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发银行日前发布公告称,拟于3月25日公开发行该行2016年第二期绿色金融债券,期限5年,计划发行规模不超过150亿元。央行研究局首席经济学家马骏近日则表示,2016年我国有望发行3000亿元绿色债券,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绿色债券市场。
市场空间巨大
2015年12月22日,央行发布39号文,对发行绿色金融债券的有关事宜进行了公布。同日,央行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绿金委)发布《绿色债券项目支持目录(2015版)》(以下简称《目录》),明确了绿色债券募集资金投放范围。这两个文件是我国首个对绿色债券发行制定的正式规则,也是世界上第一个针对绿色债券发布的国家政策。
2015年12月31日,发改委公布《绿色债券发行指引》(以下简称《指引》),明确了绿色企业债券的发行方式、准入条件和十二类支持的项目范围。发改委从多方面开启了“绿色通道”,例如,绿色债券发行企业将不受发债指标限制。
政策出炉后,我国在今年迎来绿色金融债券元年。此前,兴业银行、浦发银行和青岛银行已先后发行绿色金融债券,发行规模共计340亿元,而这三家银行拟发行的绿色金融债券规模总计为1080亿元。
三家银行募集资金投向主要集中于节能、清洁交通、清洁能源、污染防治、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以及生态保护和适应气候变化等领域。其中,根据兴业银行拟投放项目清单,募集资金约有31%计划投资于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其余资金主要投向固废和资源循环利用、污水和环境治理,以及公共交通等项目。青岛银行计划将募集资金的50%投向清洁交通,36%投向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
联合资信报告表示,绿色金融债券的发行,一方面增强了银行中长期项目投放绿色信贷的能力,解决了部分期限错配的问题,改善了资产负债结构;另一方面,有力地支持了企业绿色环保项目的运作,推动产业转型发展;同时,丰富了商业银行的债券品种,也为机构投资者提供了绿色投资通道。
“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估计,中国绿色产业的年投资需求在2万亿元人民币以上,而财政资源只能满足10%—15%的绿色投资需求,绿色债券市场潜力巨大。”华创证券分析师周冠南指出。
工商银行城市金融研究所的张静文在一份报告中指出,国际绿色债券市场的发展趋势预示着我国绿债市场的广阔前景,国内债券市场的迅猛增长则为我国绿色债券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政策有待完善“尽管绿色债券的市场前景较佳,但在我国现行条件下,绿色债券的长足发展也面临一定的挑战。”新世纪资信研发部的陈文沛指出,“首先是监管层如何制定完善的政策以引导绿色债券的顺利发展问题。我国债券市场是多头监管市场,而目前仅有人民银行和发改委出台了相关指引,其他监管部门的相关政策还有待完善。此外,资金如何能够有效投入到绿色项目中,投资者如何能够积极参与到绿色债券中来,也是绿色债券市场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
张静文指出,从范围来看,《指引》和《目录》的涵盖内容有所重复,《指引》的绿色标准在相较之下仍不够精细,对于哪些项目属于绿色债券项目仍不明确,建议未来两个目录能够趋向统一。
张静文同时表示,与采用自愿披露信息方式的海外市场相比,我国的绿债市场的信息披露目前还需依靠制度约束。为保证绿色债券市场的公开和透明,消除投资者对这一新兴融资工具的疑虑,确保资金确实流入那些合规的绿色项目,监管层应尽快推进信息披露机制的完善,“目前,人民银行规定发行人应当按季度披露募集资金使用情况,并鼓励发行人按年度向市场披露由独立评估机构或认证机构出具的评估报告,发改委对此却并无规定。而根据人民银行第9号文件,由发改委核准的绿色企业债券无需审批即可直接进入银行间交易市场,未来监管层应考虑完善绿色企业债信息披露监管规定,避免在同一市场中存在两种监管标准的情况出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