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行风貌 | 电子银行 个人金融 信用卡 融e购 | 理财 外汇 保险
人才招聘 | 公司业务 机构业务 资产托管 企业年金 | 股票 基金 期货
金融信息 | 工行学苑 视频专区 网上论坛 投资银行 | 贵金属 债券 超市
如何让财富更大化
 

  尽管美国的税法以厚著称,但再复杂再细致的法律也没有挡住人们的“财务活动”——在鲁珀·默多克的资产名单上,有一串数不清的控股公司名称,其中在英国的一家名为“新闻投资公司”,这家公司在过去的11年中,获利14亿英镑,却分文所得税未缴,筹划创造了默多克的利润。

  野蛮者抗税,愚昧者偷税,精明者筹划税收。纳税人追求财富的最大化是天性,税收筹划早已不再是边缘话题——税务报有《税收筹划》专刊,北京地税局有《节税读本》,来自上层建筑的声音,说明了合理节税的权利。

  不是只筹划一天

  有没有一种方法,学会了就可以不要再请教专家,自己实现“节税大计”?这样的方式……

  当然没有!

  就算熟读税法,也不一定通晓经济手法;即使又懂税务又懂经济学,也不一定能紧跟所有政策变化;什么都懂,也难免会没时间实践检验。总之,税收筹划是一个复杂的行为,越是收入多元化,税种越复杂,筹划的空间和难度就越大,必须结合每个目标的不同需求,设计方案、综合评定、核算成本、控制风险甚至于长期实施,这是一个专业团队的工作。

  当然,这并不是指个人无法实现自行筹划,绝对可以,我们会在后面给出一些“筹划模型”,只要把自己的情况套进去,再比对一下纳税金额,就知道有没有用了。

  但是,必须要提醒的是,税收筹划同样存在风险:

  可能会违法

  尽管筹划的初衷是在合法的前提中进行规划,但如果你对税收政策的把握不精,以致操作出现偏差,很可能会触及法律法规,可能还要有惩处。

  得不偿失

  这是计算中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如果计算失误,最后导致筹划减免的金额不能抵消筹划费用,或是两相差距甚小,却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系统风险

  我国的税务法律法规正处于休整阶段,每个纳税人的需求又有不同,某一种筹划模式很可能会短时间内失效或需要做出调整。尽管如此,通过系统规划达到个人财富最大化的目标,还是有迹可寻的。

  简单的“筹划模型”

  一位税收筹划师分析税收筹划以往所以不受重视的原因,是逃税的成本低廉,企业或个人不需要进行专业规划的花费。即使偷漏税被查到,一般是数倍的罚款,刑事责罚和社会谴责并没有施加在逃税者身上;从这个角度看,普通人热衷于税务筹划,绝对是好事,说明了对法律的尊重。

  在税务筹划中,有这样的一些规律:合法、有效和可行。合法我们已经讲了很多,至于可行性和有效性,要依照每个人的不同情况策划,我们将就四类常见的问题,让税务专家设计出筹划的模型。如果有兴趣,你可以依样画葫芦,给自己做一个“税收规划DIY”。

  DIY1策略一:少要一点年终奖

  这是经典的筹划案例,奖金高不一定就意味着实际收入高,是因为对应的税率不在一个档上。一般情况下,收入越高,但对应的级别的差距就越大,所以,你不如主动降低奖金额度,既保证收益最大化。

  例:TOM和JERRY在同一个部门工作,分别是项目组长和业务骨干,由于业绩出色,公司在年终分别一次性给了他们125万和120万的奖金,两人的当月工资一样是10000元。但扣过税后,却是JERRY的钱数高一些。问题就出在,年终奖的纳税方式上。

  TOM的税单:

  年终奖缴税:(1250000/12)×45%-15375=547125元
  对应的税率为45%,速算扣除15375
  (一次性发放奖金,可以按月扣除,但不能再减160)
  当月工资缴税:(10000-1600)×20%-375=1305元
  当月共缴税:548430元
  税后收入:711570元

  JERRY的税单:

  年终奖缴税:(1200000/12)×40%-10375=469625元
  对应的税率为40%,速算扣除10375
  当月工资缴税:(10000-1600)×20%-375=1305元
  当月共缴税:470930元
  税后收入:739070元

  专家点评:

  TOM和JERRY的奖金数目相差不多,但却差了一个税档,所以扣除数也发生了变化。这个例子中,如果TOM的奖金是121万或者是120.01万,净收入仍会比JERRY低,所以应主动调整收入结构,可以把相差的5万元奖金以其他形式(如津贴、补助)或选择在下月发。这种模式的巧妙就在于控制累进的税档,一旦超出限定范围,税率就会提高5%。

  DIY2策略二:如果你不是居民

  如果你不是本国的居民,情况会怎样?我国的税法规定的纳税义务人,其实由两类构成——居民和非居民,我们之前介绍的税收政策,一般都是对于居民而言的;对非居民而言,依照在中国境内逗留的时间做出判断——离境时间超过90天(港澳人士为180天),不征收所得税。

  例:一位香港的工程师受雇于一家美国公司,在2005年度,他回美国总公司受训,共有80天不在国内,此外,他还回香港探亲,一共10天。这一年度,他的年薪是96000元。

  2006年度,这位香港的工程师受总公司委派,在其香港分公司工作了185天才回到内地,根据他的行程,在香港期间,他有6个休息日回到深圳打高尔夫。他这两个年度,要不要缴税呢?

  专家点评:

  不征收非居民的境外所得,这是国际惯例。但是,区分离境时间和非居民身份非常重要。这位工程师是香港人,尽管他受雇于美国公司,仍要以180天的标准衡量。所以,在2005年,他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

  (年薪/12-扣除基数)×税率15%-速算扣除=每月纳税额(96000/12-4000)×15%-125=475元

  全年需纳税5700元。

  在2006年,他离境时间超过180天了,虽然有入境记录,但是以游览为目的,而不是工作,这一过程中不产生利得,所以不记入“境内工作时间”,所以,无需缴税。

  DIY3策略三:细细拆分你的收入

  正如我们之前提到过的AMMY的例子一样,由于很多人的收入构成是由不同的项目构成的,如果把所有收入汇总,按照工资薪金统一发放,显然是缺乏规划思想的行为,AMMY之所以缴少少的税却过着“小资”一般的生活,就是因为她节税得当。

  例:会计师周鹏的家人发现,他们总也见不到她的面,一个星期以前,她为一家青岛的民营企业做了一份年度审计报告,获得了7万元的报酬;昨天,她又给一家事务所翻译了一套英文资料,翻译费2万元;她还固定为一家职业技术学院教授会计课,每个月的收入是1.5万元,当然,偶尔还会有其他的小额进项,比如发表一篇小文章,得到780元稿酬。

  因为是会计师,周鹏早就把自己的税目理得清清楚楚了。

  审计报告是一次性提前付款的,周鹏预估到青岛之行的所有花销大约在3万元左右,于是与企业协商只收取现金4万元,由这家企业代为扣缴,其他3万元的花销,她可以提供票据,让企业以报销的形式支付,这样一来,仅此一项,她就可以节税:

  30000×(1-20%)=24000元

  此外,其他收入纳税情况如下:

  翻译文件:20000×(1-20%)×20%=3200元

  授课:15000×(1-20%)×20%=2400元

  稿酬:0元

  如果这项收入合并,按照工资薪金所得缴税的话,税款为:(15000+20000+70000+728)×45%-15375=31875元

  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节税:29275元

  专家点评:

  这是巧用按“次”征税的规定,分笔取得收入。周鹏以上的这些收入,全都是由不同性质的劳务获得,本身没有连续性,所以可以分笔计税。如果给这家民营企业的审计报告做了三个月,每个月企业分3次支付7万元,因为有连续性,不论是按月取得还是一次取得,扣税仍旧要按照“一次”进行。

  DIY4策略四:改变签约模式双税

  新闻从业人员被视作高收入群体,是重点监控的行业之一,我们索性就以这样的身份来计算一下,采用一种模型,不但纳税人自己得利,还可以为所在公司节约所得税和行政资源。

  例:HELEN新面试的报社正处在上升期,给出的薪水优厚,公司的HR表示,可以付给她3万元的月薪,但HELEN的财务规划师却劝她,不要与这家公司签约,只作为长期稳定的供稿人,这样一来,一年可以多收入。

  HELEN如果签约成为报社员工:

  应缴所得税按照工资薪金的标准扣税:(30000-1600)×25%-1375=5725元

  税后收入:30000-5725=24275元

  HELEN如果是杂志的撰稿人:

  应缴所得税按照稿酬标准扣除:30000×(1-20%)×20%×(1-30%)=3360元

  每年的总收入将增加:(5725-3360)×12=28380元

  专家点评:

  按照规定,受雇于报社的记者编辑,在本单位的报纸上发表的作品所得,要记入工资收入;按照第二种方式,不但个人节税,报社还可以节省一笔企业所得税,是双赢的方式。但这样的付酬方法要建立在双方信任的基础上,而且要确保这家报社的收入结构是稿酬收入占有较大比例,如果这家单位实行的工资收入中不包含稿酬部分,就没有办法使用这个模式了。


(《投资理财》 2011-05-06)
【关闭窗口】
理财工具
期货看盘器
进入>>
黄金看盘器
进入>>
外汇看盘器
进入>>
证券计算器
进入>>
  黄金理财计算器
  外币理财计算器
  股票投资计算器
  国债理财计算器
在线理财规划
 
  购房规划
 
 
  保险需求分析
 
 
  购车规划
 
 
  在线车险规划
 
 
  家庭财务健康诊断
 
 
  子女教育规划
 
 
  开放式基金投资规划
 
  投资风险自测
  投资者教育手册
中国工商银行版权所有 京ICP证 0302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