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已经八十高龄的王铁生同志被中共中央组织部授予“全国离退休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喜讯传来,大家都由衷地为他感到高兴,这项荣誉正是对王铁生同志的最好褒奖。从他正式离休的那一天起,他捐资助学、奉献爱心,勤奋学习、孜孜不倦,追求理想、生生不息,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一名老一辈优秀共产党员对人生、理想、信念的不懈追求。他如同一面旗帜,用离休后二十年的无悔坚守,感染着一代又一代人不断前进。
奉献——谱赤子诚心 播洒满天爱心
2009年2月14日,《长江商报》等媒体刊发消息,王铁生同志入围湖北省政府“湖北爱心慈善奖”评选名单。其实,早在1995年,王铁生同志就被湖北省政府、省教育厅授予“尊师重教先进个人”称号。能够获得这样的荣誉,源于他长期坚持捐资助学、捐资助教。
1989年,湖北省教育基金会正式成立,第一天便收到了王铁生同志的个人捐款2000元。这既是该基金会正式成立后收到的首笔捐款,也是当时基金会收到的单笔金额最多的捐款。
王铁生同志特别关注红军长征沿线老区贫困学生的就学问题。离休后,他自费重走了“长征”路。“贫困地区的孩子读书太不容易了……”,每每说起“长征”途中的见闻,王铁生总是感慨万千:“国家要强大,教育必须先行”。他决心致力于慈善事业,致力于贫困地区的助学工作,尽自己所能多为贫困学子办点实事,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由他参与摄影、组稿编辑的《长征路上》公开出版后,他将出版画册所获得的全部稿酬20万元,再加上自己的个人积蓄凑足30万元,一次性捐赠给湖北省教育基金会,成立了“王铁生奖学金”。
1995年至1999年间,“王铁生奖学金”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约定:凡来自红军长征沿线、现在该校就读的贫困学生,每人每年可享受1000元“王铁生奖学金”,先后资助学生126人。2004年,王铁生被推举为湖北省教育基金会副理事长,他也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捐资助学当中。经过认真思考,他提出改分散捐助为集中捐助,并引入“跟踪战术”,即在一个学校内,从高一开始,对品学兼优、家庭贫困的中学生持续资助。其中,高中年级每人每学期资助1000元,考上大学后,每人每学期资助2000元,如果受助学生考上了研究生、博士,资助金额将分别提高到4000元和8000元。这项建议当年在湖北谷城一中正式实施,到目前为止,已资助学生150人(次)。如今,他的热心资助已使一批贫困学子顺利完成学业。受助的河海大学学生童大云将亲手制作的贺卡送给王铁生同志——童大云最感激的人,并表示自己也要向王铁生同志一样报效社会。武汉大学学生姜书琴定期向王铁生同志汇报自己的思想,并表明了自己克服困难、认真学习、自立自强的信心。学习期间,她担任了学校社团副部长,并坚持每周家教,逐步成长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
王铁生同志不仅支持教育事业,他还时刻关注着其他公益事业。他曾向希望工程一次性捐款14000元;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灾害后,他积极捐款3000元;四川特大地震灾害后,他先捐款500元,又缴纳“特殊党费”2000元。据不完全统计,王铁生向社会零散捐款超过50000元。
追求——做时代先锋 永葆先进本色
作为一名离休老干部,一个曾经担任过工行湖北省分行副行长、武汉市分行行长职务的老领导,王铁生有充足的理由去享受党和政府所给予他的荣誉和待遇,但他却选择了不懈地追求,他以其个人所独有的方式享受着新时代生活的乐趣,向每一个后辈诠释他对生活的理解与热爱。
“活到老,学到老”,是他对自己的要求。离休后,他重新拾起书本,学起他长期渴望的英语。很多同志都以为他是一时的心血来潮,但出人意料,他不仅坚持了下来,还把学习英语当作日常生活的一项主要内容,多年的学习,已累计英语笔记28本。正因为他坚持学习,1999年,他以69岁高龄获得了华中师范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他还是一个有心的“剪报人”,在他的书房里,整齐地码放着这些年来剪贴整理的报刊文集。他觉得,要做一个思想健康的人,一个有品质追求的人,就应该与时俱进,掌握好党的大政方针。因此,他订阅了很多报刊、时事资料,每次阅读时,都把他觉得有价值的篇目收集起来,并定期进行整理装订。
为了进一步明确作为一个共产党员的责任,他重新认真研读《为人民服务》。“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从毛泽东同志的话语中,他更深刻地体会到了一名领导干部、一个共产党员,就是要把自己的人生与奉献社会、报答人民紧密结合起来,多为社会做好事、做实事,这样的人生才最有意义。
在坚持学习党的各类文献资料的同时,还先后精读了《道德经》、《孟子》、《庄子》、《资治通鉴》等经典论著。为了探究人生的意义,他反复阅读《论语》。从“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中,他体会到心态平和、安定、勇敢的意义;从“君子之于天下也,无也,无莫也,义之与比”中,他提醒自己不要怨天尤人,要多反躬自省;从“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中,他坚定了自己“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他把我国传统文化思想精髓与现代生活理念相结合,并树立起“诚待人、仁处事、共和谐”的信念,始终保持着一种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
豁达——存感恩之心 铸就平民英雄
对王铁生同志,最让人感动的就是他对待名利的态度。当大家纷纷祝贺他获得全国离退休先进个人荣誉称号时,他十分淡然,他说:“重走长征路也好,设立奖学金也好,都是微不足道的。党和国家给予我这么多,我做得这些又算得了什么呢?”
他把组织上给予他的一个个荣誉当作自己对党和人民又欠下的一笔笔“新债”,立志要在以后的生活中努力偿还这些“债务”。当莘莘学子求学遇阻时,他积极援助;当灾害频发、国家有难时,他慷慨解囊。虽然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了,但他依然默默关注全行改革发展,在全行经营发展出现转折的紧要关头,他不忘提出自己中肯的建议;虽然他可以以“老革命”的待遇安享晚年生活,但他却从不浪费一分一厘,相反,他将节省下来的生活费用捐献给社会;虽然他有着离休干部的特殊身份,但他从未主动向组织提出任何要求,就连老年人最正常的医疗费用,近年来的报销额度几乎为零。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桑榆日晚,为霞满天。王铁生同志在平静的离休生活中,用满腔的热情展示着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操,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来报效社会、奉献自己,在创建和谐社会的历史使命中默默发挥着每一份光和热。他所做的一切似乎平凡,但平凡中透露出的是无比的高尚,他就是一面旗帜,在“新长征”的道路上高高飘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