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些不法分子抓住投资者急于求富的心理,不惜血本对公司形象和实力进行全面包装,以国家大力发展的创业投资、产业基金、私募基金为卖点,以境外上市、创业板上市和境外基金为幌子,以承诺上市、高额收益和允许退股为诱饵,以熟人为“宰杀”对象,蛊惑投资者购买其发行的证券或基金,给投资者造成惨重的损失。基金违法手段再次升级,有4种典型陷阱值得注意。
首先,虚设公司,空壳公司。一些不法分子往往利用空壳公司招摇撞骗,营造公司实力强大的假象。投资者可通过工商局网站查询相关公司是否注册、注销,必要时应前往公司经营地进行走访,以查明是否“空壳”公司。如“公司”未取得工商登记或注销后仍以“公司”名义经营,则有欺诈嫌疑。应当强调的是,公司的工商登记仅是“准生证”,不是其经营行为合法的证明。
其次,虚假中介。不法分子还会设立虚假网站,以近似的名称或网页,冒充正规证券公司或银行网站,招揽客户或实施诈骗。投资者应注意正确输入证券公司、银行网址,核实其是否为相关机构的官方网站,查看是否有工商红盾登记等信息,并查询证监会、证券业协会网站确认是否合法机构,切勿掉入山寨中介设置的陷阱。
其三,虚假收益。投资的基本规律是收益越大,风险越大。不法分子为吸引投资者,曲解投资规律,承诺高额收益,却刻意隐瞒投资风险,严重误导投资者。如发现有公司或个人宣称或承诺高额投资收益,而投资者却不用承担相应风险,那意味着这很可能是一个投资陷阱。合法发行的证券、基金,其收益与风险对等,不存在承诺收益的情形。
最后,最可恶的就是“杀熟”现象。为提高发行证券、基金的命中率,“兔子大吃窝边草”的现象愈演愈烈,不法分子利用其公司负责人的忠实“粉丝”、业务员以前的老客户,疯狂“杀熟”。对此,投资者千万不要碍于情面,要多问几个为什么,有没有可疑点,还要货比三家,决不能一时冲动,仓促决定投资。除此之外,很多不法分子还会利用游戏规则,虚假公司收款帐号等手段欺骗广大投资者,但是,正所谓,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投资者要如何懂得自保,免得陷阱偷偷的向自己靠近。
首先,要抑制非理性贪念。一些不法分子正是抓住部分投资者只赚不亏的投资心态,“创设”所谓零风险、高回报的投资产品,不仅信誓旦旦许诺,还在合同中明确列示,很多投资者不由信以为真,掉入陷阱。
其次,要树立风险责任意识。“买者自负”是资本市场一项基本的风险法则。很多案件发生前,如果投资者事前能多方了解,在签定合同和支付款项时冷静一些,很大程度上可以避免日后不断奔波却效果甚微的被动局面。
第三,可寻求证券监管部门帮助。向证券监管部门求助,在任何时候都不显得多余。特别是在投资前,向证券监管部门咨询或是查询其官方网站,都有助于核实有关机构的资质或辨认其行为性质。
第四,通过搜索引擎查询该公司及类似产品的负面信息。如是否有投资者投诉,是否与其他公司发生纠纷等。即使发现网络上关于该公司正面的评价或报道,也应保持适当警惕。
(作者:庄可循)
注:本信息仅代表专家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据此投资风险自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