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行风貌 | 电子银行 个人金融 信用卡 融e购 | 理财 外汇 保险
人才招聘 | 公司业务 机构金融 资产托管 企业年金 | 股票 基金 期货
金融信息 | 工行学苑 视频专区 网上论坛 投资银行 | 贵金属 债券 超市
托管学苑
 · 基本常识  · 业务指南
 · 案例分析  · 热点问题解答
市场资讯
 · 热点关注  · 基金证券
 · 养老社保  
联系我们 更多>>
 ·  证券投资基金处
   证券投资基金、基金公
   司专户理财等…
   电话:66105752
 ·  全球资产托管处
   QFII资产、QDII及QDII
   专户资产、ESCROW等…
   电话:66105759
 ·  委托资产一处
   企业年金基金、信托资
   产、安心账户资金等…
   电话:66105766
 ·  委托资产二处
   保险资产、股权投资基
   金等…
   电话:66109612
欧洲央行新政或难解低通胀之困

  欧洲央行5日推出一系列宽松措施,其中存款负利率备受关注。欧洲央行行长德拉吉称,包括负利率在内的措施旨在帮助欧元区通胀率重回接近2%的水平。但有分析人士认为,新政对改变欧元区低通胀、低增长和高失业率的局面作用有限。

  低通胀之忧

  德拉吉多次表示欧元区整体并无真正通缩之虞,但区域内持续低通胀之势趋于严峻。最新数据显示,欧元区5月份通胀率初值下滑至0.5%,已连续第八个月低于1%。

  不过,欧元区各国情况并不一致。例如,德国5月份通胀率为0.9%。德国经济研究所研究员菲利普·科尼希认为,德国通胀率将在年底回归到1%以上较正常水平。部分国家通胀率已较长时期处于1%以下“危险区间”,希腊、保加利亚和葡萄牙等国通胀率多次为负,陷入实质性通货紧缩,主要原因在于债务危机以及相关结构性改革带来工资下降和有效需求不足。

  科尼希说,低通胀或通缩将加剧债务国家削减债务的难度,同时需求不足与就业不足相互影响,更令危机国家乃至欧元区经济复苏举步维艰。数据显示,欧元区第一季度经济环比增长仅0.2%。5日,欧洲央行下调2014年欧元区经济增长预期至1%。

  因此,欧洲央行有必要降息以刺激信贷并促进经济增长,而为保证主导利率与隔夜存款利率之间必要的“利率走廊”,在调低主导利率时,原本为零的存款利率便进入负值区间。不过,如德拉吉所言,只有当上述宽松政策传导至实体经济、经济复苏带动需求上扬时,才可能真正解决欧元区结构性低通胀之困。

  此外,近一年来,欧元汇率显著升高给欧元区经济造成压力。德拉吉多次表示,汇率对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非常重要。分析人士普遍认为,欧洲央行降息也意在对抗走强的欧元汇率。

  负利率之效

  将隔夜存款利率调低为负,意味着商业银行将为在欧洲央行存放资金支付“罚金”。理论上,这将促使银行发放贷款,但欧元区实际情况或更为复杂。

  欧洲智库布吕格尔经济研究所5日发表报告对近年来欧元区银行存放在欧洲央行的超额准备金及存款数额进行分析。报告认为,实行负利率对银行存放超额准备金或隔夜存款的意愿直接影响非常小,更或加速其归还长期再融资贷款。德国霍恩海姆大学教授布尔霍夫认为,危机国家银行鲜有多余流动性,而负利率是否会促使运转良好的银行放贷给危机国家值得怀疑。此外,即使欧元区银行间信贷市场激活,危机国家银行或许更有可能拿所获的流动性归还其长期再融资贷款。

  科尼希表示,汇率形成因素“非常复杂”。数据显示,欧元对美元汇率正是在欧洲央行2012年降息后一路攀升至接近1比1.40关口。有分析认为,欧元汇率上升有可能是欧元区分化的金融市场再度融合的结果。因此,如果负利率能让欧元区银行间信贷市场更为活跃,有可能为欧元汇率提供支撑。

  关于资产支持证券市场购买计划,科尼希认为,欧元区市场规模较小,很难达到英国央行相似政策效果;而新的长期再融资操作总额预计为4000亿欧元(约合5436亿美元),能否拉动实体经济还有待观察。

  新政之应

  虽然业内人士谨慎看待欧洲央行新政之效,但负利率等政策仍引发强烈社会反响。德意志银行称,该行暂不会对私人业务征收“存款费用”,但会对机构用户开设不同的存款业务,以适应新的利率环境。德国《明镜》周刊、《商报》等媒体均发表分析文章,称负利率将损害普通储户、尤其是人寿保险购买者利益。

  德国慕尼黑经济研究所主席辛恩认为,欧洲央行的决议不会奏效,因为南欧国家必须通过劳动力市场改革才能重获竞争力,而欧洲央行希望引导资本流向南欧国家将削弱其改革动力。而科尼希认为,负利率或将使德国与其他国家之间分歧增大。

  关于对外部经济体的影响,科尼希说,相对于危机爆发初期各国央行间的协同合作,目前美联储与欧洲央行更专注于解决自身问题,相互影响有限。他认为,欧洲央行新政不会引发太大规模热钱流动进而对新兴经济体产生影响。辛恩则表示,如果欧元贬值,就可能损害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经济竞争力。

  (作者:文史哲)

  注:本信息仅代表专家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据此投资风险自负。

(中国金融信息网 2014-06-09)
【关闭窗口】
中国工商银行版权所有 京ICP证 0302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