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行风貌 | 电子银行 个人金融 信用卡 融e购 | 理财 外汇 保险
人才招聘 | 公司业务 机构业务 资产托管 企业年金 | 股票 基金 期货
金融信息 | 工行学苑 视频专区 网上论坛 投资银行 | 贵金属 债券 超市
白银忍辱负重 后市可期
 

  近日,由于欧美债务问题愈演愈烈之原因,全球股市不断重挫,大宗商品也扭头向下,原油一度跌破80美元大关,此情况导致黄金避险情绪高涨,短时间内不断刷新价格记录,并于今日攀上1800美元/盎司的高峰,但同为贵金属的白银却极不给力,不仅未能跟随黄金突破4月底的高点,目前连突破40美元/盎司的整数关口都显得捉襟见肘。

  黄金白银一定程度上的分道扬镳,让投资者对白银的信心大打折扣,诚然,5月初的大跌让初入白银市场的投资者看到了白银的疯狂,也带来了无数血的教训,白银此时显得相对弱势情有可原。但这并不意味着白银失去上涨的动力。实际上,在看似孱弱的情况下,白银反而已经展示了其强势的一面。由于白银几乎都是铜矿的伴生产品,因此两者价格的相关性极大,但这轮大宗商品的大跌并未给白银这个商品属性极强的金属带来相同幅度的下跌。本月以来,铜价下跌幅度高达15%,但并未给白银带来类似跌幅,换句话说,以大宗商品来看白银的话,近期白银可谓最为强势的商品之一。

  而在贵金属层面之上,白银确实在近期显得异常乏力,但后市依然值得期待。虽然黄金目前高处不胜寒,也将面临高位回调之风险,但全球经济的局面几乎已经可以断定将全面进入滞涨的局面。

  新兴市场的通胀已是不言而喻,欧美的通胀也较年初上升了近一倍。同时,美国欧洲的经济增长依然面临巨大的问题,特别是美国,高企的失业率一直难以得到有效的改变,对此美国是寄希望于继续扩大货币供应,但此前由于债务上限、通胀较高,全球舆论等压力而不得不得按兵不动,不过目前美国已经提高债务上限,同时大宗商品的一轮下跌大大减轻了美国的通胀压力,因此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本月的联储议息会议也已表明,美联储将在年内实施新一轮的量化宽松计划,只是QE3的额度与力度相较之前两次必然有所不及,但对于全球商品来说,无论资金的多与少都将成为提振其价格的最有力的因素。

  同时,始于2009年的欧债务机一直未能得到哪怕一丝一毫的改善,反而随着时间推移,事态向着越来越严重的境地发展。除去已经深陷囹圄的希腊、爱尔兰等小国,G7成员意大利如今已经危如累卵,就连手执欧洲经济牛耳之一的法国也遭遇了银行信用等级危机。虽然欧盟以及新任IMF主席信誓旦旦的表示将全力应对欧洲债务问题,但事实上,由于德国和欧洲央行对通胀的忌惮,不断攀升的欧元基准利率将势必对债务国造成重大的打击。今年欧洲央行有两次加息行为,均意在抵制通胀,但有心栽花花不放,无心插柳柳成荫,欧元区通胀依旧从年初的2.1%,上升至6月份的2.7%,然而第一次加息直接将希腊推向违约边缘,第二次加息又将意大利拉下马来。在这种情况之下,危机国家不得不寻求各种援助,中国也在日前宣布会购买一部分欧元债券,简单来说,欧洲无论怎样排斥通胀,对债务国家的援助也将增加资金向市场的投放,而若欧洲央行继续一意孤行加息抵御通胀,将有更多的欧元区国家面临债务崩溃,若影响到法国,全球经济势必再度爆发严重的经济危机。因此欧元区虽然口头上对治理危机和通胀信心满满,实际上早已进入了进退两难的局面,目前欧元区是最有可能进入滞涨困境的经济体,这一点对于贵金属这样的避险、对抗通胀的资产来说自然是有百利而无一害。

  在此情况之下,大宗商品也将很快停止下跌,重新回到上升通道,对此将让黄金稳定的处于高位,而随着大宗商品的企稳,白银将彻底摆脱桎梏,转而打开上涨空间。而黄金消费即将进入旺季,但黄金的高价必然让一部分投资者望而却步,但通胀依旧,消费者必须寻找黄金的替代品,届时,白银将因其低价优势吸引资金,推升其价格。实际上,去年在印度已经出现了这种迹象,加之全球已经难以找到其他能够抵御通胀之商品,白银将很可能在9月份之后因替代关系大幅走高。

  综合过去几年黄金白银走势来看,一般贵金属调整后总是黄金率先摆脱弱势,随后白银才会有所表现,去年如此,2008年同样如此,因此,目前白银虽然表现不佳,但并不代表白银将再无表现,随着通胀的继续高企,美联储的宽松政策以及黄金的高价位,白银后市依然值得投资者期待!

  (作者:龚山强)

  注:本信息仅代表专家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据此投资风险自负。


(银率网www.bankrate.com.cn 2011-08-11)
【关闭窗口】
理财工具
期货看盘器
进入>>
黄金看盘器
进入>>
外汇看盘器
进入>>
证券计算器
进入>>
  黄金理财计算器
  外币理财计算器
  股票投资计算器
  国债理财计算器
在线理财规划
 
  购房规划
 
 
  保险需求分析
 
 
  购车规划
 
 
  在线车险规划
 
 
  家庭财务健康诊断
 
 
  子女教育规划
 
 
  开放式基金投资规划
 
  投资风险自测
  投资者教育手册
中国工商银行版权所有 京ICP证 0302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