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地震科普馆位于上海松江佘山脚下的佘山地震基准台内,展区面积为550平米,其前身是创建于1870年的徐家汇天文与气象观测台。馆内按地震监测预报工作体系,震害防御工作体系,地震应急救援工作体系进行展示。其中地震、地磁仪器、资料陈列室内陈列了维歇尔地震仪、爱丽奥特磁力仪等20余种有着百年历史的珍贵仪器。地震科普知识答题系统、自救互救技能训练系统、地震视听厅,让地震科普知识的传播更加寓教于“娱”,使参观者在轻松的氛围中获取了重要的知识。
退役“老兵”陈列馆整个科普馆中,除了丰富多彩的图文展板为参观者提供翔实可靠的理性认识外,“重头戏”还在位于科普馆“腹地”的地震、地磁仪观测厅。走进观测厅,仿佛来到了一个老古董博物馆,陈列在玻璃橱窗里的“古董”,有的像钟表、有的像奥运奖杯、有的像老式打字机,看了一边的文字注释,才知道其实他们都是一类东西——地震观测仪,而且来头都不小——它们是来自英国、德国、丹麦,以及产自我国的退了役地磁仪。其中最“老”的是至今已有一个多世纪历史英国的爱丽奥特磁力仪,生产于1879年的该仪器是地震科普馆的震馆之宝,目前世界仅存二台,另一台珍藏在伦敦的大英博物馆。另外还有英国的照准望远镜,制造于1870年。这些不同型号不同时期生产的老仪器,虽然在我们眼里都显得那么“稀奇古怪”,但它们却为人类的地震观测事业都作出过很大的贡献。
近观张衡地动仪,中华民族的老祖宗的发明创造更值得我们展示、纪念与骄傲,观测厅的最深处便陈列着我国东汉杰出科学家张衡,在公元前132年发明的世界上第一台地震仪——候风地动仪,它比西方的现代地震预测设备早了1000多年。由于真品已经失传,这件仿制品是根据被多数专家所认可的王振铎复原模型缩小0.5倍的复制品,虽只能达到外形的“貌似”,而未能涉及原理探究的“神合”,却依然已见其恢弘的气势。据《后汉书•张衡传》记载,候风地动仪外部周围有八条龙,按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八个方向布列。龙头和内部通道中的发动机关相连,每个龙头嘴里都衔有一颗铜球。对着龙头,八只蟾蜍蹲在地上,个个昂头张嘴,准备承接铜球。当某个地方发生地震时,樽体随之运动,触动机关,使发生地震方向的龙头张开嘴,吐出铜球,落到铜蟾蜍的嘴里,发生很大的声响。于是人们就可以知道地震发生的方向。敲一敲桌子就看到“地震”地震仪的工作原理,是一门很专业的知识。
一般人对地震仪最直观的外形认识,就是一台貌似测“心电图”的机器,一根细针在一卷白纸上画出“群峦叠嶂”的曲线,从其“振幅”可以判断地震震级的大小。地震科普馆特意为参观者设置了一个让你亲手制造“地震”,并立即从仪器上监测到的微型地震实验环境。在一台电脑前,你只要轻轻一拍桌子,电脑屏幕上立刻就会出现反应。“上海市地震局地震波形演示系统”上显示的“速度型”和“加速度型”两条震波马上就会出现异常波动,非常直观地让你感受到地震监测系统监测到了你制造的“地震”,融科普知识于趣味实验中,非常受欢迎。
地震灾害难防,自救互救易学讲解员带我走进一间屋子之前,提醒了我一声:“里面是用来学习灾后救助的假人。”幸亏她的及时提醒,否则谁贸然走进这间屋子都会被吓一跳,因为地上居然躺着十来个人!走近一看,才知道是道具假人。这间展室主要以地震伤害救助为主题,利用人体模型,集参与、操作和训练于一体,参观者可学到心肺复苏初级救生术和止血、包扎、固定、搬运四大技术,在灾害发生瞬间,可以及时实施自救和互救,将人员伤亡率最小化。同时,这些急救知识的普及,也可以看作是上海构建全社会的公共安全,迈向国际性大都市步伐中提高全体市民总体素质的一个组成部分。
地震馆员工情系四川灾区在上海地震科普馆进门的走廊里,数不清的剪报密密麻麻贴满了大半面墙,全部内容都是关于这次汶川灾情的新闻报道。虽然没有精美的橱窗甚至展板,只有简单的罗列和张贴,但科普馆员工对灾区灾情的这份关注之情是显而易见的。他们关心的不仅是一个个艰深的专业问题,而且还有那一条条可贵的灾区人民的生命。讲解员说,他们已经开始着手整理、准备有关今年汶川大地震的各方面的资料,希望可以尽快成为科普馆中的最新内容。
中国是地震发生最频繁的国家之一,前不久发生在四川汶川的特大地震,它所造成的巨大破坏和带来的深重灾难深深地印入我们的脑海,铭刻在我们心间。“地震”这个名词也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与重视。人们急于想了解什么是地震、它的形成、发展以及如何预防地震等基本知识?
位于风景优美的佘山地震台内的上海地震科普馆是系统了解地震常识的科普基地,也是做好防震减灾宣传的一块坚实阵地。该馆内容包括地震影视厅、图文厅、仪器陈列厅及数据采集中心等部分,通过观摩再现大地震的历史场景,观看一批珍稀的地震、地磁监测仪器和充满历史气息的资料,图文并茂地剖析了地震的概况、预报、及科学防震避震的方法。该馆还建立了参观人员可直接动手演示的自救互救技能训练场所、地震模拟处理演示系统厅,达到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的目的。始建于2001年6月的地震科普馆,经2004年上海市政府科普实事工程的提升改造,已成为本市专业科普场馆之一,并于2005年被评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注:本信息仅代表专家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据此投资风险自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