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力购买人群:他们是拍卖场上的明星,万人瞩目,但他们却很少自己举牌;他们是媒体争相探寻的焦点,大名鼎鼎,却总是难见庐山真面目;他们的周围总是围着一群群艺术品投资顾问、经纪人,他们关心的只是真迹,基本不问价格,甚至为了争夺一件作品,不惜一次又一次地举牌——而每次举牌的代价均是百万元。
2007年新年刚过,在寒意正浓的杭州西子湖畔,随着西泠拍卖的最后一声清脆的落槌,2006年中国书画拍卖市场的秋季大拍终于落下帷幕。
中国书画拍卖市场在2006年春拍中呈现出胶着与不明朗状态,虽然其间古代书画发出了上涨信号,但尚不足以确立其长期走势,因此秋拍的表现如何,就显得尤为重要。然而,秋拍能为我们指明未来的方向吗?在中国书画市场将会走向低迷的一片叫喊声中,尽管近现代书画在总体上提振乏力,但古代书画以其高成交额和高成交量的“双高现象”,在秋拍阵容中异军突起,及时为中国书画拍卖市场注入了一针强心剂,起到了力挽狂澜的“定海针”作用,并昭示出2007年的中国书画投资收藏的发展趋势。
古代书画:高价位成交屡见不鲜
2006年的中国古代书画在南北两大区域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在刚刚结束的西泠秋拍的古代书画作品专场上,经吴湖帆等旧藏的明代四大家之一沈周的《吴中奇境图卷》以638万元的价格成交,远远高出了250万元至350万元的估价;同场出现的十七世纪明代末叶变形主义画风的代表画家陈洪绶(老莲)的画作《米芾拜石图》,以高达792万元的价格成交。由于此画是原藏于日本的海外回流的拍品,在日本及国内被多次著录,因此估价高至500万元至800万元,虽没有突破预估价的上限,但仍成为该场拍卖会上的冠军。
翰海秋拍中的明代李士达《高堂称庆图》(此画风格与李士达传世作品相近,绢质亦属明代,原为无款印之画作,1996年9月由刘九庵、徐邦达鉴为李士达真迹)也是十分值得一提的。此画本幅有清内府乾隆、宣统及高士奇收藏印跋,估价120万元至180万元,最后以308万元成交,高出最高估价128万元。其实此画在1996年6月就曾由翰海春拍拍出,当时即标为李士达《高堂称庆图》,估价8万元至12万元,成交价仅20.9万元,只是尚无刘、徐二先生鉴跋,事隔十年,竟以近15倍的价位再次在翰海成交,也是件很有意思的事。
相对于以上诸例,香港佳士得秋拍中的标为唐寅作品的《山静日长册》虽经名家递藏海外出版,却以500万元至600万元的估价流拍。这似乎表明内地买家的胆识和投资意识已经开始超越海外。
古代书画所具有的巨大市场潜力,其实在春拍时就已初露端倪。如西泠春拍中,作为主拍品的一幅署有“子昂”款的清内府所藏赵孟《滚尘马图》,当时以649万元成交,其价格与秋拍的热辣表现相比,就显得保守了许多。该图的画本出自传世宋画的一部分,年代久远,品相尚佳,只可惜款印处残缺不全。由于宋元绘画近年来鲜有可靠真迹上拍,因此难免令人狐疑。但平心而论,这尚不失为一件值得鉴藏研究的画作;嘉德春拍中明代赵左《溪山无尽图》手卷,有明清两代名家收藏印跋,以成交价1100万元创造了其作品拍卖的最高纪录。另一拍品为石涛《莲社图》手卷,笔法谨细略具石涛早期画风,也以1177万元成交;华辰春拍品中签题为八大山人的《山水》轴,印鉴不清,或为失屏者,以1540万元成交。有鉴于此,秋拍时国内古代书画成交热烈的景象就大可不足为奇了。
在这里,需要加以说明的是,以上所列举的拍品中,有些是真迹无疑,也有些拍品存在着疑点或争议,而有的则应属旧仿。
2006年的国内秋拍中国古代书画的全面升温,不仅体现在大幅立轴和手卷等书画作品上,即便一些小幅精品画作也受到关注。在市场对古代书画的热烈追捧中可以认定,古代书画投资收藏热的势头已经开始展现。
近现代:正面继续萎靡,背面暗潮汹涌
众所周知,近现代名家作品历来是中国画拍卖市场的中坚力量。清末民国和建国后的一些著名书画家如齐白石、黄宾虹、李可染、傅抱石、张大千、吴昌硕、徐悲鸿、林风眠、潘天寿、刘海粟、吴湖帆、陆俨少等人的作品,一直是拍卖场上的骄子。
然而近一个时期,近现代书画在拍卖场上的表现欠佳,成交率明显下滑,个中原因值得深思。近现代书画板块的现状是否会像人们所担忧的那样,真的一蹶不振而陷入低谷吗?其实我们细心观察就不难发现,诸如傅抱石、李可染等一些名家可靠的真迹精品,一旦出现,投资者仍会趋之若鹜,其价位不仅没有丝毫回落,而是继续走强并屡创新高。2006年春拍时,以4620万元巨价成交的傅抱石大幅画作《雨花台颂》,尽管有来自傅抱石之子傅二石对拍品来源和所有权方面的质疑,存在“赃物”之嫌,仍旧在高价位被机构投资者斥资收藏。
我们再以荣宝斋秋拍的玉莲斋专场为例,由于此场近现代拍品的可信度较高,因此在众多拍场近现代书画成交情况略显疲弱的情况下,119件近现代和古代书画拍品拍出了高达5270.87万元的成交额,以高达97%的成交率傲视群雄。其中近现代拍品仅有一幅流拍。该场拍卖中,363万元成交的傅抱石《二湘图》和105.6万元成交的黄宾虹《峨嵋纪游四帧》备受瞩目,都以高出估价数倍的价格成交。
即便是近现代书画成交率仅有67%的嘉德秋拍,山水画大师李可染1963年创作的《丹霞枫林图》也以四尺三开的较小尺幅,高出估价180万元至240万元数倍的成交价748万元成交。
由此可以看出,中国近现代书画市场的强大购买力和买家对名家真迹精品的渴求程度,也说明了这个市场的隐性态势是暗潮汹涌,而非萎靡不振。
中国内地市场首度超越港台
近阶段,国内中国书画投资市场隐含的巨大潜力和获利愿景,已经使海外的一些艺术品投资基金开始介入中国艺术品投资收藏市场。随着国内艺术品投资基金的逐步成型,未来的高端艺术品的争夺势必会愈加激烈。
站在国际艺术品投资市场的角度看,2006年春季后对艺术品投资的热度升温,已是全球性的现象。西方拍卖场上屡屡刷新纪录,在纽约,佳士得便在去年11月创下了单场拍卖会总成交额高达4.914亿美元的最高纪录,超过了老对手苏富比。连美国资深业内人士也不由得感叹,许多富豪即使是初涉艺术品拍卖市场,却毫不含糊地将眼光瞄向最顶级的收藏品,显得胆识超人。一份由美林公司和凯捷公司在去年6月份联合发布的《2006年财富报告》表明,金融资产超过3000万美元的人数已跃升至8.54万人。毫无疑问,不断壮大的巨富阶级将为艺术品市场带来巨大的推动力。
中国国内的艺术品市场经过近年的发展,已经超越了以往表现活跃的香港、台湾、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因此这种风尚,必然会由西向东而来,由西方艺术品而中国艺术品。在可预见的将来,这种推动力也将会给中国的近现代、当代书画带来福音,而不仅仅是古代书画。
(作者:张紫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