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塞尔协议Ⅲ”被认为是近几十年来针对银行监管领域的最大规模的改革。中国银监会全面参与了本轮资本监管改革工作,在“巴塞尔协议Ⅲ”出台之后,中国银监会于2010年10月及时推出了四大监管工具,构成了未来一段时期中国银行业监管的新框架,被业界称为“中国版巴塞尔Ⅲ”。
据媒体报道,被业界称为“中国版巴塞尔Ⅲ”资本充足率、拨备率、杠杆率、流动性四大监管新工具已获国务院批准。与中国银监会2010年8月推出的新四大工具实施要求讨论稿相比,国务院此次批复的实施要求较原方案明显放宽。尽管如此,监管新规的实施,仍将给中国银行业带来不小的压力,也对银行业的科学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监管新标准出台背景
自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际上关于加强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和银行业监管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
本轮金融危机所反映的市场失灵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缺乏全球统一的监管调整标准,造成整个银行业的资本定义既不透明也不具有可比性,资本质量偏低、规模偏小,不足以抵御危机来临时的巨大损失。二是监管没能跟上创新的步伐,银行通过证券化和再证券化最终将按揭贷款转移出资产负债表的方式放大杠杆作用,同时规避资本要求,潜藏了更大的风险。三是银行过度依赖外部评级机构对交易对手的风险评估,同时银行自身为交易对手提供的保证或支持又会对外部机构的风险评估结果产生直接影响,造成大量的评级泡沫。四是资本要求的顺经济周期效应,即如果经济扩张,资产价格上涨,交易对手风险就会下降,资本要求相应就会降低,从而增强银行体系与实体经济的正反馈循环。五是银行体系对流动性风险爆发的突然性应对不足,以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金融创新为支撑的短期批发融资渠道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消失殆尽,加之银行业流动性管理相对比较粗放,导致整个银行体系突然陷入流动性危机。
2009年12月,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发布了《增强银行体系稳健性》和 《流动性风险计量、标准和监测的国际框架》的征求意见稿,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监管标准改革、流动性风险监管标准建立提出了实质性建议。这些改革不仅强化了单个银行或微观审慎监管,而且还强化了宏观审慎监管,主要内容包括加强全球资本监管和流动性监管、改善风险管理和治理、加强银行的透明度和信息披露、强化系统重要性跨境银行处置等内容。资本监管的重点一是提高资本基础的质量、一致性和透明度,提高资本充足率监管标准,严格资本扣除限制,保证银行过渡到更严格的资本标准,从而增强长期稳定性和促进可持续增长。二是大幅度提高交易业务的资本要求,重点是加强对资产的证券化和再证券化的监管,包括提高资本要求、加强监管检查以及增加披露要求等。三是建立杠杆率监管标准,对表外项目采用100%的信用风险转换系数,以最大限度地反映银行杠杆效应。四是建立反周期超额资本要求,缓解顺经济周期效应。五是对大型银行提出附加资本要求,解决“大而不能倒”的问题。流动性监管的重点则是提出了两个新的监管量化指标—流动性覆盖率和净稳定融资比率,以提高银行短期应对流动性中断的弹性和长期稳定资金来源的稳定性。
“巴塞尔协议Ⅲ”被认为是近几十年来针对银行监管领域的最大规模的改革。中国银监会全面参与了本轮资本监管改革工作,在“巴塞尔协议Ⅲ”出台之后,中国银监会于2010年10月及时推出了四大监管工具,构成了未来一段时期中国银行业监管的新框架,被业界称为“中国版巴塞尔Ⅲ”。
监管新规的要求及内涵
四大监管工具主要包括资本要求、动态拨备率、杠杆率和流动性要求。资本充足率方面,最新批复的方案对核心一级资本、一级资本和总资本的最低要求分别调整为5%、6%和8%,较原方案拟订的6%、8%和10%下调了1~2个百分点。其中,核心一级资本是指经过扣减的普通股和留存收益;其他一级资本主要包括非累积型优先股等工具。二级资本即附属资本主要指次级债和可转债等资本工具。此外,银行在正常年份还需要持有相应的比例为2.5%的留存资本缓冲。对于系统重要性银行设置1%的附加资本要求。也就是说,新规执行后,正常条件下,系统重要性银行最低总资本充足率要求为11.5%,非系统重要性银行为10.5%。总体来讲,银监会的资本要求仍比“巴塞尔Ⅲ”严格,这主要是为了通过资本约束机制抑制商业银行大规模放贷冲动,避免信贷投放的大起大落。
动态拨备率指标,即拨贷比,原则上不低于2.5%。同时拨备覆盖率原则上仍不低于150%,按两者孰高的要求执行。按照这一要求,从理论上讲,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保持在1.67%是最为合理的,不良率低于1.67%的银行将会“吃亏”。近日,银监会发布的2010年报显示,2010年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13%。在这种情况下,银监会仍要求拨贷比不低于2.5%,说明银监会对商业银行披露的资产质量状况并不信任,因此只能通过“一刀切”的办法敦促商业银行足额计提拨备。
杠杆率,即核心资本占表内外总资产的比例,监管标准为不低于4%。杠杆率实际上是对核心资本充足率的补充,将核心资本充足率的分母由风险资产扩大为表内外总资产,因此是对资本充足率的重要补充,也是为了抑制商业银行业务规模的过度扩张。
流动性要求,在现有流动性比率监管基础上,引入流动性覆盖率和净稳定融资比率指标,两个指标都要求达到100%。流动性覆盖率分子为高流动性资产(一般包括现金、政府债券、央行票据、存款准备金等),分母为未来30日的压力情境下的资金净流出量。净稳定融资比率分子是银行可用的各项稳定资金来源,分母是银行发展各类资产业务所需的稳定资金来源。流动性覆盖率主要是为了敦促加强银行短期流动性管理,确保在压力情境下的保支付、防挤兑要求,避免出现流动性危机。净稳定融资比率用于度量银行长期内可使用的稳定资金来源对其表内外资产业务发展的支持能力,有助于敦促银行减少短存长贷现象,增加长期稳定资金来源,降低资产负债的期限错配。
监管新规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
短期来看,按照国务院批复的四大监管新工具实施要求,国内银行业受到的直接影响不大。原因如下:一是由于主要商业银行改制上市前的大规模不良资产剥离以及银监会长期严格的资本要求,我国银行业的资本充足率普遍较高,截至2010年三季度末,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达到11.6%,主要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以及核心资本充足率均已超过“巴塞尔协议Ⅲ”所规定的下限。同时,与欧美国家银行二、三级资本占比较高不同,国内银行资本结构中一级资本占比较高,资本质量要优于欧美国家银行。二是国务院批复的版本对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和拨备覆盖率等要求低于预期,执行过渡期也比预期的更长,为国内银行赢得了更长的缓冲期。三是国内银行业在业务发展上仍以低水平的传统业务竞争为主,资产证券化水平较低,交易业务尤其是衍生品交易业务占比很低,杠杆率水平明显高于国际同业水平。四是中国储蓄率远远高于欧美国家,商业银行资金来源仍以存款为主,短期批发融资占比较小。
尽管短期影响较小,但从长期来看,国内银行业仍将面临较大的压力。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一是未来融资将更加困难、成本会更高。随着普通股在监管资本中主导地位的进一步确立,商业银行将面临更高的资本成本。长期以来国内银行依靠增发和发债等外源融资补充资本的道路今后将难以持续,银行将更多地通过扩大利润留存筹集资本,提高资本内部积累的能力。二是银行经营成本会大幅提高,除了高成本的资本补充以外,与欧美国家相比我国过高的存款准备金率也会增加银行的经营成本。三是银行在间接融资市场的传统金融中介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抑制,而资本市场将得到快速发展,大企业、大项目必将走向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比例将进一步提高,国内银行过度依赖大客户、大项目的发展方式将受到直接挑战。四是随着资本充足率要求的提高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国内银行以存贷利差为主导、高资本消耗的传统经营模式难以持续,如何节约资本,大力发展不占用资本或低资本占用业务成为银行必须面临的重大课题。五是国内银行业风险管理水平普遍偏低,尤其是组合风险管理水平低,而未来经济增长放缓趋势不可避免,近年来国内银行以降低信贷标准为代价的高信贷投放带来的风险隐患一旦暴露,会给银行带来巨大的经营压力。六是实行动态拨备率指标控制将要求银行加快业务结构调整,舍弃具有过高风险的业务种类,缩减信贷规模。七是国内银行的综合化经营步伐将受到影响,尤其是向影子银行体系渗透的步伐将受到严格限制。八是随着国家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将进一步增强,未来储蓄率下降将不可避免,国内银行吸收存款将更加困难。
国内银行必须重新审视科学发展
本轮监管改革使银行业的经营环境发生显著的变化,我国商业银行传统的发展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难以持续。因此,无论是从外部经济金融形势的深刻变化来说,还是从商业银行自身发展要求来说,经营转型都刻不容缓。商业银行必须综合考虑当前与未来商业银行经营环境以及自身条件的变化,合理确定未来经营转型的方向与内容。
第一是必须坚持集约化发展方式。
资本是银行发展的基础,银行承受市场环境不确定性的能力主要由充足的资本支持。面对日趋刚性的资本约束,国内银行必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尽快实现从单纯注重发展速度向速度与效益统一转变,从主要依靠机构扩张扩大规模向外延扩张与内涵增长并重特别是注重内涵增长方式转变,从相对比较粗放的管理向规范化、集约化经营管理方式转变。要高度珍惜资本、节约资本,制定有效的和高效率的资本规划,建立以资本规划、资本补充、资本使用和分配、资本监控和考核、资本使用评估、资本规划修订为循环的经济资本管理和约束体系,切实控制资本消耗、提高资本使用效益,维持资本长期稳定。
第二是必须高度重视流动性风险。
金融危机体现了流动性风险爆发的突发性和银行业流动性管理的粗放性。从20世纪末开始,随着全球经济增长的放缓,全球三大经济体开始长时间实行宽松货币政策刺激经济复苏,导致了全球流动性过剩。当时,国内外银行业大都认为流动性风险不是问题,流动性风险状况及其管理均未受到与其他风险同等的审查与重视。但全球金融危机的突然爆发使这一状况彻底改变,大量银行陷入流动性危机甚至破产倒闭,以至于市场对许多银行机构的清偿力和流动性失去了信心。流动性是商业银行生存之本,在发生金融危机时,更是攸关生死存亡。因此,国内银行要保持高度警惕,加强流动性管理,高度关注资金市场、货币市场流动性状况,高度关注信贷资产刚性增长与存款增长乏力对全行流动性的持续影响,制订应急预案,确保流动性安全。
第三是必须高度关注资产质量变化。
国内外的经验表明,对不良资产问题要及早发现及早解决,绝不能坐视不管、放任自流,等到问题严重了才想解决,或许已经晚了,解决起来难度也更大了。多数金融机构的倒闭都是缘于投资者和客户对资产质量的信任和信心危机。商业银行要高度关注资产质量,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逐户、逐笔加以分析,有效区分优质资产和不良资产,对于不良贷款要严格进行认定,并足额计提拨备、及时进行化解和核销。
第四是必须坚持客户结构中小化。
随着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大企业金融“脱媒”日益加剧,中小银行服务大客户议价能力越来越低,中小企业将是中小银行的主要贷款客户群体。相对银行贷款而言,由于直接融资市场准入门槛较高,大多数中小企业很难进行直接融资,因此对银行贷款的依赖性更高。国内银行尤其是中小银行要反思自身的市场定位,逐步降低对大客户、大项目的依赖,拓展优质中小客户群体,为长远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第五是必须坚持业务结构多元化。
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的同质化是与市场竞争的不充分性密切相关的。摆脱低水平的同质化竞争、实现经营的差异化将成为必然的趋势,商业银行经营转型的过程必将表现为不断差异化的过程。一般而言,传统业务立行、中间业务富行、新兴业务强行。资本充足率要求的提高以及拨贷比的要求将抑制商业银行的信贷投放冲动。同时,贸易融资类表外业务、承诺类表外业务的经营成本将大幅提高,银行将不得不减少此类业务的规模。银行在引入一些新的、复杂的产品和具有较高风险的业务种类时将持更加审慎的态度,而以投资银行业务、资金业务、财富管理业务、财务顾问业务、资产托管业务、新兴支付结算业务等为代表的新兴金融业务由于不占用或少占用经济资本,且相对风险较低,将成为银行重点发展的业务。
第六是必须全面提高风险管理能力。
风险的发展有不同的阶段性特征。国内银行之所以没有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太大影响,并非是因为我们的风险管控水平比国际银行更高,而是我们对国际市场的参与水平较低。但随着经济金融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以及我国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国外银行的金融工具逐步被引进,金融杠杆的风险也在日渐显现。欧美银行业今天出现的风险可能就是我国银行业明天将要发生的风险。因此,国内银行必须加快建立全员、全流程、全方位的风险管理体系,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要确定科学的风险文化价值导向,明确银行的风险偏好,把握好风险与收益的平衡,制定详细的风险政策并将其纳入全行风险管理框架。
第七是必须坚持按银行规律办银行。
国内银行向来有重规模轻质量的传统,过分追求规模扩张,容易造成人才储备不足、风险管理断档,引起服务质量下降、风险增加。实际上,银行的发展速度取决于风险驾驭能力,发展规模取决于管理能力和水平,发展效益取决于服务客户的效率。规模不是最重要的,如何找准自己的定位、如何提高赢利能力、如何形成自身的特色才是最重要的。要真正做到科学发展,必须把握好金融创新与风险控制的关系,金融创新既能分散风险,也能放大风险,因此既要坚持改革创新,又要防止创新过度;必须把握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虚拟经济一旦脱离实体经济,必将引发泡沫风险,因此要紧贴实体经济,尽量缩短交易链条,减少交易环节;必须把握好安全性、流动性、赢利性的关系,把握好风险与收益的平衡,不能片面追求高赢利;必须把握好发展速度与自身调控能力的关系,业务发展要与自身的承受能力相适应,不能盲目进入本身不熟悉的领域;必须把握好自我发展与对外合作的关系,打破对外资交易对手的迷信,提高自我发展的能力;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稳健经营,始终按银行规律办银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