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行风貌 | 电子银行 个人金融 信用卡 融e购 | 理财 外汇 保险
人才招聘 | 公司业务 机构业务 资产托管 企业年金 | 股票 基金 期货
金融信息 | 工行学苑 视频专区 网上论坛 投资银行 | 贵金属 债券 超市
个税起征点提高谁受益最大?
 

  2009年两会期间,个税起征点调整问题又成为一个热点问题,财政部副部长廖晓军表示,个税起征点调整需要很多外部条件,但是目前这些外部条件并不具备。提高个税起征点不否认是个好办法,也可能是一个方向,但是近几年实施会很难。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提得越高,对富人越有利,提高起征点,低收入群体只会减少几十元的税款,而高收入群体减少的税费将大大提高。对此,一些代表和委员对此言论提出质疑,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社会科学院院长宋林飞认为,这样的大事应该由更多人来讨论决定,而不是在一个部委。

  笔者无意于对当时的原话进行考证,也不去分析其之前的表态,但是从他的解释来看,显然他是不愿意提高个税起征点的,而且理由十分的替低收入群体考虑,认为对这样高收入群体更有利。持有相同观点的还有全国政协委员刘克崮。他同样认为目前的个税起征点是大体合适的,提高个税起征点,最终结果是富人得了大益,中等收入者得了小益,大量的低收入者没有得到任何好处,与大家照顾低收入人群的初衷相违背。

  对于起征点是高还是低,笔者认为站在不同角度,观点各有不同,原本十分正常。例如在一些偏远地区,连县长的工资都达不到起征点,在那些地方的人看来起征点可能高。而对于在一些发达地区工作的人来说,低收入农民工每个月可能都要交纳个税,他们可能认为起征点太低了。在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不平衡的国家,一个统一的个税起征点不是高了就是低了,不可能适合所有人群和所有地区,这一点其实显而易见。不过,对于目前认为起征点不能提高的人们所提出来的理由,笔者却不敢苟同。

  首先,提高个税起征点穷人不可能没有得到好处。按照他们的说法,提高起征点,低收入群体只会减少几十元税收,甚至没有得到任何好处。实际上,个税起征点的原本涵义就是为了让在基本收入之下的人们免于税收负担,否则起征点就应该从零开始。而目前,在大部分城市,维持基本生活所需要的收入越来越高,一些地方已经远远超过了目前的起征点。提高起征点,让这部分维持基本生活都比较困难的人不用缴税,就是实现个税的应有之义。而且,不论低收入还是高收入,个税起征点提高之后,大家个税的降低额度是一样的,而税赋减轻的比例却不同。虽然每月增加了几十元对于高收入人群来说不算什么,但是对于低收入人群来说,那也许就可以维持全家人几天的基本生活。因此,提高起征点,对于低收入人群福利提高程度远远大于高收入人群。

  其次,提高个税起征点中高收入人群不可能更有利。对于高收入人群来说,提高个税起征点之后,个税可能会减少一些。例如起征点从2千元提高到3千元,收入3000元的人减少个税75元,税赋降低2.5%,而收入20000元的人个税减少200元,税赋降低1%,对于收入100000元的人来说,个税减少400元,税赋降低0.4%。可见,对于高收入人群来说,起征点提高带来效益并不大,对他们并没有多大的影响,不可能高收入人群更有益。

  最后,提高个税起征点富人更不可能得大益。按照我国目前的个税制度,只要没有工资薪金或者劳务方面的收入,几乎可以不用缴纳个税,前几年转让二手房的收益都不用纳税。而中国真正最富有的人并不是高工资的人群,而是那些企业所有者,这些人是企业和家庭资产合一,他们基本上不给自己支付工资,也不用缴纳任何个税。因此,在我国形成了一个怪现状,那就是富豪榜上的缴纳的个税还不如自己的员工,而且他们这样做是合法的。由于真正的富人不缴纳个税,个税起征点的提高对他们来说几乎没有任何影响。因此,提高个税起征点富人得了大益的说法是完全站不住脚的。

  总之,目前所提出来的个税起征点不提高的理由都是站不住脚的,中国个税制度面临的一个尴尬局面就是,在我国个人所得税纳税人中,中低收入家庭人数最多,约为3亿人,在全部个人所得税收入中,65%来源于中低收入家庭。而在美国,年收入在10万美元以上的群体所缴纳的税款每年占美国全部个人税收总额的60%以上,是美国税收最重要来源。在没有彻底的改革个税制度之前,提高个税起征点,是缓解这种尴尬的惟一有效途径。

  (作者:周城雄)

  注:本信息仅代表专家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据此投资风险自负。


(现代商业银行 2009-05-20)
【关闭窗口】
理财工具
期货看盘器
进入>>
黄金看盘器
进入>>
外汇看盘器
进入>>
证券计算器
进入>>
  黄金理财计算器
  外币理财计算器
  股票投资计算器
  国债理财计算器
在线理财规划
 
  购房规划
 
 
  保险需求分析
 
 
  购车规划
 
 
  在线车险规划
 
 
  家庭财务健康诊断
 
 
  子女教育规划
 
 
  开放式基金投资规划
 
  投资风险自测
  投资者教育手册
中国工商银行版权所有 京ICP证 0302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