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收藏是一种极富魅力的生活方式。因为艺术是生命的体验,在欣赏艺术品的同时,可以阅历往昔岁月中沉淀下来的痕迹,或是感受所处时代的脉动,进而静思生命的本来。无论收藏何种形式的艺术品,都是保存人类自身创造并赖以存在的文化。同时,也因为艺术品所具有的特殊属性,即在流通中可以为收藏者带来极大的经济利益,所以越来越多的人们已经将艺术收藏视为一种投资手段。毋庸置疑,今天的中国艺术品市场基本上属于投资性质。
以国际化的视野来看,中国艺术品市场包括四大区域:以伦敦为核心的欧洲市场;以纽约为核心的北美市场;以香港为核心的东南亚市场;以北京为核心的中国大陆市场。随着中国经济快速持续的发展,北京无疑会成为最重要的中国艺术品交易的中心。由于历史、文化、地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这四大中国艺术品市场区域各具有不一样的存在特点和发展趋向。
简而言之,欧美市场多以“高古瓷”、外销瓷和杂项为主。香港、东南亚市场以瓷杂为主,兼及中国画,尤其是近现代中国画;中国大陆市场则主要是中国画,瓷杂所占的份额相对较少。值得一提的是,自2006年春季纽约苏富比推出中国当代艺术专场之后,中国当代艺术迅速升温,在全球范围受到人们的追捧。可以说,目前中国艺术品市场已经形成陶瓷、中国画和当代艺术三足鼎立的格局。本期我们回顾一下中国艺术品市场中的陶瓷收藏。
陶瓷收藏源远流长
在中国文化中,陶瓷收藏源远流长,占有着重要的位置。在中国艺术的所有品类中,陶瓷无疑是最具有国际性的。早在十六世纪,中国瓷器开始进入欧洲,立刻就成为贵族们的新宠,他们争相收藏这种被认为是承载着奇迹般中国文化与艺术的器物,其作为一种实用与艺术结合、蕴涵丰富文化价值的商品进入欧洲人的视野。十八世纪,中国瓷器成为皇室贵族地位与财富的象征,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欧洲人的审美趣味。因此,收藏精美的中国瓷器在欧洲蔚然成风。
欧洲有近300年的中国陶瓷收藏史。然而,由于文化的不同,西方与中国在陶瓷收藏的观念与审美趣味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在欧美,人们普遍热衷“高古瓷”,如造型简约、釉色素净的宋瓷和幽菁雅致的元瓷;而在中国大陆、港台、东南亚等地,人们崇尚“明清瓷”,尤其是清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的官窑御用瓷。从每年伦敦、纽约、香港及北京等中国陶瓷拍卖会及其成交结果即可见一斑。
亚洲藏家偏爱“明清官窑”
2006年11月在香港佳士得秋拍中,“玉剪霓裳——张宗宪御制瓷器珍藏”专场格外引人注目。其中,一件清乾隆御制珐琅彩杏林春燕碗被香港著名收藏家、张宗宪的妹妹张永珍女士以1.6039亿港元购得,此价刷新了全球清代瓷器的最高拍卖成交价,同时也打破年度亚洲地区单件艺术品拍卖的成交纪录。在此之前,2005年10月23日香港著名古董商翟建民在香港苏富比秋拍中以1.15亿港元竞得了清乾隆皇帝御制珐琅彩器“古月轩”题诗花石锦鸡图双耳瓶。2006年,香港苏富比和佳士得的瓷器拍卖中,有11件清代瓷器的成交价超过1000万港元。可见,在以香港为核心的亚洲古代瓷器市场中,藏家对“明清官窑”的投资信心一如既往。
欧美藏家青睐高古瓷
在欧美中国古代瓷器市场中,高古瓷的价位增长很快。2005年7月伦敦佳士得以1568.8万英镑的成交价拍出中国元代青花“鬼谷下山”罐,购藏者为世界知名的英国古董商艾斯肯纳兹(Eskenazi)。同年9月纽约苏富比推出“白马轩藏中国陶瓷专拍”专场,共上拍55件唐宋陶瓷精品,推动了欧美高古瓷市场。无疑,由于欧美藏家青睐高古瓷,带动了其价位的增涨。
陶瓷,一路标高破记录
2006年在中国大陆瓷器拍卖市场中,明清瓷器占整个市场的百分之八十,宫廷御制瓷始终受到藏家的宠爱。5月在中国嘉德春拍中,清乾隆粉彩开光八仙过海图盘口瓶以5280万元成交,创造了内地瓷器拍卖的最高纪录。在北京翰海2006年春拍中,清代瓷器取得了很好的业绩,尤其是雍正官窑瓷器多拍得高价。如,一件雍正黄地青花三国撇口尊以946万元成交。据统计,2006年清三代官窑瓷器比2005年上涨了30%,这一领域的国内市场已经明显高于海外。
(作者:左昕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