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13日 07:43 央行近期发布的《2014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用一个专栏分析了“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显示,在上世纪80-90年代以及本世纪初,东部地区经济增长快于其他地区,率先发展起来,与其他地区的差距逐渐拉大。但近十年来,由于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较快,占全国GDP的比重越来越高,而东部地区GDP占比则逐渐下降,各区域之间的差距趋于缩小。从数据来看,东部经济最发达的七省市(经济总量排名全国前四的粤、苏、鲁、浙与三个直辖市京沪津)2007年的GDP总量占全国的比重为37.1%,2012年下降为34.1%,中部六省GDP的比重则从18.9%上升到20.2%。 虽然全国范围内不同区域间的经济发展更趋平衡了,但新的不平衡又浮现了。数据显示,在一些省份,近年来省会城市的经济增长快于其他城市,这表现为省会的“经济首位度”的提高。 人们一般将省会城市占全省GDP的比重称为“省会经济首位度”,这个指标能反映省会对全省经济的影响力。省会经济首位度提高,说明省会的经济增长快于全省总体水平。在2007年到2012年名义GDP增速最高的10个省份中,有5个省份的“省会首位度”提高了。提高幅度最大的是安徽,从2007年的18.1%上升到2012年的24.2%,提高6.1个百分点;其次是湖南,从23.8%提高到28.9%,提高了5.1个百分点;湖北的省会首位度2007年就高达34%,五年间仍然提高1.9个百分点至36.0%。另外,河南的省会首位度也从16.6%提高到18.7%。中部六省中,有四个省的首位度提高。 这个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些没有资源优势(如矿产资源、旅游资源)而希望承接产业转移的省份对经济增长模式的主动探索。安徽将提高合肥的经济首位度作为一个经济战略,湖南、湖北、河南则都在围绕省会建设城市圈。他们都希望集中优势资源,率先发展省会,从而提高省会在全国的竞争力,吸引产业和人才转移。以长沙为例,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对人才的吸引力确实增强了,2007年时人口净流入(常住人口减去户籍人口)仅有15.6万人,2013年增长到59.3万人。 经济总是在不平衡中发展的。率先发展某些地区能创造增长动力。假如平均用力,中西部的城市发展水平与一线城市的差距会非常大,对企业和人才都难有吸引力,而率先发展省会城市,可以缩小省会城市与一线城市的差距。这种不平衡的发展过程,其实正是这几十年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是由沿海地区率先发展起来的。现在中西部这些省份也将这种不平衡发展战略运用于本省的经济发展。 不过,这种不平衡发展战略是否可持续,关键又在于能否促进平衡,从平衡到不平衡再到平衡,才是一个完整的战略。中西部率先发展省会或中心城市时,应当以拉动其他城市的发展作为目标,否则就不能真正拉动本省经济的持续增长,省会城市的发展也会难以为继。从这个意义上说,“省会首位度”的提高,应该是适度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