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AIG高管“奖金门”事件之后,美国金融机构再次上演闹剧。4月初,美国受救银行在得到政府救援从垂危中缓过神之后,却狮子大张口向客户发出涨价通知。这些银行已获得政府数百亿美元注资——而这些钱无疑是美国纳税人的,其中很大一部分就是这些受救银行的客户。外界评论,这种做法可谓过河拆桥,贪婪成性。
尴尬的政府救助
2008年6月15日,AIG执行总裁马丁•苏利文(Martin Sullivan)黯然结束在该公司的3年任期。
AIG的危机表现在现金周转困难上,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独立于其传统保险业务之外的一个金融产品部门亏损所致。该部门加入AIG旗下已有多年,主要业务是销售信用违约掉期合同(CDS),这类合同旨在保护投资者不会因次级抵押贷款等一系列资产违约而蒙受损失。但随着房市崩盘,这类合同急剧贬值,3个季度共损失180亿美元,迫使AIG拿出数十亿美元作为抵押。2008年早些时候,AIG筹资200亿美元试图自救,但不断增加的需求像个无底的深渊,令母公司的资金捉襟见肘。
就在AIG张罗“后事”之时,美国政府出人意外地向AIG伸出救援之手,处于破产边缘的AIG,其命运发生戏剧性的变化。但AIG好了疮疤忘了疼,政府救援的资金一到手,管理层就忙着分奖金,AIG的作派令美国社会各界震怒。一夜之间,AIG如同过街老鼠,人人喊打。AIG的缩写被改成诸如“美国保险骗子”、“我是不是很贪婪”、“傲慢、无知、贪婪”等。
3月16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对AIG向高管发巨额奖金的决定表示愤慨,指示财政部长盖特纳寻求一切法律手段阻拦。无独有偶,2009年4月初,美国银行向客户发出涨价通知,称其信用卡利率将会上调至14%左右,几乎翻倍。该行最近还决定对许多信用卡交易收取至少10美元的手续费,而在此之前,美国银行已获得了政府450亿美元注资。
另一家曾接受美国政府救助的花旗集团,则被披露试图诱使客户以更高的利率借贷。花旗的宣传单写道:“您今天就能获得5000美元”,但该广告没有透露这类贷款的年利率常常高达30%的事实。
对于外界的指责,受援银行表示,提高手续费和利率是合理的选择,旨在部分补偿银行账面上仍然存在的不良贷款的成本,即便是对于低风险客户也要提高费率。银行还声称,银行业迅速重获盈利能力,整体上对纳税人也是有好处的,限制银行提高费率可能会令银行丧失“财路”,从而加剧危机。美国国会针对银行救援的监督小组负责人沃伦说,老百姓用自己缴纳的税款为银行的经营活动提供了救助资金,而后者却“恩将仇报”,大肆提高各种收费。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在要求纳税人“掏两次钱”。
美国权威报纸《华尔街日报》的署名文章则激烈地抨击了这些贪婪的银行,指责他们以金融创新为幌子,制造那些让人看了一头雾水的金融衍生产品,在营造出一种虚幻美妙前景的同时,也在刺激着贪婪与投机的欲望,最终酿成次贷危机,进而导致全球金融危机。
管理者的道德缺失
自从美国政府开始注巨资救助金融企业以来,企业高管的天价薪酬一直遭人诟病。奥巴马政府2009年2月出台限薪令,但未能从根本上消除外界对企业不合理薪酬制度的担忧。这次受救银行又过河拆桥,立即提价,无疑是火上浇油,将其推向风口浪尖。
美国受救金融机构无论是滥发资金,还是恣意涨价,首先暴露出企业管理者的道德缺失。当金融危机席卷而来之时,金融企业理应与政府和客户同舟共济。而受助后的AIG却死抱着“契约精神”,要兑现2008年奖金。试想,如果不是政府注资救助,AIG也将像雷曼兄弟那样,成为别人的盘中餐,连生存的机会都没有。同样,如果不是政府注资救助,美国银行和花旗银行也摇摇欲坠,而其起死回生后却恩将仇报地向广大客户即向其提供救助的纳税人反咬一口,有悖仁礼。
实践证明,要使企业的高管薪酬和企业的产品价格回归理性,光靠政府监管和企业制度还不够,对企业而言,需要高管的道德自省和自律,也需要企业决策者对市场的道德权衡。金融危机来势汹汹,很少有企业不受冲击。高管们若能多一些与企业风雨同舟的精神,承担起应负的责任,企业让利于客户,将有利于信心的恢复和力量的凝聚,这对于克服当前危机至关重要。
公平和效率难平衡
美国政府出资救助金融机构,使金融机构部分国有化,将金融机构从泥潭中拔出来,充当了既是监管者又是所有人的双重角色。这就带来一个新问题,就是在公平与效率之间,美国政府很难找到一个平衡点。
如果一味追求公平,会不会打击受救金融机构高管的工作积极性。允许问题企业派发红利,显然有失公平。但禁止派发奖金,则可能消弱整个经济恢复计划的效率。究竟如何选择,成为摆在奥巴马面前的一道政治难题。奥巴马3月18日承认,他不希望自己被置于维护公平和保持经济效率的两难境地。
如果一味讲求效率,会不会影响到民众的情绪,特别是西方民选政府,民众的情绪就是选票,政府不得不予以注意。AIG一边拿纳税人的钱、一边给高管发奖金的做法引起民众震怒,受救银行忘恩负义地涨价也让民意发飙,这些都是美国政府必须考虑到的。
既要追求公平,又要讲求效率。既要激励高管,又要照顾民意。因此,美国政府陷入两难,其金融机构国有化之路还能走多远?人们拭目以待。
(作者:蔡恩泽)
注:本信息仅代表专家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据此投资风险自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