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沪深股市投资人如何期盼“让股价飞”,从国际金融体系的视角来看,2011年伊始最有象征意义的中国金融事件,还属世界银行宣布在香港市场发行5亿元人民币债券。世界银行1月4日发布公告,1月4日—14日在香港首次发行总额5亿元的人民币债券,二年定期,票面利率0.95%。尽管票面利率较低,却仍然受到投资者的追捧;香港市场充裕的流动性以及国际上较高的人民币升值预期,或将主导2011年的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
若论金额,世界银行这笔人民币债券数额不大,折合7590万美元。但这意味着一种潜在的新国际货币在国际化道路上又迈出了一大步,中国在现行国际金融体系框架下的影响力在进一步扩大。这些债券由汇丰控股而不是中资金融机构承销,也体现了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态势。
世界银行打出的“金融牌”
世界银行发行人民币债券对人民币国际化的促进作用同时表现在人民币资金的供给方和需求方身上。2008年12月,广东和长江三角洲地区与港澳地区、广西和云南与东盟的货物贸易开始实行人民币结算试点。2009年4月,上海、广州、深圳、珠海和东莞开始实行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此后,人民币跨境贸易计价结算步伐大大加快。但在实践中,人民币计价结算最大的阻碍因素之一就是人民币升值预期,这种预期虽然激励了市场主体持有人民币的动机,但也使得他们往往对人民币抱着“惜售”的心理,更偏好持有人民币,而使用其他“软币”支付结算,从而形成了提高对人民币的接受程度和阻碍人民币计价结算的双重效应。在这种情况下,发展离岸人民币债券市场,既能为需要人民币资金的境外企业、机构开辟获取人民币资金的新渠道,又能为持有人民币的境外投资者提供收益率较高的人民币资产,进而化解了因人民币升值预期造成的双重效应困境。
人民币债券市场的发展,也意味着人民币投放渠道进一步拓宽。一种国际货币从母国向海外的投放渠道,主要有进口贸易(包括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对外信贷和对外投资三条。目前,通过旅游者携带出境等民间渠道,至少已有上千亿元人民币流入海外;跨境贸易人民币计价结算也在稳步发展之中,但对外信贷和对外投资作为人民币投放渠道尚待加强。而且,对外投放人民币资金的信贷渠道目前还存在一个突出缺陷:高度依赖于官方信贷渠道,商业信贷相对滞后。在人民币资金投放的信贷渠道起步之初,这种格局自有其道理,但不能长久维持。需要大力发展包括债券融资在内的广义商业信贷渠道,向海外投放人民币资金。只有这样,才能为信贷渠道奠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同时分散目前仍高度集中于政府的风险。因此,需要通过准许海外政府、金融机构、企业发行人民币债券等渠道,向贸易伙伴提供更多人民币用作支付的手段。
而世界银行和其他一系列机构率先获准发行人民币债券,也体现了我国金融贸易谨慎的态度。毕竟,信息不对称是金融市场上天然存在的问题。其他条件相同,海外融资者进入本币证券市场,信息不对称只会比境内融资者进入时更严重。所以,在人民币证券市场起步之时,我们只能先从信誉卓著的机构、从小额交易开始,摸索前行,积累经验。亚洲开发银行、国际金融公司、麦当劳、卡特彼勒、俄罗斯JSC VTB 银行和世行最先进入人民币债券市场,就体现了这种谨慎。
呼之欲出的经济新格局
随着中国等新兴市场经济体崛起,提高新兴市场在国际金融体系话语权力已成为国际热议的话题。在2010年4月世界银行份额和投票权重划过程中,中国的比重从2.77%提高到4.42%,但份额和投票权仅仅构成影响力的一部分,作为融资来源,常常能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组织产生非常强大而持久的影响。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些国际金融组织要充分履行其职能,仅靠股本性质的份额远远不够,其运用的大部分资金源于外部融资。这样,控制着这些国际金融组织外部融资来源的国家就对这些组织拥有深刻的影响力。实际上,站在美国的立场看,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组织长期陷于股本不足,而不得不依赖于美资机构把持的所谓“国际金融市场”,实在是一步高招。现在,中国成了国际金融组织外部融资的来源,意味着中国在这些组织中的影响力在不断扩大,而以本币向这些国际金融组织提供融资,这种影响扩大效果更强。
融资完成之后,如何运用的问题相应浮出水面。目前的众多相关报道尚未明确提及世界银行将如何运用这笔人民币资金。世界银行声明说,发行这只债券证明了它支持人民币离岸市场的成长。世界银行融资部门国际金融公司此前说过,计划在香港发行人民币债券用以支持中国内地的开发项目。但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目标来看,更寄希望于世行将这笔资金用于其他国家的开发项目,然后由这些国家使用人民币去购买他们需要的货物和服务。因为能否用人民币买到持有者所需要的货物和服务,是决定人民币国际化成败的首要条件。
作为世界头号出口大国,我们有能力满足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对消费品的需求,但自主先进制造业还不能充分满足贸易伙伴对先进制造业产品的需求。因此,我们的先进制造业,特别是装备工业还需更加努力。由于生产周期长,这些行业在出口贸易中承受的汇率风险格外突出,对人民币计价结算的期望也格外强烈,而他们的市场业绩又将反过来决定着人民币结算的成败得失。就是说,中国先进制造业和人民币国际化实际上是相互促进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