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行风貌 | 电子银行 个人金融 信用卡 融e购 | 理财 外汇 保险
人才招聘 | 公司业务 机构业务 资产托管 企业年金 | 股票 基金 期货
金融信息 | 工行学苑 视频专区 网上论坛 投资银行 | 贵金属 债券 超市
年画,中国人的一张脸
——记上海年画收藏家张文标
 

  门神、灶君是最早的年画形式,滥觞于远古,定型于汉。到了宋代,人像开始出现在年画中,中国版画艺术完成了从佛像到人像的一大转折。从此,英雄与美女作为中国民众的“形象代言人”,生动地表达了中国老百姓的愿望和对真善美的追求。从历史文化的意义上说,年画就是中国人的一张脸。

  与老外夺宝,为文化存根

  上海老年画收藏家张文标的收藏经历也蛮有传奇色彩。他之所以收藏年画这样一个冷门品种,其实也是一次偶然,之前他主要收藏连环画和各种画报。有一天,他逛藏宝楼,突然眼睛一亮,一张泛黄的老年画夹杂在一大摞旧书中。他捡出一看,是一张彩色关公像,尺幅也有对开那么大。摊主不懂年画,张文标便以较低价位购得。这是他收藏的第一张年画。

  后来张文标发现自己与年画真是相见恨晚。当时有些出自名家之手、品相较好的月份牌,画面为现代旗袍仕女的那种,已可卖到上万元。清末民初的老年画,卖得也不低。而且在古董市场上,一样的年画、月份牌,卖给老外的价格是卖给中国人的十倍,唯利是图的老板当然要以“国际友人”为重点交易对象了。

  所以,张文标一开始就遇到了重重困难。但好在他有收藏连环画的经验,在古董市场的老板中人缘不错,人家就愿意留一些给他。“一般摆在摊头上的,大多价值不高。只有看到熟人,他才肯从柜子底下翻出一两件来,那才是好东西,但价格也只能由他开了。你当然也可以嫌贵不要,但一转身他就卖给老外了,而且高价更高。结果就是——好东西流到国外去了。”

  近20年间,不少欧洲的收藏家针对性很强地在中国大陆收藏老年画和月份牌,有些学者型的收藏家还在大学基金会的帮助下进行专题研究,写了论文,出了专著,有的还开设了专题收藏馆。“日本早稻田大学就有一个中国年画研究所,他们的学者到中国来收购年画,价钱随便卖家开,再高都要。而中国至今还没有一所大学的学术机构关注土生土长的中国年画。恐怕将来中国人要研究年画和月份牌,得去欧洲了!”张文标感慨地说。

  凭着一股与老外抢宝贝、为中国文化保存一株根须的劲头,张文标几乎将全部精力都扑在年画搜求上了。足迹遍布北京、南京、天津、开封、扬州、苏州等地。有一次他在北京古玩交易会上收到一对山东杨家埠的年画《麒麟送子》,尺幅很大,而且人物开脸是手工的,与天津杨柳青年画的技法极为相似,所以很有点研究价值。

  明代古年画,家和万事兴

  张文标收藏中年代最早的是明代万历年间的一张年画。那是在武汉淘宝时,他从一大堆破破烂烂的地契文书里发现了这件不起的宝贝。这幅老年画有标题《枯荆重荣》,画面上是一家人,围着一棵重新萌生枝叶的大树欢欣雀跃。张文标说,经他考证,画面讲述了一个古老的故事:一对兄弟在父母死后分家,因为双方都认为财产分得不公平,兄弟俩从此视为陌路。不久家里的一棵老树也濒于枯死。古人认为树是能够通灵的,兄弟失和,家道中落,所以才会出现这种现象。后来兄弟俩从大树的奄奄一息认识到自己的不对,重振精神,劳动致富,言归于好。大树也从此萌生新芽,神奇复活。这幅年画与当时的大多数年画一样具有教化作用。

  这幅画是单色的,这正是此画出品于明代的重要标志之一。画上还印有“某人印赠”等字样,出品于山西临汾县。而山西临汾在明代是我国北方年画的重要生产基地之一,北宋以后,北方以临汾为中心,南方以临安为中心。

  这时的年画大多是木刻的,对后来的图书印刷也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木版年画的出版印刷始终是由民间出资组织完成的,为求得大众的认可和喜爱,匠人们求新逐变,个性鲜明。年画创作就成了一直很活跃的一个艺术领域。版画中普遍使用的套印、水印等技术,也是在年画创作上首先使用的。

  《四美图》划时代,从佛像到人像

  张文标曾在上海一家旧书店里发现一张老年画,这是他与一叠旧画报一起购进的。由于他当时已具有一定鉴赏力,预感此画非同寻常。经查资料,果然极为珍贵。虽然他所收藏的这幅是清代复制的,钤有“浙绍墨润堂印”等字样,但它的母本却颇有来头。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帝俄时代的一位军官柯兹洛夫大佐潜入我国甘肃黑水城(今内蒙古额济纳旗)一古塔内盗掘西夏文物时,偷走了一张年画,这张年画就是《隋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图》,俗称《四美图》,年画上画着汉代的赵飞燕、王昭君、班姬和晋代的绿珠四位美女。它是迄今为止发现最早也是最完整的年画,出自平阳(今临汾)刻坊。画上盖有“平阳姬家雕郎”的店铺字样,足见在当时年画生产已具规模。

  1915年,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的狩野直喜博士游历欧洲时,在俄罗斯亚历山大三世博物馆(现东方博物馆)内看到此画,设法将其影印件带回日本,并在几年后撰文在《支那学》杂志上予以介绍,认定它的制作年代应该在金代。作品由此引起东西方各国对中国民间木版年画的高度重视,《四美图》也被世界美术界公认为中国版画史上划时代的作品。著名学者郑振铎认为,《四美图》可看作中国版画艺术从佛像到人像的一大转折。现在山西襄汾丁村民俗博物馆中也藏有此图,是从俄罗斯复制回来的。而张文标收藏的这张《四美图》,据他考证是清代复制的,也有相当高的艺术价值。

  我在张文标的收藏品中看到了这张年画,四大美女身上的衣纹如此灵动,神态如此安详,体态如此丰盈,举止如此雍容,加之边框装饰也精美妥帖,充分展现了当时匠人高超的构图布局能力和刻版技术。

  从旧校场年画看海派文化

  十多年来,张文标收藏了几大年画基地的代表作,北起天津杨柳青,南至苏州桃花坞,荦荦大端,疏而不漏。但被上海文史专家认为最有价值的,应该是旧校场年画。

  老城厢的旧校场是建于明代的一个演武场,十九世纪中期,旧校场出现代销苏州桃花坞年画的店铺。由于获利丰厚,有些店就自己刻印年画,聘请苏州桃花坞的画师、工匠绘稿并制作,行销颇畅。旧校场年画除在上海自销外,还返销苏州。1860年太平军东征期间,不少桃花坞业主和工匠为躲避战乱来到上海,在旧校场重操旧业,使上海的年画市场繁荣起来。

  清同治、光绪年间,旧校场年画盛极一时,聚集了几十家画铺。著名海派画家吴友如、钱慧安、改琦等积极参与了年画创作,在提升艺术境界的同时兼顾平民化、大众化,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而且在新闻业还不发达的当时,旧校场年画还承担了新闻报道和新观念传播的使命。

  辛亥革命前后,西方先进印刷技术传入我国,五彩石印胶印逐步代替手工木刻印刷。同时,上海出现的月份牌画发展成上海独有的一种新的年画样式,成为上海年画史上另一个有国内外影响的辉煌时期。月份牌不仅取代了上海的木版年画,也取代了上海的石印年画,并在上海年画领地一统天下。月份牌发祥于清末的上海,早期是作为商业宣传品附送的,画上大都印有全年的月历节气,它是随着现代印刷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新年画。

  旧校场年画发展经历了木版手工拓印时期、石版印时期和胶版印时期,完成了由木版印向石印和胶印的转型,从这个意义上说,上海年画浓缩了中国年画的印刷史。

  (作者:沈嘉禄)

  注:本信息仅代表专家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据此投资风险自负。


(行家 2010-02-23)
【关闭窗口】
理财工具
期货看盘器
进入>>
黄金看盘器
进入>>
外汇看盘器
进入>>
证券计算器
进入>>
  黄金理财计算器
  外币理财计算器
  股票投资计算器
  国债理财计算器
在线理财规划
 
  购房规划
 
 
  保险需求分析
 
 
  购车规划
 
 
  在线车险规划
 
 
  家庭财务健康诊断
 
 
  子女教育规划
 
 
  开放式基金投资规划
 
  投资风险自测
  投资者教育手册
中国工商银行版权所有 京ICP证 0302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