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对于国外成熟汽车企业还是国内民营车企,新能源汽车都是一块充满希望的沃土。高速成长的汽车市场让国内新能源汽车的研发百花齐放,许多车企都在力推自主品牌的新能源概念汽车。日前,千呼万唤始出来的新能源汽车补贴细则有了明确的发布时间表,这无疑为国内企业开发新能源汽车再点一把火。一时间,中国汽车行业借新能源实现“弯道超车”,赶超国外品牌的热情空前高涨。
新能源汽车的中国热
早在2001年石油能源紧缺、节能呼声高涨的背景下,新能源汽车研究项目就被列入国家“十五”期间的“863重大科技课题”,并规划了以汽油车为起点,以氢动力车为目标的战略。金融危机下的全球汽车行业呈现出“西方不亮东方亮的”势头,国内汽车业的繁荣有目共睹,这也使企业有了更多开发新能源汽车的动力。在前不久举行的北京国际车展上,新能源成为最大的热点,国内车企一口气推出了50多款新能源汽车,在数量上超过了外国汽车公司展出的45款新能源汽车。
在国内很多车企看来,我国传统汽车业与国外差距较大,但新能源汽车并没有太多的输在起跑线上,目前,中国车企在新能源汽车上已经有一定的技术积累,并且取得了局部的创新和领先。尤其在纯电动汽车方面,中国拥有全球领先的电池技术,电动车续航能力、充电速度等都有明显优势。在国外汽车市场低迷之际,加大对新能源汽车的扶持力度,有可能使中国汽车业在新能源领域“反超”国外。
2009年出台的《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提出,2011年我国要形成50万辆新能源汽车产能。而根据各地已经披露的发展规划看,产能总和已经远超50万辆。长安汽车拟首期投资25亿元建设的新基地产能将达到60万辆整车、200万台发动机;吉林省依托一汽集团优势,计划在2012年形成5万辆新能源汽车产能;号称电动车之王的比亚迪尽管未公布其新能源汽车规划,但产能必将远超其他车企。此外,由上汽、一汽、东风、长安等十大车企联合成立的“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近日正式商定节能和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提出到2015年,仅纯电动汽车应用就要达到50万辆以上。
实现量产还需时日
尽管国内外车企对新能源汽车都投入了巨大热情,但要实现批量生产还为时尚早。作为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先行者,日本本田汽车的社长伊东孝绅就曾肯定地表示:“电动汽车或者其他新能源汽车的普及在25年—30年内没有可能。”
目前,我国各车企在新能源领域的投入仍处于技术储备层面,很多新能源车型只是体现了一种发展的方向与概念。尽管北京车展上企业称,推出的新能源汽车中有30多款具备了量产能力,但要实现批量上市,需要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
首先是电动汽车产品本身。电动汽车的核心技术主要包括电池、电机驱动及控制、电动汽车整车及能量管理技术,而当前国内还没有哪个企业能在这四方面都具有完整优势。
其次是成本问题。一直以来,新能源汽车因售价较高让多数消费者望而却步。作为全新的一代产品,电动汽车上市后将比同平台的传统汽车售价高出约50%以上。这对人们的消费观念也是一大考验,如混合动力汽车新思域、普锐斯以及雷克萨斯等车型在中国一直销量不佳就是例子。
最后是电动汽车的推广基础。电动汽车的行驶环境要求必须有遍布各地的完善的充电站网络,这单靠汽车厂家和电网企业的努力显然不够。如果没有政府来主导建设电动汽车基础配套设施,电动汽车将没有推广的基础。
关键零部件的科技攻关,是限制国内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瓶颈。例如,国内现在还没有能生产动力电池隔膜的企业,而这种隔膜占了电池成本的30%左右,而今,这种隔膜技术和装备已列入一些发达国家对我国的限制出口清单。另外,新能源汽车的电机和控制系统中的整合元器件多数都依赖进口。当前,新能源汽车中亮相最多的是纯电动车,而技术要求更高、更符合现实需求的混合动力汽车较少。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许多跨国汽车巨头研发的混合动力车型都推出了明确的量产时间表。
此外,当前的新能源汽车只是相对于传统石油汽车而言的电动或混合动力汽车,而电能从目前来看并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低碳。我国现在的电能中火力发电是主力,主要来源是煤炭,从某种程度上看,十年内的电能所产生的污染和汽油、柴油差异并不大。因此,汽车行业近几年的低碳重点,应该是既要加快新能源汽车研发,又要在传统汽车的节能、环保技术应用上多下功夫,除了发动机、变速箱、动力总成的节能以外,还要在整车的轻量化和环保技术等方面进行重点研发。
产业开发离不开政策支持
2009年汽车产业的兴盛,与汽车下乡和减税等补贴政策关系紧密。在推动新能源汽车发展方面,国家一直在酝酿出台相关扶持政策。2009年2月份,国家出台了有关公交、出租、公务等公共服务领域使用新能源车补助的管理办法;年终又将新能源列入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今年两会上,工信部部长李毅中明确表示,政府将推动新能源汽车进入家庭,并为之提供足够力度的补助。
由此可见,政策推动是行业发展的主因。目前,国内已经有42家企业的多个新能源汽车品种列入了政府生产企业和产品公告的目录,车型涵盖了普通混合动力、插电式混合动力和纯电动车。虽然国内许多车企都宣布自己掌握了新能源汽车的核心技术,但由生产成本过高,量产车型屈指可数,急需国家给予车企和消费者补贴,以实现核心技术的商业化。对市场而言,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是未来发展的基础与保障。汽车企业普遍期待着在生产和销售两个方面同时享受政策补贴。
国家政策的倾斜,主导是扶持国内汽车企业的发展,但从市场的实际来看,当前国内汽车制造企业的新能源车型都没有实现量产,即将出台的新能源汽车补贴细则的首批受益者很有可能会是以丰田和本田为代表的日系车企。对此,有关专家也建议,可以用关键零部件的国产化率来区分补贴范围。
“没有环保和节能,就没有汽车业的未来。”尽管离新能源汽车这个绿色的梦还有相当长的距离,但在政府、企业和市场的共同作用下,冷静地看待差距,依据自身特点稳健地打下基础,才能搭建未来新能源汽车起飞的平台。
(作者:左溆)
注:本信息仅代表专家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据此投资风险自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