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年画家渐受重视作品收藏价值凸显
 
  
    2014年11月14日 10:30
    
      这两年,书画市场一直萎靡不振,尽管如此,业内人士分析,长远来看,书画市场回暖只是时间问题,经过长期的市场低迷期后,投资者和收藏者行为都将趋于理性,市场泡沫会被逐渐过滤掉。而未被市场泡沫笼罩的中青年画家,他们的作品价位偏低,发展潜力大,最终会成为市场的中坚力量。
      现状:
      艺术活动中崭露锋芒
      很多有实力的中青年画家已经通过全国性的展览和其他艺术活动崭露头角,初步确立起属于他们的地位。
      今年10月开始,南京市青年美协在国艺堂国艺画廊连续举办 “南京市青年美协创研展”,12场的视觉盛宴成为艺术界最热的话题。在第一场的“邵晓峰书画展”上,记者发现,参展的藏家越来越多,有些人甚至当场就达成交易。一位观展期间购买作品的买家告诉大众证券报和财信网记者,对于看好的画家,他一直长期关注,一旦看到精品就会出手。
      仅南京地区,一星期内,就有相关展览不下3场,如“画为心生——当代水墨邀请展”、“游心虚淡展”、“云门张凝个展”等,而全国各地的艺术活动则更多,中青年画家几乎占据了参展的主角。
      “从社会发展的规律来看,中青年画家群体必然会成为艺术市场的主流,当然,其中起主导作用的,还是纯粹意义上的画家。”南京青年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范文道认为艺术界的“中青年画家”群体的概念更加广泛,除了指年龄分布在70、80年代之外,在思维方式、艺术表达、文化思考上有自己的一套独特的东西。他更愿意称中青年画家为绘画青年,将绘画作为生活模式、志向和立场的一个观念,真正做到“摒弃其他因素的纯粹”。
      环境:
      艺术生态体系的重塑
      对于中青年画家在市场上的不俗表现,范文道将此比喻为天猫双十一活动,前几年销量上升缓慢,其实是在打基础,时机一到,水到渠成。“当然,更重要的是,外部环境的变化,让更多的年轻画家有了一展所长的空间,形象说就是‘黄金时代’。”
      20世纪30、40年代出生的画家,面临的教育、社会原因更复杂,受到80年代艺术市场复苏的冲击,难免不为生计烦恼,无法一心一意地搞创作。新生代的中青年画家不同,他们大多有正规学校从艺的经历,能接触到世界各地的文化和资讯,既能够传承传统,又可以发扬现代思潮,加之收藏家、鉴赏家也逐渐年轻化,书画的交流得以频繁互动。
      不仅如此,国内艺术品市场经过十几年的高速发展,市面上的好东西越来越少,凤凰拍卖有限公司总经理吴东说,他们需要更为新鲜的“血液”。
      他坦诚,今年秋拍,中青年艺术家作品较往年有大幅上涨。中青年画作比古代、近现代书画价格低,购买的人群会扩大,且真伪易辨,买到仿品的几率降低。而且,投资者对做局、炒作逐渐洞悉,过去一窝蜂的“忽悠大法”不奏效。
      发展:画家和藏家成长的良性循环
      前几年艺术市场火热,很容易把画家炒作起来,人们不会深究作品到底好在何处,所谓的“大师”只是一时“走红”,难以为继,现如今,收藏者不再只看画家的称号,更看重作品本身。
      范文道向我们提出艺术市场良性循环的构建:让中青年画家接受市场的不断洗礼,通过自我否定,寻找创作灵感,成就不同阶段的作品风格,并与相匹配的收藏家交流,经过长期摩擦,双方能够对艺术审美的体系有很好的认识,“年轻一辈的画家和藏家应承担起艺术责任”。
    
分享
QQ MSN Mail Kaixin Favorite Mail Kaixin

(摘自世华财讯 2014-11-14)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