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商银行新闻发言人在北京透露,2005年该行境内机构实现中间业务收入138亿元,比上年增长20%。至此,“十五”时期(2001年-2005年)工商银行共实现中间业务收入420亿元,中间业务收入由“九五”末的30.8亿元增长到“十五”末的138亿元,增长了3倍多,年均增长35%;同期,全行人均中间业务收入由0.63万元增加到3.15万元,增长了5倍;中间业务收入与利差收入的比例由7.5%提高到15.7%,净增8.2个百分点;中间业务收入占营业净收入的比重由4%提高到8.7%,增加4.7个百分点。经过“十五”时期中间业务的快速发展,工商银行的业务结构已发生了战略性转变,境内业务多元化、综合化程度有了较大的提高,成为国内中间业务种类和品牌业务最多、服务优良、经营规模最大、创新能力最强、收入最高的商业银行。
值得注意的是,工商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在调整收入结构、增强该行核心竞争力的同时,也产生了可观的社会效益。一方面各类中间业务的开办节约了大量的社会资金,提高了社会资金利用效率,促进了经济结构优化和经济增长。例如工商银行全功能银行系统(NOVA)开通后,资金结算更加快捷和安全,每年可节约社会资金3000多亿元;另一方面,工商银行目前开办的与老百姓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代收代付业务有125种,年业务发生额达到14万亿元,极大地方便了人民群众生活,节约了大量的社会劳动,倡导了先进、文明的金融服务消费文化。
工商银行相关负责人介绍,十五期间该行为加快现代商业银行建设步伐,迎接加入WTO后日益激烈的同业竞争,实施了中间业务的重点发展战略,以非利息收入业务为创新重点,努力推进业务结构、收益结构与国际先进银行的接轨步伐,中间业务的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首先是中间业务品种齐全,功能完善。截至2005年底工商银行已开办中间业务430种,包括结算、代理、银行卡、投资银行、电子银行、资产托管、信息咨询、担保承诺、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等9大类业务,中间业务已从货币、信贷市场延伸到资本、外汇、黄金等新兴市场,从商品流动服务延伸到资金流动服务和资本流动服务领域,初步形成了劳动密集、技术密集和知识密集型相结合的中间业务品种体系,基本涵盖了《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所规定的所有业务领域,是国内开办中间业务品种最齐全的商业银行。
其次是优势中间业务的市场占比不断提高。经过五年的发展,工商银行进一步巩固了其国内最大的结算与清算银行、代理销售支付银行、资金交易与债券市场参与者、电子银行和托管银行的竞争优势,并在投资银行、国际结算、银行卡、理财等业务领域取得同业领先地位。2005年,工商银行本币结算业务交易额达到180万亿元,同业占比超过40%。依托先进的资金结算清算、网上清算支付、全功能银行(NOVA)和证券托管等技术系统平台,工商银行与政策性银行、中小银行和外资银行、保险、证券、邮电、民航、铁道、交通、电力、社会与劳动保障、广播电视、工商行政管理、财政、教育、税务、公用事业管理、城市建设等系统的客户签订了各类代理业务协议。截止2005年底,代理上海黄金交易所清算、代理证券公司和期货交易所资金清算、代理销售国债、代理保险等业务市场份额稳居同业第一。
还有就是该行加大业务创新和新产品开发力度,中间业务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不断提高。2002年,工商银行就成立了投资银行部,在常年财务顾问、重组并购、结构化融资、银团组织与安排、资产证券化、短期融资券承销、企业上市发债顾问、资产管理等业务领域取得先发优势。电子银行业务快速协调发展,2005年实现电子银行交易额46.7万亿元,其中网上银行交易额实现42.2万亿元,市场占比继续保持同业首位。“十五”时期,工商银行率先成立了牡丹卡中心,对信用卡业务实行专业化经营;率先成立了工银瑞信基金管理公司,综合化经营取得实质突破。此外,工商银行还培育了国内最丰富的托管业务产品线,截止2005年底,托管各类资产规模达到2200亿元,市场占比第一。(转自总行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