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7月10日 11:32 随着京津冀一体化的加速推进,要求打破电信市场地域壁垒、取消漫游费的呼声再起。 据媒体报道,最近,北京、河北与天津三地消费者协会联合致函国家发改委和工信部,建议“逐步降低并直至取消京津冀地区长途及漫游通讯资费”。 国内的漫游业务最早于1991年推出,按照当时邮电部的规定,漫游通话费每分钟1.10元。当时,我国移动通讯事业处于起步阶段,通信投入的成本很高,再加上要维护东西部的平衡发展,对跨地区使用手机的用户收取漫游费成为一种补偿手段。 国内收取高昂的漫游费一直饱受争议,消费者要求参照其他国家的做法,呼吁营运商停止收取漫游费。目前,许多国家都没有这项收费,比如,在美国和澳大利亚,根本没有漫游费一说,哪怕走遍全境,也不会多收一分钱。 2008年年初,当时的信息产业部和国家发改委对漫游费上限进行评估,并发布了《关于降低移动电话国内漫游通话费上限标准的通知》,对计费调整进行了统一的规定。根据新的漫游结算标准,在手机国内漫游状态下,主叫统一降为每分钟0.6元,被叫降为每分钟0.4元。 虽然漫游费有所下降,但调整方案中未明确触及漫游的成本问题,离消费者期待的大幅下降甚至取消漫游费仍有很大的距离。漫游费依旧是国内运营商主要业务收入之一。据媒体披露,漫游费带来的收入占国内运营商收入的10%—20%,是其利润的主要来源,可以说是运营商难以割舍的一块“肥肉”。 对运营商来说,通过二十多年收取高额的漫游费,网络建设成本已经收回,再收取漫游费的理由已不存在。电信专家认为,现在国内手机漫游的成本“几乎为零”,手机漫游的全过程,不过是由网络传送几个由计算机自动生成、比普通电子邮件还简单的信息。对于同一个运营商不同属地企业之间的长途、漫游费用,实际是企业的内部交易,是人为设置的“技术障碍”,而不是客观存在的技术难题。 目前,3G通信网络日益成熟,微信等互联网OTT(是“OverTheTop”的缩写,指通过互联网向用户提供各种应用服务)技术不断涌现,加上4G牌照发放,国内通信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三大运营商在3G、4G业务中大都取消了漫游费,不过在传统的2G通信中还维持着这项收费。 三大运营商之所以不愿放手2G业务中的漫游费,是因为在这一领域它们处于寡头垄断,互联网新技术难以形成冲击。此外,与3G、4G相比,2G缺乏足够的数据业务收入支撑,语音成为运营商的重要利润来源,因此,运营商不愿松开“到嘴的肥肉”。 运营商仗着垄断优势,并不愿取消“成本几乎为零”的漫游费。在目前竞争主体不能引入的情况下,最好的办法是监管部门出手干预,纠正“市场失灵”。对此,欧盟的经验值得借鉴。 欧盟降低移动漫游费的努力始于2007年,这既是回应消费者对降低昂贵漫游费的呼声,也是实现欧盟统一市场的需要,希望消除“商品、人员、服务和资本”的自由流动障碍,促进欧洲的繁荣,而手机漫游费是欧盟统一市场建设中一个刺眼的“看得见的边界”。 自2007年以来,欧盟立法机构一直寻求降低、取消漫游费。2012年,欧洲议会表决通过欧盟成员国之间手机数据漫游的限价提案。今年4月,欧洲议会经过表决,以压倒性多数投票通过了在欧盟区域内停止收取漫游费的提案。根据该提案,2016年将在欧盟28个成员国范围内停止漫游费。 应该说,欧盟涉及众多国家,其电信市场改革的难度,恐怕要比中国大得多。欧盟在取消漫游费的改革过程中,不断受到运营商及其利益代理人的反对,而之所以能不断向前推进这项工作,就在于欧盟立法、监管等部门实现欧盟统一市场的决心。 眼下,中国正进行新一轮改革。就电信市场而言,4G牌照的发放、京津冀一体化等举措,正给电信改革带来契机。中国不妨效仿欧盟,一方面进行电信市场的结构性改革,引入竞争,打破垄断;另一方面尽快制定降低直至取消漫游费的时间表,进一步实现电信市场的全国统一。
|
|
|
|
(摘自世华财讯 2014-07-10)
|
【关闭窗口】
|
|
|
|
|
工具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