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初秋的一天,在宁波慈溪一处风光秀丽的小山林里,一位年轻人手捧着骨灰盒,脸上难掩悲恸,神情凝重地走向山顶的一个墓碑,碑上镌刻的名字是“杨银岳”。年轻人按照亲人落葬的仪式,郑重地完成了一位83岁老人叶落归根的遗愿。在旁人看来,这是儿子替老父送行,一切都显得那么自然平常。然而,没有人知道,这位年轻人与老人并无血缘关系。
年轻人叫朱捷,是工商银行上海普陀支行的一名普通员工,墓中埋着的老人到底和他是什么关系?为什么是他陪着老人走完了最后一程?不久之后,一封来自宝岛台湾的感谢信为我们揭开了谜底。”
一封来信道出的感人故事
2012年10月10日,工商银行上海分行办公室收到了一封题为《大爱工行,仁义之师》的表扬信,一位名为徐明的台湾同胞在信中深切表达了对朱捷的赞扬与感谢。他详尽描述了他的挚友杨银岳先生从2002年到2012年十年间得到朱捷无私关怀与帮助的故事,讲述了一名工商银行员工对客户付出的拳拳之情。徐明先生不仅转述了杨银岳先生数度提及朱捷同志对客户的热忱与关切,十年如一日的付出与努力,更亲眼见证了朱捷处理老友后事鞍前马后、尽心尽力的场景,他深情地写道:“老友的一双儿女虽然没能找到,但老友已无遗憾。”从这位台湾同胞的表扬信里,我们读到了真情与厚意,读到了信赖与付出,读到了一位工行员工在平凡的岗位上所承担起的责任与使命。
一次转岗造就的服务明星
朱捷,1972年出生在上海,跟随支内的父母从小在江西长大,当过兵、也做过经警,无论做什么岗位,大家对这个小伙子的评价都是为人热心、工作认真。1998年,伴随着工商银行内部改革,朱捷主动要求从二线保卫部门转岗到基层一线网点工作,从拿枪的经警变成了点钞的储蓄柜员,从没接触过业务的他,花费了比别人更多的时间苦练基本功,努力钻研业务,很快就成了网点的服务示范岗。
朱捷当时所在的曹杨新村第二支行是一个位于老式居民区的大型储蓄网点,每天的客户量和业务量都在当时的工行系统内排名前列,对于这样一个服务压力较大的网点来说,大堂经理岗位显得尤为重要。大堂经理岗位需要一个耐心细致、热心认真的人来担任,朱捷平时对客户的优质服务得到了大家的肯定,网点把这个重任交给了他。2002年,朱捷成为曹杨新村第二支行的大堂经理,他凭着自己的钻研,用他的微笑和对工作的责任感,坚持为客户提供细致周全的服务,得到了客户和同事的一致肯定。也就是在担任大堂经理期间,他和来自台湾的杨银岳先生相识,从此结下了缘分。
一笔业务结下的不解之缘
杨银岳先生是一位退伍的台湾老兵,儿女早已离台失去联系。2002年,他携同老爱人定居上海,当时买房的房款均从台湾汇款至上海一个远房侄女的账户,由身在上海的侄女一手操办,部分存款也由侄女至银行开立了存单,由于侄女未告知密码,杨先生无法正常取款。
时任网点大堂经理的朱捷接待了杨银岳先生,在听完老人的叙述后,朱捷诚恳地告知老人,办理大额取款必须携带存单所有人身份证与代理人身份证,而且要凭密码办理。但面对老人的失望和沮丧,热心的朱捷也答应帮助老人想想办法。第二天,朱捷就利用休息时间前往老人居住所在地的居委会,在居委会的帮助下找到了杨先生的远房侄女。经过此后多次沟通,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在几番恳谈之后,最终顺利解决了杨老先生的存款问题。
相熟之后,朱捷得知老人身患糖尿病、心脏病和高血压等慢性疾病后,就运用曾经在部队学过的技能,每周至少2-3次下班后骑车到杨老先生家,为老先生打针,再为二老按摩。长期的照料使得两个老人对他产生了依赖感,在生活中遇到了困难,第一个想到的都是找朱捷。
杨老先生不止一次和朱捷提出“做我们干儿子吧,不然我死了以后这些财产都不知道传给谁。”但老人每次提出,都被朱捷婉拒:“最怕被人闲言碎语,我不想被人家说成贪图你的财产,我们君子之交淡如水。”
一次变故再现的爱的颂歌
落叶归根是所有台湾退伍老兵的共同心愿,2005年年底,二老说要回慈溪老家定居,虽不舍,朱捷还是尽心尽力陪伴他们出售了上海的房产。因为不放心老人,朱捷还在07年,08年两次前往慈溪探望,看到老人在慈溪生活的安静太平,朱捷才放了心。
原以为老人从此可以安度晚年,不曾想,2009年的一天晚上,老人打来了电话,“我回上海了,活不下去了……”听到电话那头老人颤抖的声音,朱捷心急如焚,他二话没说问清地址,当天就赶到了老人租住在浦东的临时住所内。看到朱捷上门,老人再也掩饰不住,一股脑儿向朱捷倾诉了这两年的遭遇。
原来此间老人经历了巨大的人生变故,无依无靠的老人本想一个人咬牙顶住,却在孤苦不堪中再次拨通了朱捷的电话。得知老人的境况,朱捷心疼不已,他坚持每周去探望老人两次,陪伴老人聊天散步,带他洗澡,为老人做饭,整理房间,老人在他的照顾下,生活又渐渐恢复了正常。
但朱捷也慢慢发现,每周两次的探望解决不了老人的问题,特别是独自一人的孤单和寂寞。老人经常说哪天万一朱捷不来,自己死在房间都没人能知道,这些话听在朱捷的耳朵里,也时时回荡在他心里,一定要想一个办法彻底解决这个问题,朱捷在心里默默下了决心。
那天在浦东老先生租住的房子里,朱捷轻声但却坚定的问老人:“要不住我那边去吧,离得近好照顾。”“好!”老人一点没犹豫:“小朱,我一直都等着你说这句话,我是真的不忍心再给你添麻烦,但是离开你我真的不知道如何生活!”“那就别耽误了,休息天我就来帮您收拾,我们早点搬吧!”
一份真情带来的快乐晚年
朱捷知道老人是个闲不住的人,喜欢走动,而自己家住六楼,难道每天把老人关在家里吗?善解人意的朱捷又开始捉摸办法,他看中了同栋楼房的一楼住户家的房子,可是这房子已经出租了。为了老人,朱捷几次上门和房东软磨硬泡,最后终于打动了房东,杨老先生顺利住进了新居,为了让杨老先生住得舒服,朱捷拿出3万多元给老房子重新做了装修,还添置了电器家具。
这段日子里,朱捷的家庭给了他莫大的支持,孩子由太太多照顾,工作日的白天朱捷的母亲和一楼的邻居阿姨一起帮忙看护老人,晚上和双休日则由朱捷一人承担。逢年过节全家都在一楼陪老人一同度过,这一切都被邻居阿姨看在眼里,她总说:“小朱太好了,每天早上6点多,他会先去看老杨再去上班,晚上还会送点菜过来。过年过节,他带着老婆孩子老妈,端着饭菜下楼来和老杨一起吃,就算亲生儿子也不一定做得到啊。”
这段日子,是老人晚年最愉快的一段日子,朱捷和他的家庭给老人最后的时光留下了美好的记忆。
一份真情带来的快乐晚年
朱捷知道老人是个闲不住的人,喜欢走动,而自己家住六楼,难道每天把老人关在家里吗?善解人意的朱捷又开始捉摸办法,他看中了同栋楼房的一楼住户家的房子,可是这房子已经出租了。为了老人,朱捷几次上门和房东软磨硬泡,最后终于打动了房东,杨老先生顺利住进了新居,为了让杨老先生住得舒服,朱捷拿出3万多元给老房子重新做了装修,还添置了电器家具。
这段日子里,朱捷的家庭给了他莫大的支持,孩子由太太多照顾,工作日的白天朱捷的母亲和一楼的邻居阿姨一起帮忙看护老人,晚上和双休日则由朱捷一人承担。逢年过节全家都在一楼陪老人一同度过,这一切都被邻居阿姨看在眼里,她总说:“小朱太好了,每天早上6点多,他会先去看老杨再去上班,晚上还会送点菜过来。过年过节,他带着老婆孩子老妈,端着饭菜下楼来和老杨一起吃,就算亲生儿子也不一定做得到啊。”
这段日子,是老人晚年最愉快的一段日子,朱捷和他的家庭给老人最后的时光留下了美好的记忆。
一份心愿寄托的满满信任
朱捷陪伴着老人安享了最后的晚年生活,2012年8月26日,老人安详地辞世,享年83岁。
由于无法找到老人的亲属,朱捷一力承担了杨老先生的后事。殡仪馆的工作人员对朱捷说,“你是儿子,你抬头、我来抬脚。”朱捷不做任何解释,亲手将老人的遗体抬上了灵车,知道内情的旁人看在眼里,忍不住潸然泪下。
老人生前已经没有什么亲戚朋友,在老人遗留下的大量电话号码中,朱捷一一拨打,终于找到了老人身在台湾的战友徐明,朱捷和徐明先生取得联系后,在实在联系不到老人其他亲属的情况下,一个月后,朱捷和徐明商量将杨银岳老先生尽快入土为安。
老人生前有一个心愿,就是能够落叶归根,杨老先生曾带着朱捷去老家坟地,再三关照要葬在那里。9月26日,他和徐明将杨老的骨灰送至慈溪与爱人合葬,帮助老人实现了心头的夙愿。
朱捷和杨老由一笔业务而结缘,从真心服务开始,逐渐衍生成跨越海峡的一段父子情。朱捷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始终坚守着不变的信念,通过服务拉近与客户之间的距离,用劳动发挥正能量,创造与客户之间的信任和深情,他总是说“要用我的真心,去换得客户的信赖”。正如他对杨老先生的无私关爱,正如他对每一位客户的真诚接待,在工作岗位上的每一天,平凡却熠熠生辉。而这段跨越海峡的父子情,其所蕴含的这份真、这份诚也将是工行人宝贵的精神财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