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去年10月9日开始,在不到100天的时间内,央行一连4次下调人民币存款基准利率,一年期定期储蓄存款利率由原来的4.14%下降到目前的2.25%,低于2.5%的保单利率。面对人民币存、贷款利率的多次下调,由于保监会没有及时跟进对保单利率做出调整,造成时隔多年后,我国的金融市场上再次出现了“钱存银行不如存保险公司”的奇特现象。各家保险公司抓住这一机会,大力宣传推介,一时形成了保险市场的火爆,特别是分红险和部分万能险等理财型保险产品销售陡增。不少人听说买保险利率高,便将准备储蓄的钱改为购买保险产品,还有的个人甚至从银行取出定期存款转购买有保底利率的保险产品。
面对火爆的保险市场,我们最好多一份理智,多一份冷静。进入降息周期后,买保险真的比存银行划算吗?答曰:“未必”。一是保险和储蓄不是同一个概念,二者有很大的区别。银行储蓄存款,不管是活期的还是定期的,流动性很强,适合所有的家庭。而理财类保险产品,如市场上热销的具有保底功能的分红险、万能险等,流动性都很差,从理财的角度讲,适合高收入、近期没有支出安排的家庭购买,不适合收入不稳定和收入低的家庭购买,也不适合短期内有大笔开支的家庭购买。虽然目前保单的保低利率高于一年期以内的储蓄存款利率,但是,要想见到高于储蓄存款的实效必须等到几年、甚至十几年保单到期后。若急等用钱,提前退保只能得到大大低于本金的、属于您的“现金价值”的那部分。二是不要静态的看待目前的2.25%和2.5%的利率差别,降低后,保险公司“三差”中的利差益(损)也会降低;保险公司新投资于银行的(协议)存款、投资于大型国企的贷款和新购买的国债、金融债的收益率也会降低。保险公司投资收益的减少,最终会影响到个人保单的收益。到期后的真实收益也未须能达到保险代理人所允诺的和宣传折页上示例的收益。
基于以上两点,个人在安排自己家庭的保险时,不要盲目听信保险代理人的“忽悠”,把预期收益当成目前收益;更不能“把本来该买青菜的钱,用来买肉”,到需要用钱时或需要保障时会后悔不及。家庭的保险安排一定要坚持“保障第一、投资第二”的原则,先安排意外险、定期险、重疾险等低保费、高保额、不返还本金的消费型保险,把可能出现的风险保障好,而后再根据家庭资产情况安排养老险和带有投资分红功能的返还型保险,这才是投保之道。
(工行网站特约 作者:工行银行 祁洪民)
注:本信息仅代表专家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据此投资风险自负。
未经许可,不得随意转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