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行风貌 | 电子银行 个人金融 信用卡 融e购 | 理财 外汇 保险
人才招聘 | 公司业务 机构业务 资产托管 企业年金 | 股票 基金 期货
金融信息 | 工行学苑 视频专区 网上论坛 投资银行 | 贵金属 债券 超市
遏制高房价 不能再犹疑
 

  如果在中国寻找能够持续10余年“走牛”的市场,那就只有房地产市场。近期国内的房价表明,这样的牛市并没有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仍在继续走强。房屋销售价格指数最近3个月环比连续增长,5月份环比增幅达到0.6%,较上个月扩大了0.2个百分点。房屋销量方面,回暖的趋势也非常明显,5月份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大幅增长51.31%,增幅较4月份扩大了12.3个百分点,环比增长11.13%。

  无法想象,这一切竟然是处于金融危机的背景之下。诚然,近期的诸多经济迹象似乎表明,宏观经济复苏态势已趋向明显,但必须要指出的是,宏观经济的复苏绝非是支撑房价上涨的理由,恰恰相反,监管部门必须要高度警惕房地产市场的过度繁荣,以防止成为阻碍经济复苏的障碍。

  无须讳言,有关于房地产市场的政策选项,对调控部门而言是一道难题。如果单纯从实现总量经济目标的角度看,选择再度刺激房地产市场活跃度,的确能够发挥出事半而功倍的神奇效果。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如此是否符合经济结构优化的长期目标。

  房地产市场的翘楚地位缘于上一轮金融危机。11年前面对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冲击,通过房地产拉动经济增长成为了彼时的政策首选项,而之后的经济表现也证明了这一点。中国经济能够迅速从东南亚金融危机中走出来,并出现了长达数年的经济高速增长,房地产业可谓功不可没。其中的作用机理要害在于,房地产业繁荣能够发挥出极强的投资乘数效应。测算显示,房地产业的投资乘数达到2.5倍到3倍,为各个行业之首。正因此,房地产投资能够通过倍数影响整个经济体的投资增长,是为实现总量经济增长目标的“最佳选择”。但遗憾的是,这一“最佳选择”却是以巨大的社会成本为代价。正所谓时过境迁,时下虽然同样面对海外金融危机冲击,但是房地产业的市场定位与影响却早已物是人非。伴随着房价十年来的飙升,已经严重削弱了公众的市场消费能力与意愿。当下,一些家庭为了购置一套住房,几乎需要两代人的全部储蓄,由此必然会导致公众消费开支的谨慎与压缩,甚至是节衣缩食,抑制其他消费支出。不仅对于居民消费形成制约,房地产业本身具有高杠杆特征,开发商成本一般不过占到总投资规模的30%,这就意味着房地产项目占用了规模极为庞大的银行信贷资产,由此对其他产业投资造成了明显的挤出效应。可见,房地产业的过度繁荣固然能够从形式上优化总量指标,但其背后却是其他更多市场消费需求的萎缩,其他更多产业投资增长的乏力。里外抵消之下,不仅房地产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并没有看起来那样大,更为重要的是,这样的结果背离了拉动内需市场和优化产业结构的正确导向。可以说,房地产业的过快发展优化了总量的经济数据,但是却伤害了经济增长的质量。

  我们纵观历史经验表明,对于房地产市场的调控政策基调来不得半点犹疑,遏制高房价,不仅要想方设法让商品房价回归理性,同时,政府要全面担负起中低收入家庭的保障性住房的供应。这一最基本的房地产市场政策导向不能够因为金融危机而改变,也更不能够让金融危机成为助推房价上行的理由。否则,被高房价所侵蚀的公众消费能力,最终还是会阻碍经济复苏的步伐,并且成为下一轮经济危机的潜在导火线。由此,围绕房地产市场的政策选择,其实是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的博弈,是经济救急与机制养生的区别,同时,也是对于调控部门,特别是地方调控部门的现实考验。

  (作者:马红漫)

  注:本信息仅代表专家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据此投资风险自负。


(现代商业银行 2009-08-17)
【关闭窗口】
理财工具
期货看盘器
进入>>
黄金看盘器
进入>>
外汇看盘器
进入>>
证券计算器
进入>>
  黄金理财计算器
  外币理财计算器
  股票投资计算器
  国债理财计算器
在线理财规划
 
  购房规划
 
 
  保险需求分析
 
 
  购车规划
 
 
  在线车险规划
 
 
  家庭财务健康诊断
 
 
  子女教育规划
 
 
  开放式基金投资规划
 
  投资风险自测
  投资者教育手册
中国工商银行版权所有 京ICP证 0302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