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是自然规律,老骥伏枥是人生境界。中年转岗的“老马头”用行动诠释:岗位可以平凡,追求不应平凡,职业生涯倒计时,爱在工行每一天。
老骥伏枥 志在转岗新天地
“老马,根据你的年龄,行里想留你在二线部门,但目前储蓄严重缺人,如果你觉得自己能行,可以到储蓄工作。”
“领导,我不是拒绝转岗,但我从来没做过业务,突然让我去一线,心里实在没底,给我一天考虑行吗?”
这是2006年马忠理与主管行长的一次谈话。
2006年机构改革,靖宇支行整合了8家支行的部分员工,现有在岗员工464人,平均年龄47岁。失落的中年员工和富余的中层干部给支行造成了巨大压力。时年53岁的老马作为代理工会主席,也面临着内退还是转岗的艰难选择。
当夜,老马辗转反侧,久不能眠。曾经的光荣、眼前的困境、未知的将来,让他阵阵酸楚与深思。如果不去一线,可以清闲退休,离开心爱的工作;如果去了一线,会不会丢面子?会不会跌跟头?会不会被客户骂……无数问号勾起了回忆,仿佛回到了部队,仿佛听见首长对自己说:你是军人,无论到哪儿都要保持军人本色!
第二天,老马找到领导,请求转到储蓄岗。“老马糊涂了吧,那活年轻人干得都累,你行吗?”好心人劝他。可倔强的老马只认一个理儿:面子可以丢,志气不能丢。别人说我不行,我偏要证明自己行!
学点钞、练打字,从零起步;动作慢,被嘲讽,笑脸相迎。一年后,只有高中文化的老马业务娴熟,日平均业务量200笔以上,在支行位居前五。员工把他当楷模,中老年客户把他当贴心人。支行开展了“学老马做老马”活动,省行营业部评选他为“转岗明星”,省分行推选他为第三届“感动工行”人物。
老当益壮 爱在工行每一天
“我要退休了,多干一天是一天。”这是老马的口头禅。
东直储蓄所是老马目前工作的网点,毗邻哈尔滨市道外区的大新鞋城,面积小、窗口少,没有理财专区,而且现金收付量巨大,客户天天排长队,误解和抱怨时有发生。对此,老马始终耐心解释,用温馨的服务化解客户的不满。一天,在客户的指责中,老马突然昏倒在柜台,医院诊断为突发脑梗。鉴于老马的身体情况,行领导准备调他回二线,老马却坚决不肯。
2011年10月,正逢鞋城销售旺季,窗口排起了长龙,几天下来老马疲惫不堪。经同事追问,他才透露自己80多岁的老母亲和岳母同时住院了,并住在同一病房,他每晚都得陪护。得知内情后,两位年轻柜员帮他加班替柜。可老马仅仅休息了两天就返回岗位。大家担心他的身体,不约而同地争抢着多干点,使排队现象得到了缓解,网点内外显得更加温馨和谐。
皱纹,白发,怎么看都是一个老头;心态,素质,怎么看都是一名军人。老马把在部队做细小工作的习惯也带到了行里。2010年冬天,第一场大雪后,7点半,老马一个人提前到行里扫雪。匆匆赶来的所主任不好意思地说:“老马,您辛苦了,让我们小辈的过意不去。”老马说:“没啥,我家近,早点来把雪扫了,可以正点开门。”从此,所里形成了一个规矩,每逢下大雪,所有同志都提前到来,一起把网点门前的雪打扫干净。
把网点当家,把储户当亲人,老马每一天工作得有滋有味。一次,网点来了一位70多岁的老大爷,手里拿着三个定期一本通的存折,要求取出再存。老马一看,每个折上都有四五笔存款,金额从1000到5000元不等。可第一笔取款就卡住了,密码不符;再一试,三个折密码都不对。老大爷立刻就急了,说是老伴的折,姑娘存的钱。但老伴小脑萎缩,意识不清,行动不便,他才特意带来所有证件,请银行给开个绿灯。老马一听,也犯了愁,这不符合规定呀!老马反复说明情况,而老大爷怎么也不肯走,在营业大厅徘徊。看着老大爷为难的样子,老马连忙向当班主任汇报,请求帮助。于是,大家帮老马分担其他业务,让他专心服务老大爷。在老马帮助下,老大爷带来老伴,填好凭条,把着老伴的手签上名字、按上手印。15笔业务耗费了近1个小时。临走时,老大爷千恩万谢。老马只说:“这是我的职责。”
老兵新传 串串故事皆口碑
“一绝”。个金业务的交易代码最为繁琐,初到网点,如何使用交易代码成为老马的难题。为此,老马特制了一个小巧的代码本,将交易代码分门别类归纳整理,一有时间就拿出来背诵。2010年初,储蓄前台业务处理系统重大变革,由现场授权变为现场审核、拍照后异地授权。所主任打印了厚厚的操作流程,班前班后组织学习。为了直观简便,老马回家熬了两个晚上,做了50余张卡片,将所有授权业务的流程以简单明了的方式写在卡片上,还帮所里每个人都复印了一套。4月份系统投产后,老马拍照清晰、完整,是授权成功率最高的柜员。此后,老马自制的“代码本”和“授权卡片”成为支行的“一绝”。
“一宝”。老马曾是空军部队的机械师,15年的军旅生涯培养了他高度的责任心与心灵手巧的技能。他有一个百宝箱,里面装有各种修理工具,被他视为宝贝。网点的桌椅、水箱、对讲机等,只要出现小毛病,他都能及时修理,并且成了习惯。同事开玩笑:“支行给咱配了新的办公用品,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啊。”老马总是说,“这些老物件陪了我好多年,就让我与它们再相处一段吧。”百宝箱是老马的宝,老马是网点的宝,“一宝”的故事由此传开。
“一痴”。老马家的房子采光很好,但多年来,他居然不知道假日里房间的阳光会那么明媚。原来,他除了起早贪黑上下班,所有节假日都赶到岳父母家,精心照顾二老和痴呆的内弟。岳父去世后,他将89岁的岳母和53岁的傻内弟接回自己家。内弟虽然智力有缺陷,但经常念叨姐夫好,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等我姐夫回来,我要找姐夫。”按理说,年近花甲的老马应该享受别人的照顾了,但他为了减轻家里人的负担,坚持每天照顾体重75公斤的内弟,帮他洗澡、理发、吃饭、上厕所,就像母亲看护婴儿似的,长年累月从不间断。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更不要说没有血缘关系的人了。然而,老马却以深沉的大爱给了内弟温馨的生活,帮助岳母弥补了一生的遗憾。周围的人说,这是痴呆弟弟遇上了“痴情姐夫”。
“再老你有老马老吗?再大你有老马大吗?再难你有老马难吗?有困难有想法,看看老马吧!”这是行领导劝慰中年员工经常说的几句话。老骥伏枥、负重前行的“老马精神”激励着老马自己,也感动着身边的工行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