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一些骗子针对屡屡对老年人下手行骗。为了提高老同志的意识,当遇到下列情形,请自觉远离。
骗局一:神奇“妙药”,越吃越糟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杏坛某保健品商店雇请的员工采用非法手段诱导销售,使一名73岁的老人把保健品误以为是治病的药品,并在该商店购买了1万元保健品。此后,老人按说明服用“药品”近两个月,双腿没有好转,反而因吃“药”过多,经常呕吐。此时,老人方知上当受骗。随后,调解人员约保健品商店的负责人到老人家和解,但商店负责人否认有误导消费者的行为,并以其保健品外包装上明确标有“本品不能代替药品使用”的文字为由,拒绝投诉人的退货要求。
调解人员认为,投诉人已是73岁高龄的老人,知识水平较低,因双腿不能走路而求治心切,误以为这些保健品可以治病而达成交易。该案中,即使经营者没有刻意诱导投诉人,但老人是在对保健品的性能、用途存在重大误解的情况下达成交易合约,所以投诉人知道真实情况后可以撤销交易。经调解,商店与老人的家人达成和解,退回老人尚未食用的7428元保健品。
骗局二:为保平安,老人被骗万余元
顺德大良的黄老太太散步时,有两名男子驾驶一辆黑色小轿车向其问路。黄老太太便为他们指明方向,之后两名男子说其儿子近来身体不好,会经常生病,要求黄老太太把所有的现金取出来拜一下佛,其儿子的病就会好,而拜完佛就把现金全归还给黄老太太。黄老太太信以为真,就到信用社取出现金人民币25000元,及戴在手上的三只戒指放在一个黑色塑料袋交给他们。男子叫黄老太太闭上眼睛念十句佛经,念完佛经,他们把黑色袋子还给她,并嘱咐她今晚才能打开袋子。黄老太太回到家楼下,怕被人骗,于是打开袋子,里面全是报纸,现金和戒指不翼而飞。信以为真的老太太被骗走13000元现金,以及3枚金戒指、数条金项链。
骗局三:以夕阳恋骗钱财
2008年,广东省一位名叫杨伯的老人,他早年丧妻,一直没再娶,是一位“空巢老人”。在一次征婚的交友活动中,杨伯认识了一名50余岁、自称阿英的女人。杨伯觉得与阿英很投缘,两人迅速堕入爱河。杨伯为自己终于找到了老伴而高兴,继而与阿英同居。可惜没过两个月,阿英就向杨伯提出要开一家小便利店做生意,问杨伯借5万元。杨伯觉得大家都是同居关系了,就借出了钱。之后阿英陆续几次向杨伯借钱,总计10万元。期间,阿英还带上她自称的女儿和女婿上门来探访。但突然有一天,阿英销声匿迹,手机也关了。杨伯这才意识到自己被骗了。
杨伯到省老龄委权益部申诉,碰巧在省老龄委接到了另外3宗申诉,几位老人的被骗经历相似。权益部叫上4位被骗老伯碰头,这才发现原来大家都受骗于同一个人,都被一个有多个化名的女人骗走了自己的老本。而且该名50余岁的女子并非风韵犹存、国色天香,反而是又矮又丑。杨伯说,当初并非为她的容貌所吸引,只是看中她愿为自己煮饭、聊天、解解闷、照顾自己。
骗局四:利用外币合伙骗
一般一人称急需用钱低价兑换外币或低价卖出名贵药材(或高科技产品),如果老人不愿购买,此时会有人想要购买并说银行或专业机构有熟人可以鉴定价值,并邀老人一起去,到银行或专业鉴定机构会有一人假扮职员在门口等候,去里面转一会儿会出来称外币是真的,此人会称想买但钱不够,会让老人先垫资一部分,倒手挣的钱分给老人。
骗局五:转账诈骗
这类诈骗电话都是以接到“电信局”的“欠费通知电话”开始,嫌疑人在通话中套取当事人姓名、存款等重要信息,随后又以当事人与“电话捆绑的银行卡”涉嫌参与洗钱为由实施诈骗。
骗局六:电信诈骗
短信诈骗方式为不法分子利用群发器给某一号码段的手机用户群发短信,编造事主中奖、购车退税等虚假信息实施诈骗。
电话诈骗包括:
(1)直接拨打电话编造事故迷惑事主进行诈骗。犯罪分子打电话给事主冒充其朋友或让事主猜其是谁,在赢得事主信任后,假称在外地违法犯罪受到处罚或发生交通事故为由,请求事主汇款实施诈骗。
(2)利用网络虚拟电话诈骗。犯罪分子利用网络IP电话,尤其是利用“改号软件”技术将来电显示成金融、电信、政法等部门或者党政领导、事主的亲戚朋友的电话号码,骗取事主信任后,以事主电话欠费,身份资料被人盗用、事主的银行账户涉嫌犯罪为由,诱骗事主将存款转入所谓的“安全”账户内实施诈骗。
注:本信息仅代表专家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据此投资风险自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