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行风貌 | 电子银行 个人金融 信用卡 融e购 | 理财 外汇 保险
人才招聘 | 公司业务 机构业务 资产托管 企业年金 | 股票 基金 期货
金融信息 | 工行学苑 视频专区 网上论坛 投资银行 | 贵金属 债券 超市
指数基金“逆市”受宠 配置时机来临
 

  最新公布的基金三季报显示,尽管三季度上证综指累计下跌近15%。但指数型基金却以3.53%的净申购比例,成为除货币基金外最受欢迎的基金品种,其中华安180、易方达深证100、银华深证100、富国沪深300等4只指数基金,分别以36亿、34亿、16亿与12.7亿份的净申购额,在91只指数基金中列净申购前四位。 

  需要指出的是,指数基金三季度投资热情的升温,其背景却恰恰是股指的重挫。以沪深300指数为例,在三季度,沪深300指数累计跌幅达到15.2%,该跌幅甚至已经超过了今年以来沪深300指数的下跌幅度,位居2009年以来季度跌幅的第二名。而另一个需要提及的是,受累于三季度的快速下跌,截至10月27日,标准指数型基金平均跌幅已经高达13.56%,其中不少指基跌幅超过20%;增强指数型基金平均跌幅达到12.76%,跌幅最大者则高达18.96%。

  一方面是股指的连续重挫,另一方面则是指数基金的巨额亏损,缘何投资者在三季度还要热衷于增仓指数基金呢?对此,业内认为,在上证指数连续击穿多个重要点位,个股暴跌泛滥成灾之后,投资者对A股市场近期出现一定级别反弹的期望值也在不断提高。而许多投资者也相信,在A股整体估值已至历史底部的时候,指数基金是一个不错的投资选择。

  还有业内人士指出,考虑到近年来A股的快速扩容,股指出现一定的失真,真实的指数位置已经接近2008年此轮熊市中的低点,更多的人选择相信,A股离真正的底部已不远,买入指数基金,其实已经代表了他们在回避个股风险的同时,亮明了自己对A股趋势的态度。另一个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指数基金的投资者中,机构占有较大比重,因此,指数基金的逆市净申购,从某种程度上也代表了机构对当前A股低估值的认可以及对市场可能出现反弹的判断。

  实际上,相关资料亦显示,随着10月份以来沪深股指走出了一波小反弹行情,指数基金持续受到了资金的追捧。对此,业内人士认为,前期沪深股指频频创下新低,A股已处于估值的历史底部。与此同时,机构普遍认为宏观经济有望成功筑底,因此目前市场正处于“双底”区域,投资者不妨借助指数基金提前布局未来行情。

  而来自基金公司的消息显示,近期有多家基金公司宣布推出不同标的的指数基金,分别瞄准中证500、上证380、深证300等指数。如泰达宏利基金公司与农银汇理基金公司几乎在同时推出中证500指数基金,显示机构投资者也有乘机抄底成长型股票的意图。以农银汇理中证500指数基金为例,该基金将以中证500指数作为跟踪标的的被动型指数基金产品,其投资于标的指数成份股和备选股的比例不低于基金资产的90%。

  另外,来自证监会网站的消息显示,平安大华深证300指数增强型基金已正式获批即将发行。该基金将主要采用指数复制结合相对增强的投资策略,在控制与标的指数——深证300指数的跟踪偏离度、跟踪误差的基础上,辅以有限度的股票增强操作适度参与非成份股和新股投资,以期获取超越指数的收益率表现。

  天相投顾报告认为,深证300是唯一同时覆盖主板、中小板和创业板的主流规模指数,纳入深证300的中小板和创业板公司在行业中具有龙头地位和代表性。同时,300家具备高成长性的公司普遍处于企业生命周期中的上升阶段,且指数的编制与调整将不断吸收健康成长的企业进入指数,通过“吐故纳新”确保指数良好的成长性。数据显示,2006年到2010年的5年间,除2008年样本股净利润负增长外,其他年份均保持了年均30%以上的正增长,且净资产收益率保持在10%以上。

  业内人士分析说,中证500指数覆盖沪深两个市场,涵盖适应我国经济转型方向和政策受益的机械、医药、电子等高速发展的行业。Wind数据显示,中证500指数自2005年1月4日至2011年10月24日,涨幅已达278.63%,为同期上证综指涨幅的3倍多。在我国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战略性新兴产业将迎来高速成长期,投资者不妨追踪涵盖此类企业的成长性指数基金,把握趋势性投资机会。

  (作者:高国华)

  注:本信息仅代表专家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据此投资风险自负。


(摘自金融时报 2011-11-01)
【关闭窗口】
理财工具
期货看盘器
进入>>
黄金看盘器
进入>>
外汇看盘器
进入>>
证券计算器
进入>>
  黄金理财计算器
  外币理财计算器
  股票投资计算器
  国债理财计算器
在线理财规划
 
  购房规划
 
 
  保险需求分析
 
 
  购车规划
 
 
  在线车险规划
 
 
  家庭财务健康诊断
 
 
  子女教育规划
 
 
  开放式基金投资规划
 
  投资风险自测
  投资者教育手册
中国工商银行版权所有 京ICP证 0302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