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员工发展 > 感动工行人物  
 

第三届感动工行人物

  孙中华
  孙中华,男,58岁,中共党员,1988年入行,现为重庆渝中支行人力资源部员工。     
  大道之行,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对岗位尽责,对老人尽心,你用最暖的真情,传播着人性的光辉。你送出的是亲人般的关爱,你奏响的是爱心的乐章。

  如果工行是一条璀璨的银河,他就是那最遥远的一颗星星。

  如果工行是一个绚丽的舞台,他就是那角落里毫不起眼、默默伴奏的乐手。

  他是如此平凡,以至于往往会忽略他的存在。

  他是如此不凡,以至于因为有了他的付出,工行重庆渝中支行这个大家庭才能更加齐心协力、昂首阔步地前进。

  他就是57岁的孙中华——渝中支行离退休人员专管员。在过去的12年时间里,他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一人做好432名老同志的后勤保障工作,感动着身边所有的人。

  党员就要干别人不愿干的事儿

  “黄科仁,90岁。家住七星岗,患有结肠癌。”

  “王琼芝,87岁。家住大溪沟,患有心脏病。”

  “……”

  432个离退休员工的资料,老孙如数家珍。在支行领导们的眼里,老孙就是一本“活档案”,只要是离退休职工的事儿,没有他办不成的。

  而12年前,老孙却不是这个样子。

  上过老山前线、担任过某部副营长的党员老孙,有着丰富的人生阅历。转业到工行之后,他还曾担任保卫科副科长、工会副主任。

  2000年7月,快到退休年龄的他却主动接手了一份苦差事——管理离退休员工。

  所谓苦,一是任务重,二是收入低——不及业务部门的一半。

  渝中支行是重庆唯一一个离退休员工人数超过在岗员工的支行,老同志占员工总数的52.3%,且人员结构复杂,有不少是资历深厚的老红军、老干部。在2007年之前,渝中支行部分老同志多次上访至市行甚至总行,是有名的“上访行”。

  很多老同志“脾气大”,对新形势新政策不了解,一有不快,就大发雷霆。前任退休支部委员就有被老同志生生骂哭过的经历。

  在老孙之前,负责离退休员工管理的工作至少要两个人,最多的时候有六个人。

  所谓苦,还有一个更严峻的现实:去医院和殡仪馆比去办公室的时间都多,有同志因此忌讳不愿意干这份工作。

  老孙却坦然地说:“别人不愿干的事儿党员就该上,是不?”

  服务400多名老同志没真本事行吗

  老孙自己也不曾想到,自己有一天会感动所有人。

  转折来自于一次家访。

  渝中支行有这样一个员工家庭:80多岁的老两口是工行退休员工。老两口有一儿一女,儿子是北大物理系教授,女儿是成都核物理院高级工程师。按理说,他们的晚年应该很幸福。

  2001年春节前,老孙去慰问老人。一进门,他惊呆了:狼藉一片,满屋飘荡着中药味。老俩口想要迎接,可连路都走不动了。

  老俩口的衣食住行都靠一个保姆。据老孙后来观察,这个中年农村妇女,即便是给她钱去操办,也弄不出一桌像样的菜!

  见老孙拎着大包小包的慰问品,老人仰天一叹:“这些有什么用哦?”

  老孙心头顿时一紧,那一刻他突然明白了,生老病死是每个人的宿命,什么功名利禄都是海市蜃楼。如果没有硬朗的身子,又有啥用呢?老孙暗誓,一定要把这份工作做好,让类似这老俩口的“悲剧”不要在其它老员工的身上发生。

  从那时起,老孙开始琢磨如何干好工作。他调出了所有退休员工的档案,晚上回家后挨着背诵。一年多下来,400多名老人的档案便烂熟于胸了。

  离退休老同志就是我的父母和亲人

  如今的老孙,每年要对离退休员工进行电话慰问1000余次,到医院或上门看望上百次。80岁以上的老同志过生日,老孙必定登门问候,为他们送去行里的祝福。老人们的医保报销、困难补助,老孙总是热情接待、尽心服务。

  而每当有老人去世,他也总是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帮家属料理后事。有一年夏天,6天内有4名老职工去世,老孙更是6天没有在家落脚,当了6天的“孝子”!

  说起这些故事,起初有人不信。有一次老孙去单位报账,一年总共花费270元,几乎没有车票。单位会计便开玩笑:“老孙,工作开始偷懒了哈。”

  后来才有人说,原来老孙经常要赶时间,而重庆又不好打出租车。大多数情况下,老孙是搭“摩的”去的。“摩的”都是黑车,自然也没有车票。

  如今,朋友同事要见老孙一次往往还得电话预约,否则即便到了支行,保安也会告诉你:“找老孙?他肯定是在路上的。”

  老孙工作兢兢业业,把退休老人当做是自己的父母一样对待,在支行里被传为佳话。而由于他长期忙于工作,时而思念起母亲却不能尽心陪伴,常觉得愧对自己的母亲。

  2004年3月20日,老孙本想一尽孝道,让母亲去感受下浩瀚的大海、温暖的沙滩。谁知天意弄人,一场飞来横祸降临,老孙的古稀老母在海南旅游时不幸遭遇车祸去世。他强忍着悲痛当天飞到海南,赶到事发地,老孙扑通跪倒在地,大哭一场。

  单位领导得知消息后纷纷打来电话,劝他暂时搁置工作,把家庭的事情处理好后再上班。可出乎意料的是,几天后老孙又出现在支行。

  面对大家的关心,老孙只说了一句平实的话:“人死不能复生,活着的人还是要努力工作、努力生活。何况,离退休人员管理员就我一个人,我走了,他们(离退休员工)怎么办?”

  由于母亲是在异地遭遇车祸,面临一系列的协商、索赔等工作,老孙前后往返海南7次,却没有耽误一天工作。

那段时间,同事们都为周一准时上班的老孙感到诧异,“事儿去办了?”

  “办了。”

  原来,为了不影响工作,他总是选择周五晚上的航班去,周日晚上的航班回。

  成功秘诀只有一个:用心换心

  12年的辛苦终于有了回报。如今的渝中支行,连续三年没有一起退休员工上访事件。过去因为上访或退休职工纠纷而牵扯很大精力的支行领导、同事,如今可以全身心谋划和推动支行业务发展。2007年,支行存款规模只有100亿元,到2012年,存款规模突破400亿元,相当于再造了3个渝中支行!

  除做好本职工作外,在连续几年的渝中支行“旺季联动营销”行动中,老孙主动参与揽存工作,连远在新疆的亲戚也被他说动,将个人存款从异地转来。3年间,老孙累计揽存1000万元以上,在中年员工和共产党员中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

  如今的渝中支行,营造出和谐、稳定、健康、向上的氛围。即便是当年那些不好打交道的退休员工,在老孙面前也是“服服帖帖”。

  领导很诧异:“你怎么把他们‘降服’的哟?”

  老孙哈哈一笑,他有他的方法——以心换心。

  八十多岁的退休员工王玉芳,无儿无女无老伴。由于心脏不好,长年进出医院。她屡次找支行,要求报销更多的医疗费。但按照政策,支行很难满足其要求。

  一个孤寡老人,该如何安度晚年?

  经过走访,得知王玉芳在解放碑有一处住房,老孙便动起脑筋。他跟王玉芳商量:卖掉住房,以房养老?

  这一次,老人嘴上没了骂声,脸上有了笑容。

  凭借之前建立的信任,老人让老孙帮她处置了房产。随后,老孙跑遍了全市各大敬老院,亲自实地查看,详细了解费用情况,并及时把搜集到的信息告知老人。

  最终,老孙帮老人选定了江津的一处敬老院,这里离县城近,又背靠大山,环境好、交通便利。老人欣然接受,很快就入住了。

  平时一有空,老孙还从主城搭车去看望老人,让老人感动万分。

  3年后,老人过世。

  老人在晚年,从老孙那里感受到了世间的温暖。于是,老人留下遗嘱:身后财产全部捐献给社会。

  为了更好地照料离退休老人,孙中华自学中医养生之道,自费订阅多种报刊杂志,了解掌握老年心理学、营养学、健康学等方面的知识,宣传积极的生活态度、传播营养知识、倡导科学的养生方式。

  他结合自己的专长--花草种植,手把手地教离退休员工栽种花草、嫁接苗木。只要老同志们提出需要,他还会亲自上门指导,被他们亲切地称为“私人园艺老师”。

  2009年,为化解老人的孤独感,孙中华策划筹建了渝中支行首个离退休员工活动中心。活动中心成立当天,离退休老人们看到设施完备、窗明几净的活动场地,激动得热泪盈眶……

  如今的老孙,每天依旧在路上。

  他说,人是企业最大的财富和核心的竞争力,做好老同志工作,就是做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给老同志带去更多的关怀和温暖,其实就是在构建团结和谐、共谋发展的工作氛围。

  他说:“虽然不在业务一线岗位,同样能为工行作贡献!”

 
网站声明 | 服务网点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行| 服务热线 95588     中国工商银行版权所有  京ICP证 0302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