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行风貌 | 电子银行 个人金融 信用卡 融e购 | 理财 外汇 保险
人才招聘 | 公司业务 机构业务 资产托管 企业年金 | 股票 基金 期货
金融信息 | 工行学苑 视频专区 网上论坛 投资银行 | 贵金属 债券 超市
展下一年功,展上三分钟

沪港首次金融历史展览幕后故事

 

  英雄所见

  2006年11月15日,上海市银行博物馆迎来了三位来自香港历史博物馆和中国工商银行(亚洲)有限公司的客人,他们此行的目的是前来邀请上海市银行博物馆赴香港举办展览。

  香港和上海同为近代远东金融中心,而香港市民对上海的银行历史却无从了解,工银(亚洲)游学团的香港学生们,每每前来参观,都会对大陆的早期银行业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当工银(亚洲)和香港历史博物馆提出举办展览设想时,正所谓“英雄所见略同”,双方一拍即合。

  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姜建清董事长对此次展览十分关心,指示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市分行和银行博物馆认真落实此次展览,一定要把展览办好。上海市分行孙持平行长和办公室负责人高度重视,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和部署展览工作的进一步展开。

  2007年1月,香港历史博物馆总馆长丁新豹博士和上海市银行博物馆王允庭馆长恰好同时从他们热爱的岗位上退休了,沪港银行历史展览的“接力棒”便传到了两位新任馆长的手中,各项工作也在两位馆长的运筹帷幄下,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为了将最精彩的展览带给香港的观众,展览荟萃了上海市银行博物馆馆藏的339件共计117套珍贵展品,有的甚至是首次在观众面前“亮相”的存世孤品;会展还特地把重达1.8吨的“汇丰银行铜狮子”从上海市历史博物馆“请”去香港;展厅中将搭起清末民初的上海鸿康钱庄复原场景,其中钱庄掌柜、老伙计和前来存款的“小开”三个栩栩如生的蜡像,也会专程从上海“飞”到香港“助阵”。

  “从钱庄到现代银行-沪港银行业发展”展览将于2007年11月28日正式开幕,我们拭目以待!

  寻照之旅

  展览进入陈列设计和图录编排阶段。

  从布展角度说,如果能把一张老银行照片放大到一面墙那样大,那么它的视觉冲击力一定很强,它会带给观众置身另一时空的感受。然而,要找那么多高精度的老照片谈何容易。

  沪港两馆踏上了漫漫“寻照之旅”。自身馆藏的老照片、摄影媒体的照片库都成了“考古发掘”的目标,然而老照片们依旧“犹抱琵琶半遮面”,所获远远未能达到展览的需要。

  在寻找照片的过程中,看到有很多老上海的图录是由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出版的,那么他们有没有可能藏有一些老银行照片呢?在一个酷暑的周末,香港历史博物馆助理馆长陈成汉飞抵上海,与银行博物馆工作人员一同前往上海历博寻找。

  上海市历史博物馆的陈列部负责人抱来了一堆又一堆的照片和底片,足有数千张,照片卡堆起来都快有一人高了,内容涵盖了老上海市井百态。若在平时,“笃悠悠”地欣赏这些老照片未尝不是一种享受,然而此时大家却必须分秒必争从茫茫“照海”中搜寻与老上海银行钱庄等相关的照片。工夫不负有心人,50多张各种上海地区的钱庄、老银行、外滩照片原件和底片终于竞相浮出了水面,甚至有一张20年代上海外滩的全景照,正是银行博物馆序厅中灯箱照片的原件呢!

  珍品见证

  2006年7月,姜建清董事长指示银行博物馆要大力征集钞、票、卡(即各类钱币、老银行票据、银行卡)。在原王允庭馆长的多方联络下,打听到一位在沪定居经商的香港收藏家,手中有一部金融类股票集,数量多达400余种。

  银行博物馆立即与收藏家进行接洽,并由办公室成善栋主任牵头和多个相关部门联合成立了征集小组,并邀请国家鉴定委员会钱币组和上海市历史博物馆的专家担任鉴定顾问。

  通过现场鉴定,所有人都惊呆了--这批股票中,银行类股票涵盖111家单位共180枚;银号、钱庄、信托类股票涵盖106家单位共126枚;银行、钱庄类股票收据涵盖90家单位共121枚。合计共有307家单位共427种之丰!而且经鉴定均为真品。如此珍品云集且数量众多,甚至连见多识广的专家们都未见未闻,如袁世凯称帝时印制的中国银行股票壹股、伍股、伍拾股、壹佰股一套,都是存世仅见品。

  2006年11月,当沪港银行业历史展的初步意向达成以后,重新整理这批股票,发现其中有大量香港早期中外资银行和银号的股票,许多银行和银号的资料甚至在香港都已经无从探寻了。看来这批股票与此次沪港金融展真是非常有缘,那么多来自香港的老股票,这次就该“故地重游”了。

  “施迪”蒙难

  “施迪”和“史蒂芬”静卧上海外滩半个多世纪,阅尽人间春色。

  早在1923年落成之时就被誉为“从苏伊士运河到白令海峡之间最华贵的建筑”的汇丰银行大楼,至今还是外滩最经典的建筑之一。大楼之壮美,还有专门在英国铸造的一对大铜狮守卫。两头雄狮,张嘴怒吼的叫史蒂芬,闭嘴静默的名施迪,分别以当时汇丰香港分行总司理A. G. Stephen和汇丰上海分行经理G.H.Stitt命名。铸成后模版即毁,“施迪”“史蒂芬”即成绝世珍品!香港的汇丰银行大楼门前的那两只铜狮,则是1935年按其式样仿造的。

  “施迪”和“史蒂芬”静卧上海外滩半个多世纪,历尽人间沧桑。

  上世纪50年代,汇丰撤离,此地成为上海市府大楼。某天,人们惊奇地发现,门口的施迪尾巴上被锯了深深的一道口子。一时间,从“割资本主义尾巴说”到“日本军人挥刀庆胜利说”注家蜂起。后经史学家考证,原来不过是一个半大小孩试图割下铜块“换糖吃”的小case而已。

  非常年代里,占据上海最佳景观地位的铜狮成为众矢之的,当造反派们企图捣毁“资本主义的象征”时,上海文管会及时派员赶到,以保留“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罪证”为由,及时将它们转移到上海滑稽剧团的仓库中。度尽劫难的“史蒂芬”和“施迪”,如今一个在东方明珠底下的上海历史陈列馆,一个在上海历史博物馆。

  今天,经多方努力,耄耋之年的“施迪”将第一次离开上海南行,向香港同胞诉说蒙难史。
  
  “鸿康”复活

  “鸿康钱庄”将整体搬迁,在港岛重现风采。

  胖胖的,一脸严肃且全神贯注的账房先生;瘦瘦的,留着山羊胡子的掌柜,以及西装革履的客户,个个神态逼真,呼之欲出,活脱脱一幅清末民初市井经济生活风俗画。生动的胖账房先生的形象设计,来自于一张20世纪30年代银行职员的老照片。对照老照片和蜡像,让人忍俊不禁。在柜前徘徊,与真人大小的蜡像融为一体,真是应了卞之琳的诗:“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这个场景中,除了蜡像,所有家具用品都是当年的实物。为了还原当年情形,博物馆筹建人员跑遍了全市的旧家具市场,在清末旧家具中觅宝。最后,总算在苏州河边一个硕大的旧家具仓库中如愿找到了几件与大康钱庄的年代相符的家具。

  正所谓“假作真时真亦假”。银行博物馆内“1980年代储蓄所”。场景,是由虹口一家老储蓄所“整体搬迁”而来。博物馆扩建重新开馆仪式之时,曾有几位银行员工在这里充当“活体模特”。当时有几位刚在“鸿康钱庄”与掌柜、账房合完影的嘉宾走进储蓄所,一边还在感叹蜡像的逼真,面对起立迎接的“活体模特”惊呼:蜡像活了!

  (作者:许斌  廉颇)


(2007-12-06)
【关闭窗口】
理财工具
期货看盘器
进入>>
黄金看盘器
进入>>
外汇看盘器
进入>>
证券计算器
进入>>
  黄金理财计算器
  外币理财计算器
  股票投资计算器
  国债理财计算器
在线理财规划
 
  购房规划
 
 
  保险需求分析
 
 
  购车规划
 
 
  在线车险规划
 
 
  家庭财务健康诊断
 
 
  子女教育规划
 
 
  开放式基金投资规划
 
  投资风险自测
  投资者教育手册
中国工商银行版权所有 京ICP证 0302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