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是英文Initial Public Offerings的缩写,中文意思就是首次公开发行股票。
从去年9月开始,新股发行工作一直处在停滞的状态。伴随着前段时间新股发行改革的实施和IPO的重新启动,市场给投资者带来了一个新的投资机会,“打新”和“炒新”再度成为股票市场的热点话题。
“打新” 收益稳定中签难
“打新”,即新股申购。一般情况下,新股上市首日卖出价都会高于发行价,申购新股后,待其上市后溢价卖出,因此被部分投资者称为“无风险收益”。由于其带来的稳定收益,新股申购一直备受各路资金的青睐。
那么,投资者该如何进行新股申购呢?
●新股发行当天(T日),申购者在指定时间内通过柜台、电话等渠道进行申购委托,跟据发行价和申购数(沪市申购单位为1000股的整数倍;深市申购单位为500股的整数倍)缴足申购款。
●T+1日,由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公司将申购资金冻结。
●T+2日,结算公司配合证券交易所指定的具备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对申购资金进行验资,确定有效申购账户和申购数量。
●T+3日,公布中签率,根据总配号量和中签率组织摇号抽签。
●T+4日,公布中签结果,并解冻未中签部分的申购资金。
由于新股申购庞大的申购户数及申购金额,经常造成万分之几的申购中签率,能够申购成功的中小投资者更是少之又少。如近期挂牌上市的桂林三金,网上发行的申购户数多达336.81万户,冻结资金4254亿元,庞大的申购户数造成了0.17%的申购中签率。可见,普通投资者很难从新股申购中尝到甜头。
下面,为您介绍几种“打新”技巧。
●牢记申购规则
新股申购期间,单个账户只能进行一次申购;沪市新股必须以1000股的整数倍申购,深市为500股的整数倍;每个账户的委托数量不能超过规定的申购上限。
●集中出击一只新股
参与新股申购,资金将被冻结一段时间。在新股密集发行期,可能一周内就同时有好几只新股发行,在这个时候就要选准其中一只,全仓申购以提高中签率。
●选择申购时间相对较晚的品种
如一周内同时有多只新股发行,大家一般都会把资金用在前面的几只新股申购上,而后面几天,很多资金已经用完。此时,申购最后的几只新股,可以提高中签率。
“炒新” 逾半数投资者亏损
“炒新”是指在新股上市首日进行买入交易,并择时卖出,从中赚取收益。由于新股上市首日交易无涨跌幅限制,新股被爆炒的情况曾屡见不鲜。与“打新”相比,“炒新”的投资风险要远远高于前者。
中国登记结算深圳分公司及深交所金融创新实验室进行了专项数据分析,分析结果显示:
●参与“炒新”的投资者以中小投资者为主,其中账户市值在10万元以下的投资者占总人数的85.73%,而基金、QFII、券商等机构投资者的比重仅为0.2%。
●“炒新”者多为初次尝试上市首日买入新股,每年仍有相当多的投资者在不完全了解风险的情况下加入初次“炒新”的行列。
●随着价格的上涨,买入的账户占比越大,大部分参与首日交易的投资者是被上涨的价格所吸引而买入。
●一些“炒新”投资者损失严重,个别股票的投资者账户平均亏损比例高达99%,亏损投资者比例达到51.28%。总体来看,账户市值在10万元以下的“炒新”投资者亏损程度最为严重。
从上述分析结果中可以看出,超过半数的投资者在“炒新”中亏损,且“炒新”者多为初次尝试上市首日买入新股。“炒新”并非是包赚不赔,其中蕴含着巨大的投资风险。因此,建议投资者在新股上市首日,切勿盲目跟风买入,在参与“炒新”之前,一定要保持谨慎冷静的心态。
“打新”与“炒新”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都是对新发行股票的一种炒作。“炒新”的可参与度明显要高于“打新”,但其风险也大大高于对方。高风险带来高收益,这已是不争的事实。但是,每位投资者对风险的承受能力不尽相同,所以,“打新”或是“炒新”,还要请您自行抉择。最后,让我们谨记那句老话: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作者:网站编辑 李秋佳)
【独家稿件声明】上述文章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仅供参考,不作为投资建议,据此投资风险自负。未经工行网站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