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纪之交,中国汽车工业游进了一条鲶鱼。这条名叫“吉利”的鲶鱼逆流而上,掀起骇人的巨浪,将一潭死水的中国车市搅得浪涛滚滚。这位民族汽车工业的旗手,便是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作为第一个大胆地跨入风险极大的汽车制业行业,他的执著追求和进取精神,赢得了日本大企业家的佩服……
从照相馆起家
熟悉李书福的朋友,都知道他语不惊人死不休。果然,李书福这样描绘他的人生:在战争年代成长的他,就喜欢打仗;在商业时代成长的他,就喜欢竞争;在科学氛围里成长的他,就喜欢科学技术。
1963年,李书福出生在浙江台州一个农民家庭里。这一带浓郁的商业氛围,对他日后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受环境的影响,高中毕业的李书福没有继续求学,而是开始了他的第一次从商经历——开照相馆。
然而,李书福并不满足于小小照相馆所带来的利润。于是,一年之后,带着从父亲那里得到的2000块钱,开始了新的创业之路——生产电冰箱,因为之前做过电冰箱零件,在21岁的李书福看来,电冰箱没有什么神秘的。1989年,李书福开办的电冰箱工厂,产值已经超过一亿元。然而,由于国家政策的调整,没有进入国家定点生产的企业不能生产电冰箱,李书福不得不放弃此次成功的创业。
此后,他来到深圳学习经济管理,两年的学习让他如虎添翼。1991年,学成归来的李书福开始了建材的生产,中国第一张美铝曲板、第一张铝塑板就是诞生在李书福手中,以国美命名的建材直到今天仍然是吉利集团的主要利润来源,而这在当时更让李书福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就在这时,海南的房地产热引起了他的注意,但是这次投资却让李书福尝到了失败的滋味,一年的时间损失了五六千万。然而,倔强的李书福并不服输:“我不相信这是失败,我慢慢还会发展起来的,失败是成功的基础。”
海南的投资失败后,李书福又把目光投向了一个全新的领域,这一次他选择的是摩托车行业。1994年,全国摩托车厂林立,市场疲软,但没有一家生产豪华型踏板式摩托车,由于李书福敏锐地抓住这一市场切入点,终于开发出国产豪华型踏板式摩托车。1998年,吉利集团摩托车产量达35万辆,不但占领了国内市场,还出口22个国家和地区。
开民企造车之先河
装饰板和摩托车开发成功后,李书福并没有就此罢休,而是作出更惊人的决策:造汽车。投资5亿多元,李书福开发了家用微型货车和轻型轿车,令人吃惊的是,在这位农民企业家的800亩汽车制造中心,居然形成了3分钟生产一辆汽车的生产能力。虽然李书福造车效率高,但却卖得便宜,款式豪华美观的吉利汽车,每辆售价只有4万多元,是国内同类产品中价格最低的。
民营企业切入汽车制造,给我国现有的汽车发展体制、国家汽车政策带来了强劲的冲击,激活了汽车市场。有人说,现在汽车企业的掌门人们都不敢懈怠,他们一朝醒来,就会发现脚下的坚冰成了滔滔的洪流。
其实,在初创吉利的两年里,李书福过得很艰难。有人说他快疯了——见人就讲自己是怎么造出3万元的轿车。开始没人相信,到后来他就干脆保持沉默,让市场来检验一切。
随着中国入世政府对车价的放开,消费者消费观念日趋理性,市场的车价一路下滑,给吉利车做了一个大大的免费宣传。2001年,吉利车的销售形势开始转好。全国一年的销售量达3万,成功实现盈亏持平,对于一家建厂仅两年的民营汽车企业来说,这算得上是一个相当不错的开局了。
突出重围
从做冰箱、做建材到做摩托车,李书福似乎无往不胜,他对吉利的未来也充满了信心。但无数昙花一现的企业,其失败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过于相信自己的直觉和眼光,以为成功会是自己行动的影子,而市场只相信理性。
在吉利汽车没有进入国家轿车生产目录的时候,两厢的吉利汽车一直钻着微型客车的空档销售。作为一个向汽车产业投入近10亿元自有资金的民营企业家,李书福开始上下联络、四处呼吁,最终获得了轿车生产的许可证。
未来的吉利该如何走?李书福认为他们不能简单地学日本人、学韩国人,也不能简单地走以前国营企业的路子,更不能走乡镇企业的路子,他们在讨论、设计一个全新的国民标准车。
有许多人说李书福是个“疯子”,而他却说:“中国企业家就是要有这样的‘疯’劲!请允许民营企业大胆尝试,允许民营企业做轿车梦。让吉利的车走遍全世界,而不是让外国车走遍全中国。”
战略转型
2007年5月,吉利进入战略转型期。新的战略构想十分清晰:不仅要成本领先,还要在技术、人才、质量和服务上全面领先;不光要生产经济型车,还要有中高档车;不仅有轿车,还要有SUV、MPV。不变的是,用来切割“市场蛋糕”的利刃,依然是自主创新。从战略转型的目标出发,吉利提出了新愿景:“造最安全、最环保、最节能的好车,让吉利汽车走遍全世界”,吉利汽车追求的卖点将不再是低价,而是高附加值。
随后,标志着吉利启动战略转型的第一款中级商务轿车远景在全球同步上市,这款搭载吉利自主研发的CVVT发动机的轿车,经欧洲同行测试后被认为可以直接进入欧洲市场;2008年7月,按照“最安全、最环保、最节能”理念设计的首批远景CNG双燃料车在乌鲁木齐上市,仅两天就被抢购一空,当地经销商不得不追加订单;2008年8月,配备吉利享有自主知识产权的BMBS(爆胎监测与安全制动系统)技术的远景车上市,市场反应良好。
正当吉利准备阔步前行时,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国内外的汽车行业都遭受重创。如何应对这场危机?李书福认为,产品线该收缩的就收缩,目光可以专注于技术的提升、服务的改善、零部件的整改以及人才的培养等,为下一个“春天”积蓄力量。2008年底,吉利开始主动收缩战线,将近10亿元的存量资产变现,开始从容不迫地进行着一系列“冬泳”:
2008年11月,吉利远景制造基地落户湘潭,吉利借此进一步明晰了产品布局;全新技术打造出的金鹰、熊猫、中国龙等新产品开始陆续上市,数十款在案新车型的研发紧锣密鼓地进行,吉利意在通过不断投放市场的新产品,提升品牌形象。2009年吉利帝豪推出了第一款B级车,将新车的用户定义为“成熟的上升力量”,从这款车外形,顶、腰线和裙部三条具有标志性的特征线条鲜明地表现出来,给人稳重大气之感。
责任与使命
李书福喜欢研究历史,他认为把人类整个历史解剖一下就会明白自己应该怎么做。真正有理想、有思想的人,真正能够把人类所面临的问题看清楚,这不是企业家简单赚几笔钱的问题。企业家应该是推动社会进步非常重要的一个群体,他们一定是第一人才资源,只有通过企业家才能把各种资源整合起来,才能真正地推动创新。但是不同渠道的自主创新如果不能变成社会效益,不能变成经济效益,就很难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
李书福希望整个社会都能够在如何发明创造、如何尊重创新、如何尊重企业家、如何形成国家强大的经济竞争力、如何使国家走向繁荣富强方面形成共识,并以一种企业家的姿态去发展、去奋斗。他这样理解改革开放时邓小平支持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这样做并不是人为地拉大贫富差距,而是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就像是马拉松赛跑一样,如果所有的人都横排在一起,所有人都是第一名,也就意味着所有人都是倒数第一名,“马路没有那么宽,它不允许这样”。因此,他愿意继续做那个冲在最前面的小兵。
(作者:余胜海)
注:本信息仅代表专家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据此投资风险自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