长速度超过50%,这是推动通胀的货币因素。从狭义货币的角度来分析,狭义货币的走势和长期趋势是偏离的。因为2009年、2010年经过一个大起大落,同比增长速度有点扭曲。2009年,任何指标的同比都非常强,因为2008年太差;而2010年任何指标的同比都会走软,因为2009年太强。考虑金融危机中大起大落的态势,实际应该看过去两年金融危机过程中一些政策指标跟长期有多大的偏离。从狭义货币长期趋势和长期趋势偏离程度可以看出,过去两年货币发行量非常大,形成推动通胀的因素。所以,推动通胀的货币因素仍然存在。
另外,还有一个结构性因素。我们之所以提出2011年叫“迎通胀”,因为通胀迟早要来,因为有货币因素的作用。从价格水平来看,实际上,食品价格的上涨以更快的速度超过非食品价格,这个上升速度早在2006年就开始了。概括来说,中国经济发生变化,经济变量来自内需,而不是出口,在这样一个转换过程中将伴随更多的通胀。实际上,中国粮食价格、农产品价格,在相当意义上代表中国的不可贸易价格,反映了不可贸易品和贸易品相对价格变化,这是一个趋势。
这个趋势显然短时间内很难利用。现在回头来看,2009年、2010年百年不遇的危机把这个趋势加重了,2009年没有走得这么快,进入2010年这个趋势重新确立。2011年,这个趋势会进一步加强。通胀本身迟早会来,而且未来所见到的通胀水平应该比我们过去见到的要高。
另外,实际上从过去一个月的国际经济形势变化来看,有一个最新的发展,美国总统奥巴马在2010年12月的第二个星期宣布,继续延长布什总统提出的减税政策。这一政策将对美国经济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几乎所有研究机构都对2011年经济进行大幅上调,摩根士丹利上调到1个百分点,从这个点来看,外部需求环境在2011年也明显不同于2010年。2010年,如果全球经济复苏主要是由新兴市场国家拉动的话,2011年全球复苏将会更均衡,像巴西、印度、中国这样国家的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将会更强劲。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大宗商品价格已经明显开始了重新上涨的势头,美元企稳,美国长期收益率也开始上行。2011年,中国面对这样的通胀环境,实际上是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时也反映了2010年中国经济的复苏。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如何判断这个政策环境?我们从市场角度,分析政策对市场的影响,对政策做出一些预测得出结论,一是货币政策要收紧;二是货币政策前紧后松,因为政策目标要避免通胀从低通胀向高通胀过渡过程中出现通胀;三是货币政策可能会有一个新的变化,比如采取动态存款准备金率,不过,市场可能需要适应一段时间。同时,央行也不公布信贷指标,使货币政策不再那么透明。2011年首先要收紧,才能做到后松。货币政策透明度下降,所以,对资本市场应该有不利的影响,至少我们认为需要关注这一影响。
中国正在经历一个拐点
至于中长期中国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首先,我们认为中国经济当前的发展水平实际上是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人均7000美元购买力,跟韩国20年前的水平一样,跟日本40年前的水平完全一样。如果我们认为韩国、日本经济发展对中国有参考意义,不妨看看韩国、日本在这个发展水平时,经济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从GDP增长速度看,韩国、日本当时达到指标水平的时间点,在日本是1969年,在韩国是1988年,对中国来说是2007年。可以看到达到这个水平的时间点出现明显下降。
从通胀率来看,当经济达到这样一个发展水平出现拐点的时候,通胀率出现一个明显上行,这是日本、韩国的经历。中国是不是这样,我们认为中国正在经历这样一个拐点。更重要的是经济结构的变化,如生产结构、支出结构和收入结构。从生产结构来看,拐点之后,日本和韩国工业占GDP比重明显下降,而拐点之后服务业占GDP比重开始明显上升,这是一个经验观察。那么,经济中的支出结构,消费、投资拐点之后,日本和韩国经验都是消费占金融比重出现明显上升,投资明显下降。经济中的收入结构,企业利润占GDP比重开始下降,而劳动者收入,家庭部门收入占经济比重开始明显上升。所以,“十二五”规划中虽然提出调结构的大政策目标,实际上这种大规模中长期经济趋势变化和结构变化恐怕是政策无法左右的。我们讲调结构已经讲了10年。实际上,我觉得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可能正在发生。2008年,对中国来讲,有可能就像40年前的日本和20年前的韩国一样,中国经济结构将会发生非常深远的变化。概括来讲,消费在GDP当中的比重提升,消费增长速度将会很强劲,成为重要的经济增长引擎,尤其是服务业消费,而背后的支撑是来自于人们收入的提高,而背后的变化恐怕是跟劳动力市场有关系。
我们可以判断,中国经济在未来10年每年达到8%的增长速度是可以实现的。从日本、韩国的经验来看,韩国增长速度从拐点之后,和拐点之前平均放缓2.3个百分点,日本是2.4个百分点。鉴于中国经济的发展水平、国土面积和人口数量等因素,中国经济调整过程大方向虽然不会跟韩国、日本有什么大的区别,但是这个调整的速度可能要花更长时间。
从中国来讲,过去10年GDP增长速度是10.3个百分点,未来10年如果中国实现8%的增长的话,从历史经验来看,应该可以达到。尽管有实际的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但是因为通货膨胀会起来,同时考虑到人民币升值。保守估计,人民币对未来美元实现3%的升值,测算未来10年中国经济GDP将会翻两番。所以,在2020年年末,中国经济很有可能超过美国经济成为全球最大经济体。
同时,从韩国、日本经验来看,拐点之后尽管实体经济放缓,同时也是金融大发展,实体经济放缓实际上只是金融市场虚拟经济发展的开始。
“十二五”规划中虽然提出调结构的大政策目标,实际上这种大规模中长期经济趋势变化和结构变化恐怕是政策无法左右的。
(作者:王庆)
注:本信息仅代表专家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据此投资风险自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