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东升从18岁参加银行工作到现在,已经36个年头。这36年,正是工行从“一把算盘一支笔”的手工模式到建立起国际一流、国内领先信息系统的关键历史时期。从青葱少年到年逾半百,54岁的王东升将半生心血付诸于工行信息化建设事业。在单位,他是杰出的业务骨干、科技工作的老前辈。在家里,本该儿孙绕膝的他,却要照顾智力只有7、8岁的28岁儿子。
“在岗一天,尽职一日。我怎么能因为家里的事影响工作?”是王东升最朴素的价值观,是他30余年如一日兢兢业业的真实写照,是他平凡却闪亮的理想追求。
一
面对平凡的岗位,他回想起18岁刚入行工作的第一天,在银行系统工作的父亲,叮嘱他“要传承银行人的精神,要自强不息!”36载春秋,他把这句话刻进了生命里,成为了科技战线的一名坚定战士。
王东升是银行人的儿子,打小就对算盘充满好奇。18岁那年,王东升报名考取了当时的成都人民银行春熙路办事处(现为工行春熙支行)。上班第一天,在父亲的嘱咐声中,王东升攥住拳暗下决心:一定要干出一番名堂,让父亲为自己骄傲。
在成都人民银行春熙路办事处,王东升做了一名业务员,一干就是6年。
1984年,工商银行电子化建设刚起步,酷爱无线电的王东升等来了“春天”。当时,银行全靠一支笔一把算盘手工记账,每到结息日,都要全行总动员,通宵达旦地拨打算盘计算、核对,一旦出错,查账需要耗费大量时间,效率极低。
能否设计一套微机程序,代替传统的手工操作模式?当时的成都分行组织10多名研发人员埋头苦干。第一个程序研发后送到支行,员工纷纷反映效率大大提高,同时也有同事提出,“程序不是汉字版,用起来不太方便;每当利率调整又要手动修改,有些麻烦”。为此,王东升开始琢磨新程序,但是,他没有高学历,不是科班出身,困难重重。
“我初中就能自己组装收音机,为啥不能编程序?”王东升从零开始,不懂专业英文,就逐个单词死记硬背;不会编程,就买来清华大学教材自学。凭借钻研的狠劲,加上丰富的业务经验,他仅用半年就独立研发出汉字化的储蓄事后监督管理系统。由此,半米多高的账单,只要20分钟就能计算出来,精确度也大大提高!
不料,迎接王东升的却是冷言冷语:银行决定推广该应用系统,许多老员工、甚至是“长字号”领导很抵触,“什么微机?我看就是‘瘟鸡’!还是算盘可靠!”
“只要系统能被大家接受,我就很感激了,不奢望得到好处。”王东升没有惧怕冷嘲热讽,他相信时间是最好的检验器。1987年后,王东升开发的应用系统在成都市全辖范围广泛推广应用,电脑记账成功取代手工作业。这为后来总行部署的“大机延伸工程”提供了最为宝贵的原始数据,为工程在成都地区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基础。
王东升,一个做事从没想过获取回报的人,名字写在了工商银行信息化建设的光荣榜上,写进了无数同事的心里。
二
他一边背着尚在襁褓的儿子,一边在啼哭声和尿布奶瓶中编写程序。他在偏僻的郊县支行维护系统,一周只能回家一次,从未叫苦叫累。当年幼的儿子突患重疾,这个朴实善良、坚强上进的汉子心痛落泪。
1986年,王东升正忙于推广这套系统时,儿子降生了。惊喜之余,他一刻也没有停下工作。
1986年12月31日晚,王东升接到一家支行电话,说后台系统计算的数据与前台手工计算结果不符。爱人值夜班不在家,他背上三个月大的儿子,揣着奶瓶奶粉,在寒风中直奔支行。在儿子的啼哭声和尿布奶瓶中,他编写程序查出了差错。
儿子刚出生时,单位分给他一套两家人合住的两居室。因疏于照顾,小孩经常高烧。当时正值多用户系统版本推广的关键时期,王东升天天扑在机房研究程序,跑遍了当时成都7区12县推广程序,一周只回家一次,平时就住在县城。他只能把对儿子的牵挂埋在心里。
1992年,是王东升最心痛的日子。儿子刚读小学一年级就突发癫痫,无法再继续学习。为了能照顾孩子,减少王东升的后顾之忧,他爱人辞去“铁饭碗”,回家全职照顾儿子并四处求医问诊。
王东升忍住心痛与牵挂,转身又扑在了岗位上。
那两年,组织先后两次安排他到杭州金融研修学院脱产学习,不仅照拿工资,还可以提高学历。王东升思虑再三放弃了:正是推广系统的关键阶段,我走了,工作咋办?
1998年,总行部署大机延伸工程,标志着工商银行成为我国第一家全面进入计算机处理业务、全国联网的大型银行。王东升再挑重担,自行研发出一整套数据移行程序,为柜面业务手工操作转变为计算机系统处理作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为全省大机延伸工程顺利实施打下坚实基础。
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王东升忘我的思想境界,为事业作出的无私奉献,让老同事感慨:当前社会色彩斑斓,他却能超越自我利益,专注于责任与价值,是真正平凡中见伟大的人!
三
“我只是一个平凡的人,做的只是一些平凡的事。”当工行整体计算机系统架构稳定后,王东升转变为台下的“道具管理员”,他因淘汰的老系统黯然神伤。他心中明白更新换代是必然,也更期待着信息化管理时代的到来。
2002年,随着工行整体系统架构的逐步稳定,信息科技工作从大规模建设转向管理支持。曾在信息化建设中“挑大梁”的王东升,突然成了默默无闻的“道具管理员”——管理机房环境、计算机设备、视频会议系统等。
“我付出全部心血的系统,就这样淘汰了?”王东升黯然神伤过后,还是想通了:当年自己用微机系统淘汰了手工记账,老员工不也舍不得吗?毕竟时代需要进步。他再次发扬钻研精神,很快成为一名机房环境管理方面的专家。
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为支援身处重灾区的都江堰支行,王东升和同事们一起,连夜筹备各类机具、器材,5月13日一早冒雨赶赴都江堰,成功恢复了该支行东门街分理处的基础环境设施,抢通当时唯一一部能够与外界取得联系的有线电话,搭建起了路边临时性“帐篷银行”,为第一时间恢复营业贡献了力量,同时他还参与了为灾民分发救灾物资的工作,给身心疲惫的灾民送去一份工行人的关爱。
2012年,四川分行营业部机房迎来了一次大改造,作为银行的“大脑”,机房一旦出故障将影响全成都市的业务处理。现场施工不能影响计算机系统工作,风险和难度巨大。王东升昼夜值守在机房,2个月里没有休息一天,最终实现零事故。在他管理机房的12年里,也创造了“零事故”的记录。
2013年,王东升已经53岁。为强化网点信息系统管理,他奔波走访,在上级行下发的《网点信息系统建设管理总体指导意见》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细化并推广网点节点间建设和管理的技术规范与工程实施方案。成都地区80%的网点按此方案完成改造,实现了改善基层网点信息系统安全管理的一项关键性创新。
出色的工作,让王东升荣誉等身——先后获得总行颁发的“解决计算机2000年问题先进个人”、“安全生产运行先进个人”、“科技奖励基金-安全生产运行先进个人”和省分行颁发的“科技攻关标兵”、“科技进步推动安全生产运行先进个人”等奖项。2013年,被总行评为“全国科技进步推动安全生产运行先进个人”,并被四川分行营业部评选为“学雷锋标兵”。
不过,王东升的家里却没有摆上一张奖状、一座奖杯。陪伴他的是70平方米的蜗居、失业的老妻、28岁的残疾儿子。没有买车、没有换房,只有满满一阳台的无线电器材、电脑、电子测量、监测仪器。价值数万元的器材,是他一辈子投身研究的心血收藏。
他是一个平凡的人,坚守了一辈子平凡的岗位,但是他却用最闪亮的理想,感动着身边的每一位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