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整个世界都在为摆脱危机而绞尽脑汁的时候,2009年中国楼市与股市已然双双翻红。眼见住宅成交量节节攀升,新开楼盘人满为患,有人开始猜测,新一轮炒房热潮又来了?
是谁导演了楼市180°大转弯?不外乎三点,一是货币政策与房地产政策的双重刺激,流动性充裕;二是过去一年多来被抑制的刚性需求集中释放;三是对未来通胀的预期。
当2007年火爆的楼市突然遭遇了金融危机的寒流,无论是消费者还是投资者,都产生了共同的观望心理:房地产会不会出现拐点?房价会不会也像股市那样一泻千里?怀着与抄底股市相同的心态,观望等待成为2008年房地产市场的基调。
然而,除了少数几个大城市房价出现明显下调外,大家并没有等来房价的普降。随着经济环境的好转,“等不起”的刚性需求终于按捺不住,而投资者在利好政策的助推下,更是瞄准了房地产,加之很多人预期未来房价在通胀压力下会再度升高,于是纷纷出手。房地产业在沉寂了一年多之后,终于在一片惊叹中,逆转,起跑,向前飞奔。
从“倒春寒”到“小阳春”再到全面飘红,房地产在短短半年间的起伏让人炫目。跳出眼前的楼市变局,可以明确的是,这一轮超速反弹不可能一直持续、无限上升,更不会延续以往的上涨曲线与角度。当前的火爆只是一种表象,只是长时间淤积已久的消费需求集中爆发。楼市的“暴利时代”已经结束,中国的房地产从根源上看,并不具备再次上涨的引力。而且,在中国经济急需消费拉动之时,高房价将削弱居民的其他消费能力,反而制约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基于这种需求的弹性因素,这一轮反弹必然会在短期内被完全消化,楼价终将重新回到平衡发展的阶段。
从某种意义上说,地产与金融是一对孪生兄弟,地产业是资金密集型行业,需要金融机构支持,两者唇齿相依。在楼市火热异常之时,金融业更应参透这一轮上涨的实质,在一派繁荣之中坚守原则,严格执行相关政策,防控信贷风险。
房地产一头连着经济全局,一头系着百姓生活,已经远远超越了一个行业的涵义。风起于青萍之末,有了美国地产泡沫破灭之鉴、去年的“断供”之痛,银行理应更加理性和机警。
(作者:项成)
注:本信息仅代表专家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据此投资风险自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