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长致辞
|
 |
21世纪开局之年被众多国际媒体称为“中国年”。这一年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增长明显减缓的情况下一枝独秀,继续保持了旺盛的发展势头。北京申奥成功,在证明中国综合国力提高的同时,又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上海APEC会议的圆满成功,展现了中国走向世界时的成熟和坚定。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在更大范围和更深层次上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掀开了改革开放的新篇章。寰宇共瞩目,当惊中国殊。
2001年是中国工商银行现代商业银行建设具有开创意义的一年。这一年全行以发展为主题,以管理为基础,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目标,稳步推进各项工作,经营状况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总体步入质量效益良性循环、各项业务协调发展的轨道,在新世纪的金融舞台展示了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崭新风貌。 |
经营效益显著提高。2001年全行实际创造效益340亿元,比上年增加240亿元,创本行历史最好水平。其中实现账面利润58.9亿元,比上年增长15.8%;提取呆账准备金174.78亿元,比上年多提73.56亿元;核销表内应收利息73.54亿元;核销其他财务损失约36.59亿元。绝大多数分行的财务状况和经营基础进一步得到改善。
资产质量出现实质性好转。2001年全行不良贷款比例下降3.59个百分点,不良贷款余额下降234.3亿元。新增贷款、个人住房贷款及其他消费贷款、公路贷款等部分信贷业务达到或接近国际银行业的先进质量水准。1999年以来、2000年以来和2001年发放贷款不良率分别控制在1.1%、0.47%和0.22%;个人消费贷款不良率仅为0.3%;房地产开发和个人住房贷款不良率降至4.5%;公路贷款不良率为0.1%。上海、浙江、北京等分行全部贷款的不良率已降至10%以内。
各项业务不断创新发展。我们从中国市场发展状况和客户需求出发,加快吸收引进国际银行业成熟技术和产品,各项业务创新不断取得新突破,核心竞争力和综合经营实力显著增强。传统存贷汇业务和理财、代理、保理、福费廷、银证通、网络结算等高智力、高技术含量的新兴业务有机结合,焕发出勃勃生机。当年各项存款增加了3,320亿元,比上年多增659亿元。各项贷款增加2,459亿元,贷款结构明显优化,周转速度进一步加快。国内结算业务占有绝对市场份额。个人消费信贷、基金托管、电子银行、票据承兑贴现等许多新业务市场份额位居国内同业之首,形成了新的业务优势。与境内外数百家金融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并逐步开展了交叉业务销售,市场空间得到了空前扩展。
体制改革取得重要突破。进一步撤并了长期亏损、扭亏无望的分支机构,分流了富余人员。到2001年末,全行在国内的机构总数降为2.83万个,较最多时的机构数缩减了三分之一,员工总数降为42.9万人,较最多时的人员数缩减了四分之一,历史形成的摊子大、冗员多的粗放经营状况大为改观,经营集约化程度日益提高。我们还借鉴国际银行业的管理经验,调整了信贷等内设机构,推进了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在部分一级分行推行了扁平化管理。将商业化改革与信息化改造一体化推进,实施了大机集中工程,基本将全行40多个计算机分中心整合挂接到南北两大数据中心;全面投产综合业务系统,建立了国际银行业普遍采用的“一站式”服务模式;建设数据仓库,增强了对经营决策的信息支持和全行各项业务经营的系统监控能力。上述三大基础工程的建设使我行初步形成了具有国际银行业先进水平的金融信息技术平台,开创了经营管理信息化新局面。
管理水平迈上了一个新台阶。我们参照国际惯例,采用统一的指标体系和考评标准,建立了综合性经营管理评价体系。实施了“下管一级、监控两级”的管理新模式,两级监控的范围正从信贷业务逐步扩展到各项业务、内控水平、人员履职等各个层面。改进了财务核算制度,推行了全面成本管理,在国内率先按国际通行的贷款五级分类标准对个人消费信贷提取风险拨备,加紧与国际规则和标准接轨,较好地贯彻了真实、谨慎的会计原则。运用信息化技术逐步改造了业务流程和风险控制系统,加快推进管理规范化、精细化、科学化和现代化,完善了内控机制。
跨国经营步伐加快。2000年我们收购了香港上市银行――友联银行,并将其改组为中国工商银行(亚洲)有限公司(简称工银亚洲),2001年又成功地将香港分行的业务注入工银亚洲,且进一步改进了经营管理,使工银亚洲的经营实力和市场形象大为改观,成为香港优秀银行之一。不失时机地将外汇交易中心迁至香港,利用其市场资源和人才做大了外汇交易业务。建立境内外机构联动机制,强化了境内外业务互动和一体经营,促进了各项业务特别是国际业务的快速发展。2001年境内机构国际结算和结售汇业务量分别比上年增加124亿美元和67亿美元;境外机构实现利润约1亿美元。经营实力的增强和全球经营战略的实施,提高了工商银行的国际声誉和影响。我行自1999年以来连续三年进入世界500强企业,2000年以来先后四次被英国《银行家》、《欧洲货币》和美国《环球金融》杂志评为中国内地最佳银行,2001年著名的英国《银行家》杂志对世界大银行按一级资本排序,中国工商银行名列第7位。
2002年是我国履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承诺的第一年,我国银行业改革发展和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以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以全球眼光和开放思维,研究确定了工商银行五年改革发展的总体目标:力争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将不良贷款压缩至10%以内,解决全部财务包袱,把工商银行建设成为治理结构完善、运行机制健全、经营目标明确、财务状况良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金融企业。
思路已定,目标既明,全行上下思想统一,戮力同心,全面展开了改革攻坚和各项业务创新发展。我们正致力于银行基本制度的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致力于构建科学的经营管理体制,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以效益为目标,综合经营与专业化经营有机结合的机构组织体系,建立有效的内控机制、先进的风险管理系统、严谨的财务会计体系、科学的业务处理流程,全面与国际规则和惯例接轨;致力于建立安全和效率参数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综合业务系统和数据中心,构造功能强大的数据仓库,形成具有国际银行业先进水平的金融信息技术平台,全面实现管理信息化;致力于构造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形成与业务发展相适应的队伍规模和结构,建立与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相适应的激励约束机制,提升人力资本的国际竞争力;致力于抓住扩大内需和全方位对外开放中形成的新商机,依托信息化技术,加快业务创新和市场营销,发挥整体优势,协调推进公司业务、个人业务、机构业务、中间业务、电子银行业务和投资银行业务高质量、高效益发展,提高综合竞争力;致力于构建以香港为重点、覆盖主要国际金融中心、辐射我国主要经贸合作地区的全球化经营网络,形成境内外业务一体化经营体制,使我行成为国际化程度较高的现代商业银行。 展望未来,任重道远,光明在前。工商银行一定能够在国际化金融竞争中锻造的更加健康和成熟,一定能够在全球经济金融一体化中获得长足发展,一定能够以其卓越的经营管理自立于世界优秀银行之林。我们信心满怀! 中国工商银行行长: 2002年1月1日 |
二、财务概要
单位:人民币 亿元
|
2 0 0 0 |
2 0 0 1 |
增长率(%) |
经营成果 |
|
|
|
利息收入 |
1,410.89 |
1,151.07 |
-18.42 |
利息支出 |
992.60 |
727.60 |
-26.70 |
净利息收入 |
418.29 |
423.47 |
1.24 |
债券投资收入 |
198.56 |
241.13 |
21.44 |
其他收入 |
214.15 |
256.35 |
19.71 |
其他支出 |
780.13 |
862.02 |
10.50 |
利 润 |
50.87 |
58.93 |
15.84 |
资产负债项目 |
|
|
|
资产总额 |
39,737.37 |
43,180.71 |
8.67 |
贷 款 |
24,135.91 |
26,594.66 |
10.19 |
负债总额 |
37,863.71 |
41,270.77 |
9.00 |
存 款 |
32,485.19 |
35,804.70 |
10.22 |
所有者权益 |
1,873.66 |
1,909.94 |
1.94 |
指标比率 (%) |
|
|
|
利 润/总资产 |
0.13 |
0.14 |
4.98 |
利 润/资 本 |
2.72 |
3.09 |
13.44 |
利息收入/总收入 |
77.37 |
69.82 |
-9.75 |
利息支出/总支出 |
55.99 |
45.77 |
-18.25 |
三、行领导
四、监事会
2000年,国务院向中国工商银行派出监事会,代表国家对中国工商银行的资产质量及国有资产保值状况实施监督。 监事会由主席、专职监事、兼职监事及工作人员构成。主要履行以下四项职责: 检查贯彻执行国家有关金融、经济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制度的情况; 检查财务,查阅财务会计资料及与经营管理活动有关的其他资料,验证财务报告、资金营运报告的真实性、合法性; 检查经营效益、利润分配、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资金营运等情况; 检查主要负责人的经营行为,并对中国工商银行的经营业绩进行评价,提出奖惩、任免建议。

五、主体业务
2001年,我行存贷款业务健康发展。全年各项存款增加3,320亿元。各项贷款增加2,459亿元,贷款结构进一步优化,贷款周转速度加快。 全行经营效益创历史最好水平。全年实际创造效益340亿元,比上年增加240亿元,其中账面利润58.9亿元,比上年增长15.8%。
(一)公司金融业务
公司客户存款 截至年末,我行公司客户存款余额15,647亿元,比上年增加1,399亿元,增长9.8%。公司客户存款余额占各项存款余额的比重达44%。
公司客户贷款
|
截至年末,我行公司客户贷款余额24,496亿元,比上年增加1,599亿元。 从贷款的品种结构来分析,流动资金贷款增加633亿元,余额达到17,901亿元,占全部贷款的比例为67.3%;项目贷款增加728亿元,余额达到5,412亿元,占全部贷款的比例为20.3%;住房开发贷款增加167亿元,余额达到951亿元,占全部贷款的比例为3.6%。 从贷款的行业结构来分析,投向优势行业和新兴的成长型行业的新增贷款为548亿元,占全部新增贷款的22%。基础设施贷款占比明显提高,当年发放的项目贷款中,交通、电力、电信、石化等基础设施类贷款占比超过65%,达1,067亿元,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主要支持了国家“五纵七横”公路主干线和省际干线公路、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全国电网联网、中国联通CDMA移动通信网络、广州白云国际机场、北京公路五环、上海地铁二号线等一大批重点项目。 |

|
从贷款的业务创新来分析,开办了流动资金循环贷款,一次审批,随用随贷,周转使用;开办了分期偿还贷款本息的整贷零还贷款,减轻了集中归还贷款对客户资金周转造成的影响;扩大了办理买方信贷业务的行业和产品范围;对资产规模大、经营效益高、发展前景好的优质客户开办了回购型保理业务;扩大了商业承兑汇票贴现范围,允许符合条件的优质客户承兑的商业汇票在全行范围内办理贴现。银团贷款业务继续发展,在南海石化、上海赛科、江苏扬巴等项目融资中发挥了主要作用。 从贷款的管理手段来分析,全面推行统一授信,强化了风险控制措施,全行共对25.89万户工商企业客户核定了最高综合授信额度。总行直接对75户大型集团或关联客户进行了统一授信,为控制关联客户信贷风险积累了经验。总行信贷审批中心成立并正式运行,实现了信贷审批工作的专职化和经常化,提高了信贷审批的质量和效率。建立了信贷风险监测、通报制度,通过信贷管理综合系统,对信贷业务活动和信贷资产质量状况逐日监控,及时预警,严格控制新增不良贷款。
|
(二)个人金融业务
个人储蓄存款 截至年末,储蓄存款余额为20,158亿元,比上年增加1,921亿元。外币储蓄存款在国家对境内居民开放B股市场的冲击下,比上年增加10亿美元,余额达到143亿美元。储蓄存款保持稳定增长,继续发挥我行资金来源主渠道的作用。
个人中间业务 代收代付业务持续发展。代发工资单位达到37.4万个,代发工资职工人数达到6,144万人,全年累计代发额4,615亿元。各类代收代付业务量合计5.29亿笔,金额达891亿元。代理股票债券业务继续扩大。银证转账系统已开通券商1,577家,银证通客户数量达到27.02万户。代理发行凭证式国债605亿元。代理保险业务有新的突破,年内代理收付保险金417亿元,兼业代理销售保险业务也有了很大的增长。 |
|
个人消费信贷业务 适应国家扩大内需的政策要求,积极开拓个人消费信贷市场,优化贷款结构,新增个人消费贷款860亿元,个人消费贷款余额已达2,099亿元,占全部贷款余额的比例为7.9%。这部分贷款始终保持着较高质量水平,不良贷款率仅为0.3%。在消费贷款中,个人住房信贷业务呈现出快速增长的势头,余额已达1,860亿元,占全部住房贷款余额的比例为66%。
银行卡业务 牡丹卡总发卡量达到7,993万张,比上年净增517万张。其中牡丹信用卡发卡量648万张,较上年净增48万张,增长8%;牡丹国际卡发卡量35万张,较上年净增22万张,增长率达169%。牡丹卡年累计交易额达到9,782亿元,较上年增长9%;外汇卡收单年累计交易额26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37%。 适应新的市场需求,相继发行了“牡丹万事达国际借记卡”、“牡丹金贸国际联名卡”、“牡丹VISA冬奥国际借记卡”、“牡丹友邦联名卡”和“牡丹国寿联名信用卡”等新的卡种,进一步拓展了重点客户市场。 牡丹卡支付系统日趋完善。在319个城市行实现了储蓄暨牡丹灵通卡异地通存通兑;开通牡丹国际卡、外汇卡收单系统的城市分行由上年末的56个增加到116个;投产牡丹信用卡异地自动授权系统的分行由156个增加到298个;信用卡、灵通卡、国际卡在储蓄柜面、ATM和POS上的全面联机受理已基本实现。 |
 |
(三)中间业务 在整合现有中间业务的基础上,加快品种创新。进一步拓展了开放式基金的托管、黄金交易结算等新的中间业务市场。全年中间业务收入达30.65亿元,比上年增长18%。
基金托管业务 投资基金托管业务取得了新的突破,成为国内首批开放式基金――南方稳健成长证券投资基金的代理销售人和托管人。托管基金总量达16只,托管基金资产近260亿元,各项业务指标在同业中连续四年保持领先的地位。
委托代理业务 委托代理业务稳步增长。累计代理中国进出口银行出口卖方信贷业务216.3亿元,当年实际发放52.23亿元,贷款余额89.6亿元;代理中国进出口银行信用证议付业务1.3亿美元;代理国家开发银行结算业务300亿元,协助监管贷款159亿元;代理三峡移民补偿资金累计11.61亿元,其中当年代理额4.3亿元,比上年增长了59.24%。全年发放委托贷款130亿元,贷款余额117.28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0倍和12倍。
代理结算业务 与我行相继签订代理支付结算协议的政策性银行、股份制银行、外资银行已达27家,全年累计完成代理兑付银行汇票25.4万笔,金额621亿元;代理其他支付结算业务139万笔,金额计3,347亿元。 集团网络结算业务发展较快。年内与中国移动、中石化等30多家集团客户签订了网络结算服务协议,并与3家期货交易所签订了资金清算协议,结算量同业占比达50%以上。 代理证券业务取得长足进展。年内与14家法人券商签订了全面合作协议,中国证监会客户交易结算资金管理办法下达后,与39家证券公司签订主办存管银行协议,与90家证券公司签订法人存管银行协议,同业市场占有率稳固在50%以上;“银证通”业务迅速普及,每个一级分行、直属分行都有网点能够办理“银证通”业务;代开深交所股东代码卡业务的范围扩大到600个网点。利用先进的人民币资金汇划清算系统和国际通用的SWIFT系统,为B股市场提供结算服务,保证B股资金2小时内到账。年内我行还成为黄金交易所的金融性会员。
(四)国际金融业务 国际业务健康发展,海外机构经营状况良好。外汇总资产已达368亿美元,比上年增加56亿美元。全年实现外汇利润5.61亿美元,其中境外机构实现利润约1亿美元,创历史最好水平。
外汇主营业务 各项外汇存款239亿美元,比上年增加8.5亿美元。其中外汇储蓄存款143亿美元,比上年增加10亿美元;外汇对公存款96亿美元。
国际结算业务 国际结算业务量大幅提高,结算金额达1,119亿美元。其中国内分行结算量775亿美元,境外行结算量344亿美元。结售汇423亿美元。国际结算和结售汇业务量分别比上年增加124亿美元和67亿美元。
外汇资金交易业务 各项外汇资金交易业务总量达2,540亿美元。各项代客外汇资金交易20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9%;人民币外汇交易146亿美元,比上年增加28.2亿美元;实现利润1.75亿美元,比上年增加0.89亿美元,创历史最好业绩。
海外机构与代理行 境外机构整合取得新突破,加快了经营国际化进程。成功整合了香港分行和工银亚洲,成立了香港外汇交易中心。 截至年末,7家境外分行和子银行资产总额达到46.4亿美元,同比增幅为28.3%。所有机构当年都实现了盈利,共约1亿美元。年内增加代理行242家,总数达到778家,遍布全球6大洲87个国家和地区。
(五)同业合作 面对加入WTO对我国金融业所带来的挑战,我行在努力提高自身竞争力的同时,加强与国内外银行同业的合作,在与境内外数百家银行机构建立业务合作关系的基础上,2001年又相继与中国进出口银行、光大银行、民生银行、华夏银行等多家银行签署了全面合作协议,与俄罗斯对外贸易银行、韩汇银行、瑞典银行等国外商业银行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我行代理支付结算业务已经涵盖了国内所有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地方性商业银行,以及绝大多数外资银行在华分支机构。 与保险公司、证券机构建立策略联盟关系。年内先后与太平洋保险公司、太平人寿保险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与3家期货交易所签订了资金清算协议,与北京证券、华夏证券、中信证券和湘财证券等14家法人券商签订了全面合作协议,进一步巩固了我行在证券资金清算领域的绝对优势。
(六)机构改革与人力资源开发 经营集约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年内撤并长期亏损、扭亏无望的基层营业机构3,400多个,使全行分支机构和基层营业网点总量下降到2.83万个,调整优化了内设机构,初步构建了适合商业银行经营管理需要的组织机构体系。 深化用人制度改革。建立和完善了适应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特点的选人用人机制、考核评价机制和监督管理机制,全面实行了管理人员竞争上岗办法,规范了管理人员选拔聘任工作。重构员工职务体系。推进劳动用工制度改革,继续实行“减员增效”政策,裁减富余人员4.7万名,使全行员工总数降到42.9万人,优化了人员结构,提高了整体素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规范了劳动合同管理。 员工培训工程全面启动。按照建设现代商业银行需要完善员工培训体系,建立了项目管理模式的新的培训运作机制,开展了系统性、分层次的全员培训。启动了各级行长的培训项目,并与香港大学、复旦大学联合举办了首届以高级管理人员为对象的国际工商管理硕士学位(IMBA)培训班。全行共培训各级各类管理和操作人员1,046,219人次。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的远程教育系统也已在部分机构开通。
六、风险管理
(一)信贷风险管理 成立风险管理委员会,进一步完善了全行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建立“下管一级、监控两级”的资产质量管理和监控体制,对不良资产实行全口径考核,将风险控制由信贷资产拓展到全部资产;建立风险管理报告制度,定期对全行信贷资产质量进行分析和通报。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完善信贷综合管理系统功能,对信贷业务经营和质量状况实时监控;建立了风险预警、转化机制,对住房贷款、个人消费贷款、银行承兑汇票和银行卡业务实行预警、停牌和整顿复业管理;改进和加强了授权授信管理,明确了授信范围,实行最高授信额度、客户授信额度及分项授信额度控制;改革完善了信贷决策机制,总行成立了信贷政策委员会,遴选信贷专家组成信贷审批中心,实行主审查人责任制,提高了审批效率和决策水平;全面推行新的法人客户信用等级评价办法,实现了全行评级工作和评级标准的统一,对211,605个重点客户进行了信用等级评定;对个人消费贷款建立了按国际标准提取风险拨备制度,增强了经营稳健性和财务真实性。全行实现了不良贷款占比和绝对额“双下降”的历史性转折。
2001年12月31日 单位:人民币 亿元
项 目
|
2 0 0 1
|
2 0 0 0
|
|
余额
|
占比(%)
|
余额
|
占比(%)
|
贷款总额 |
26,594.66
|
-
|
24,135.91
|
-
|
按贷款五级分类法 |
|
|
|
|
正 常 |
14,475.47
|
54.43
|
11,423.53
|
47.33
|
关 注 |
4,199.30
|
15.79
|
4,402.39
|
18.24
|
次 级 |
1,691.42
|
6.36
|
2,382.21
|
9.87
|
可 疑 |
4,497.16
|
16.91
|
4,482.04
|
18.57
|
损 失 |
1,731.31
|
6.51
|
1,445.74
|
5.99
|
按一逾两呆分类法 |
|
|
|
|
正 常 |
19,757.17
|
74.29
|
17,064.09
|
70.70
|
逾 期 |
446.79
|
1.68
|
1,356.44
|
5.62
|
呆 滞 |
5,935.93
|
22.32
|
5,162.67
|
21.39
|
呆 账 |
454.77
|
1.71
|
552.71
|
2.29
|
注:2001年,中国工商银行对贷款质量按“五级分类”和“一逾两呆”两种方法进行分类认定。按“五级分类”标准统计,全行不良贷款余额为7,919.89亿元,比上年减少390.10亿元,不良率为29.78%,比上年下降4.65个百分点;按“一逾两呆”标准统计,全行不良贷款余额为6,837.49亿元,比上年减少234.33亿元,不良率为25.71%,比上年下降3.59个百分点。
(二)流动性管理 建立了分层次流动性准备体系,一方面加大了资产结构调整力度,增加了优质债券资产的比重,较好地实现了流动性与效益性的结合;另一方面,加快发展资本市场投资、货币市场融资、票据、股票质押贷款、同业拆借业务。截至年末,通过债券一级市场认购各种国债、金融债594亿元,在银行间市场累计完成交易8,309元,在人民银行公开市场操作中累计中标2,085亿元,占比稳居同业首位。 对全行流动性实行集中管理。总行与分行的资金清算按照“实存资金、同步清算、头寸控制、集中监督”的方式进行,全行资金由总行统一调度,各行头寸由总行实时监控,确保全行在各种情况下都能够对外支付、对内清算。
(三)市场风险管理
人民币利率风险管理 适应利率市场化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利率风险管理机制,构建高效完善的资产负债管理系统,制定明确的利率风险管理及监控规程,健全以资金期限缺口和有效持续期缺口为核心的利率风险衡量系统,建设高素质的现代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人才队伍,加强了利率风险管理基础性数据平台建设,完善了贷款利率结构定期监测制度,建立了贷款利率浮动参考性指标体系,为人民币的利率风险管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外币利率风险管理 根据国际金融市场利率走势,适时调整大额外币存款和外币贷款利率,加强对全行外汇资产负债结构的分析和调整,并积极利用金融工具,防范、控制外币利率风险。 在外汇资金风险管理方面,启用了路透KONDOR+风险管理系统和彭博债券交易管理系统,实现了对总行外汇买卖、货币市场业务和债券投资组合的实时监控和统一额度管理。
(四)内部控制 按照“突出内控、防范风险、促进管理”的原则,在全行开展了创建内控监管安全区活动。 充分发挥各稽核专员办公室的监管作用,开展综合整治,促进了内控监管机制的完善。组织了万人依法合规大检查,开展了财务真实性专项稽核和信贷资产质量及计算机应用管理专项稽核,对揭露出来的问题进行了集中整改和跟踪检查,完善了制度,堵塞了漏洞。在全行进行了银行卡受理环境大检查、大整顿。全面组织开展了对一级分行的内控综合评价,全年共完成稽核项目7,317个,提出稽核整改建议61,896条。
七、管理及创新业务
(一)创新监控管理机制 建立了“下管一级、监控两级”的监控管理新体制,增强了系统监管和调控能力。总行在直接管理一级(直属)分行的同时,监控到二级分行;一级分行在直接管理二级分行的同时,监控到支行;二级分行在直接管理支行的同时,监控到每一个营业机构。利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延伸管理“触角”,在强化对直属机构管理力度的同时,实现对第二级被监管机构资产质量、经营效益、综合成本、依法合规经营以及机构主要负责人履职等情况的全面监控,对经营指标出现异动或突变的监控对象,及时采取警告、限期整改和市场退出等措施,以更好地控制风险、配置资源。
(二)创新信贷管理机制 建立了信贷业务实时监测和逐月通报制度,运用信贷管理综合系统,对全行信贷业务活动和贷款质量状况逐日逐笔逐户监控,按月通报,及时预警和控制,建立起了上下联动、反应迅速的信贷风险监控体系,为规范信贷管理、控制信贷风险发挥了重要作用,实现了信贷管理质的飞跃。截至年末,累计监测信贷业务47.87万笔,金额16,132亿元,全年新增贷款不良率仅为0.22%。当年新增贷款的96%均投向了AA级以上客户。
(三)整合境外机构 成功地将香港分行的主要资产注入香港上市公司——工银亚洲。此次整合涉及资产130亿港币,经过重组,工银亚洲总资产达到400多亿港币,不良贷款率仅为6.8%,成为以银团贷款业务为主、批发兼零售的优秀银行,成为全行推进跨国经营战略的桥头堡和海外业务经营的旗舰。参照国际通行的资金营运管理模式,在香港成立了外汇资金交易中心,实现了外汇资金业务的集中统一管理,迈出了建立全球资金运作网络的第一步。
(四)电子银行业务 组织开展了全行性、大规模的电子银行业务市场营销活动,提升了品牌形象,扩大了市场份额。网上银行功能进一步丰富,推出了个人汇款、灵通卡购物、网上汇款、网上代缴学费等新产品,全国292个城市开通了网上银行。网上银行业务中的“集团理财”功能,已经成为许多大型集团企业、跨国公司、金融同业等大型优质客户实现内部财务监控、降低财务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重要工具;电话银行中心全面建成,开通了账户查询、转账、银证转账、外汇买卖、银证通、代理缴费等业务功能,覆盖近300个城市,95588品牌形象逐渐确立;企业银行、手机银行、自助银行等业务也都实现了快速发展。全年电子银行实现交易额3.62万亿元,位居国内同业之首。其中,网上银行实现交易额6,400多亿元,较上年增长40倍;电话银行业务实现交易额2,500多亿元,是上年的6倍。
八、信息科技
(一)数据中心建设 积极推进大机集中工程建设,逐步将全行40个数据处理中心整合成互相连接、互为备份的南、北两大数据处理中心,主机处理能力突破5,000 MIPS,跨入了国际大银行数据中心的先进行列。年内已完成对19个分行和票据营业部业务数据的集中处理,实现信息共享和业务操作的标准化、规范化,经营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 适应数据集中的需要,进一步规范了全行网络技术和设备管理,完成了一级骨干网络的技术改造,启动了网络管理系统,提升了全行网络安全运行水平。
(二)综合业务系统推广 全面完成35个一级(直属)分行、317个二级分行的对公子系统投产工作,在24个一级(直属)分行的97个二级分行完成了零售及银行卡子系统(整合版)投产任务,使全行的应用系统平台逐步统一,功能更加完善,为业务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三)电子化建设 随着数据中心建设的顺利推进,全行主机系统处理能力大幅提高,自助银行、自助设备进一步发展,电子化、集约化水平不断提高,自动柜员机(ATM)装备量达到11,863台,POS机70,223台,新建自助银行80家,全行月电子化交易量高达10.14亿笔。
九、财务报表
1. 合并资产负债表
2001年12月31日 单位:人民币 亿元
资 产 |
2 0 0 1 |
2 0 0 0 |
现 金 |
258.45
|
301.86
|
存放央行款项 |
3,479.45
|
2,958.12
|
存放同业 |
354.83
|
253.91
|
拆放同业 |
1,298.75
|
1,239.00
|
贷 款 |
26,888.77
|
24,319.44
|
短 期 |
16,160.67
|
15,431.51
|
中长期 |
10,728.10
|
8,887.93
|
减:准备金 |
86.86
|
129.79
|
应收利息 |
479.57
|
591.73
|
证券投资 |
7,998.18
|
7,893.11
|
固定资产 |
852.44
|
937.61
|
减:累计折旧 |
206.28
|
201.90
|
其他资产 |
2,072.55
|
1,815.36
|
资产总计 |
43,389.85
|
39,978.45
|
负 债
|
2 0 0 1
|
2 0 0 0
|
存 款 |
36,121.94
|
32,667.92
|
短 期 |
17,943.36
|
16,061.06
|
长 期 |
18,178.58
|
16,606.86
|
同业存款 |
2,890.54
|
3,119.05
|
同业拆放 |
210.93
|
157.92
|
借入款项 |
334.04
|
239.08
|
发行债券 |
13.12
|
0.21
|
短 期 |
|
|
长 期 |
13.12
|
0.21
|
其他负债 |
1,890.01
|
1,907.71
|
少数股东权益 |
16.74
|
11.50
|
所有者权益 |
1,912.53
|
1,875.06
|
实收资本 |
1,674.17
|
1,674.17
|
资本公积 |
11.48
|
12.07
|
盈余公积 |
147.61
|
135.09
|
未分配利润 |
79.27
|
53.73
|
负债及所有者权益 |
43,389.85
|
39,978.45
|
2. 资产负债表
资 产
|
2 0 0 1
|
2 0 0 0
|
现 金
|
257.59
|
295.02
|
存放央行款项
|
3,479.17
|
2,957.66
|
存放同业
|
358.03
|
238.51
|
拆放同业
|
1,456.88
|
1,207.48
|
贷 款
|
26,594.66
|
24,135.91
|
短 期
|
15,999.04
|
15,371.69
|
中长期
|
10,595.62
|
8,764.22
|
减:准备金
|
80.46
|
111.14
|
应收利息
|
514.65
|
588.19
|
证券投资
|
7,944.52
|
7,925.37
|
固定资产
|
840.77
|
926.16
|
减:累计折旧
|
204.02
|
200.01
|
其他资产
|
2,018.92
|
1,774.22
|
资产总计
|
43,180.71
|
39,737.37
|
负 债
|
2 0 0 1
|
2 0 0 0
|
存 款
|
35,804.70
|
32,485.19
|
短 期
|
17,918.97
|
16,039.86
|
长 期
|
17,885.73
|
16,445.33
|
同业存款
|
2,932.35
|
3,086.35
|
同业拆放
|
319.94
|
151.08
|
借入款项
|
327.26
|
240.01
|
发行债券
|
0.27
|
0.21
|
短 期
|
|
|
长 期
|
0.27
|
0.21
|
其他负债
|
1,886.25
|
1,900.87
|
所有者权益
|
1,909.94
|
1,873.66
|
实收资本
|
1,674.17
|
1,674.17
|
资本公积
|
11.47
|
12.04
|
盈余公积
|
147.61
|
135.09
|
未分配利润
|
76.69
|
52.36
|
负债及所有者权益
|
43,180.71
|
39,737.37
|
3. 合并损益表
2001年度 单位:人民币 亿元
项 目
|
2 0 0 1
|
2 0 0 0
|
一、营业收入 |
1,641.15
|
1,827.02
|
利息收入 |
1,162.60
|
1,423.14
|
金融企业往来收入 |
192.08
|
161.15
|
中间业务收入 |
35.51
|
35.25
|
债券收入 |
241.64
|
200.91
|
汇兑收益 |
6.71
|
3.86
|
其他营业收入 |
2.61
|
2.71
|
二、营业支出 |
1,497.29
|
1,667.66
|
利息支出 |
735.28
|
1,003.04
|
金融企业往来支出 |
130.54
|
116.52
|
手续费支出 |
2.86
|
3.33
|
营业费用 |
388.60
|
386.31
|
其他营业支出 |
240.01
|
158.46
|
三、营业利润 |
143.86
|
159.36
|
加:投资收益 |
1.10
|
1.71
|
加:营业外收入 |
24.50
|
23.86
|
减:营业外支出 |
17.74
|
9.16
|
减:营业税金及附加 |
89.28
|
122.88
|
减:少数股东本期收益 |
1.19
|
0.69
|
四、利 润 |
61.25
|
52.20
|
4. 损益表
2001年度 单位:人民币 亿元
项 目
|
2 0 0 1
|
2 0 0 0
|
一、营业收入 |
1,621.81
|
1,798.04
|
利息收入 |
1,151.07
|
1,410.89
|
金融企业往来收入 |
190.23
|
156.11
|
中间业务收入 |
30.65
|
26.08
|
债券收入 |
241.13
|
198.56
|
汇兑收益 |
6.55
|
4.15
|
其他营业收入 |
2.18
|
2.25
|
二、营业支出 |
1,483.26
|
1,641.49
|
利息支出 |
727.60
|
992.60
|
金融企业往来支出 |
130.63
|
115.09
|
手续费支出 |
2.85
|
3.46
|
营业费用 |
384.61
|
383.27
|
其他营业支出 |
237.57
|
147.07
|
三、营业利润 |
138.55
|
156.55
|
加:投资收益 |
2.26
|
1.71
|
加:营业外收入 |
24.48
|
23.85
|
减:营业外支出 |
17.16
|
8.54
|
减:营业税金及附加 |
89.20
|
122.70
|
四、利 润 |
58.93
|
50.87
|
5. 合并现金流量表
2001年度 单位:人民币 亿元
项 目 |
金 额
|
一、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 |
|
贷款利息收入 |
1,239.65
|
金融机构往来收支净额 |
61.54
|
其他营业收入 |
44.83
|
活期存款吸收与支付净额 |
1,887.25
|
定期存款吸收与支付净额 |
1,573.58
|
向中央银行借款 |
91.96
|
现金流入小计 |
4,898.81
|
存款利息支出 |
760.74
|
其他营业支出 |
244.64
|
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 |
157.01
|
短期贷款发放与收回净额 |
741.98
|
中长期贷款发放与收回净额 |
1,840.17
|
同业存放减少额 |
192.95
|
拆放同业(减同业拆入)增加额 |
6.75
|
支付各种税金 |
95.45
|
支付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 |
579.01
|
现金流出小计 |
4,618.70
|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
280.11
|
二、投资及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 |
|
取得债券利息收入所收到的现金 |
162.46
|
分得的股利或利润所收到的现金 |
2.09
|
现金流入小计 |
164.55
|
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所支付的现金 |
91.11
|
权益性投资所支付的现金 |
55.93
|
债券投资所支付的现金 |
320.97
|
现金流出小计 |
468.01
|
投资及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
-303.46
|
三、非常项目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
7.50
|
四、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 |
-15.85
|
加:期初现金及现金等价物额 |
6,824.70
|
期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额 |
6,808.85
|
其中:现金及银行存款 |
258.45
|
存放中央银行准备金 |
3,479.45
|
存放同业款项 |
127.01
|
短期债券投资 |
2,943.94
|
6. 资本充足率表
单位:人民币 亿元
项 目
|
2 0 0 1
|
2 0 0 0
|
核心资本 |
1,909.94 |
1,873.66 |
资本总额 |
1,990.40 |
1,984.80 |
加权风险资产总额 |
24,460.59 |
24,643.31 |
核心资本充足率% |
5.76 |
5.38 |
资本充足率% |
5.76 |
5.38 |
7. 审计报告
中天华正(京)审[2002]第062号
中国工商银行: 我们接受委托,审计了贵行2001年12月31日的合并资产负债表、2001年度的合并损益表及合并现金流量表和2001年12月31日的资产负债表及2001年度损益表。这些会计报表由贵行负责,我们的责任是根据业务约定书的审计范围对这些会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我们的审计是依据《中国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准则》进行的,在审计过程中,我们结合贵行实际情况,实施了必要的审计程序。
我们认为,上述会计报表符合《企业会计准则》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及国家其他有关财务会计法规及规定,在所有重大方面公允地反映了贵行2001年12月31日的财务状况及2001年度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会计处理方法的选用遵循了一贯性原则。
二○○二年三月二十五日
8. 重要财务主张与会计政策说明
(一)财务会计制度 中国工商银行执行中国财政部颁布的《企业财务通则》、《企业会计准则》、《金融保险企业财务制度》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
(二)财务管理体制 中国工商银行实行统一核算,分级管理。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和中国财政部的有关规定,中国工商银行对外统负盈亏。
(三)会计年度 中国工商银行会计年度与公历相同,即每年一月一日至十二月三十一日。
(四)记账方法 中国工商银行采用“借贷记账法”。
(五)核算原则 中国工商银行依照“权责发生制”原则确定财务收支。
(六)计价标准 中国工商银行依照历史成本计价,一般情况下,每一会计期末不对财产进行重估。
(七)记账单位与货币折算 中国工商银行以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对于外币资产、负债、损益等,按年末(一般为12月15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外汇牌价折合人民币,2001年折算率为1美元=8.2767元人民币。
(八)各项准备金制度 中国工商银行国内机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关于国有商业银行呆账准备提取和使用的规定执行。 中国工商银行海外机构各项准备金的提取均执行属地国及地区的有关规定。
(九)固定资产折旧制度 中国工商银行按不同类别的固定资产,采用直线法计提折旧,各类固定资产折旧年限如下: 房屋及建筑物30年;车辆4--6年;电子计算机3--5年;其他设备5年。
(十)利润分配制度 中国工商银行按中国财政部规定由总行集中进行利润分配。 (1) 按33%的税率缴纳所得税; (2) 按税后利润的10%提取法定盈余公积。 (十一)系统内款项及联行收支轧差反映制度 中国工商银行真实核算资产负债和各项收支,系统内往来款项和联行收支均轧差反映。
(十二)会计报表范围 中国工商银行会计报表是根据工商银行总行及境内外分支行的数字汇总而成,并消除了所有的内部往来金额。
(十三)合并会计报表范围 中国工商银行合并会计报表,包括境内外所有分行,以及拥有其过半数的权益性资本或过半数表决权的被投资银行或非银行金融机构,即中国工商银行(亚洲)有限公司、工商东亚控股有限公司、青岛国际银行、华商银行、上海巴黎国际银行的有关数字合并编制而成,消除了并表单位之间各项往来金额。
十、集团业务
工银亚洲 1999年收购了香港上市银行——友联银行,更名为中国工商银行(亚洲)有限公司(简称工银亚洲),当时该行不良资产达31.4%,亏损5.4亿港币。经过两年的努力,特别是经过与中国工商银行香港分行的成功整合,该行的经营实力和市场形象大为改观,总资产达到435亿港币,不良资产占比由年初的23%下降为6.8%,全年实现利润3.3亿港币,成为香港优秀银行之一。
工商东亚 作为中国工商银行控股的投资银行机构,工商东亚金融控股有限公司(简称工商东亚)业务范围涵盖了股本资本市场、债务资本市场、直接投资、调研、自营交易、机构销售及零售经纪等投资银行业务。其主要业务——股本资本市场业务表现尤为出色,成功为7家企业在香港的主板、创业板保荐上市,以集资额排名,在所有充当保荐人及主承销商角色的投资银行中位居第7,其作为主承销之创业板项目——新奥燃汽荣获亚洲最佳中小公司首次公开发行奖;零售业务依据交易份额排序已跨入香港前20名。截至年末,工商东亚总资产为16.9亿港币,税前盈利为1.3亿港币。
青岛国际银行 青岛国际银行由中国工商银行和韩国第一银行于1996年6月合资组建而成,注册资本3,600万美元,双方各出资50%。截至年末总资产达8,294万美元,全年实现利润13万美元。
上海巴黎国际银行 上海巴黎国际银行是上海第一家中外合资银行,成立于1992年11月,注册资本6,000万美元。中国工商银行和法国巴黎国民银行各持有50%的股份。该行以国营大中型企业、股份制企业、跨国企业集团和三资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截至年末总资产达1.57亿美元,全年实现利润91万美元。
华商银行 华商银行成立于1993年9月,成立时注册资本3,000万美元,由香港华人银行、香港中旅集团、中国工商银行共同出资组建,三方出资比例为40%、30%和30%。目前该行注册资本8,530万美元,由中国工商银行和香港华人银行共同持股,我行持股比例为75%。截至年末总资产达2.17亿美元,实现利润20万美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