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惯例,国务院关于年中经济形势的会议,会于7月中下旬召开。会议将为下半年的经济政策定调。
上半年股市低迷,投资者更盼望政府出手,今时则宜想想政府会出什么手。
投资者第一个考虑的是出手时间。虽然中国经济影响到13亿人,但要处理中国经济,不能靠13亿人去举手投票,而必须去了解企业所面临的困难,然后为这些企业排忧解难,才可以让这些企业有所作为,搞好生产,让13亿人受益。这好比是医生医病,病人家属可以给医生一些意见,但不可能吩咐医生这一刀怎切,那一刀怎割,病人进了医院,就只能听医生的。如今这个经济“病人”已入了国务院议程,欲知国务院“医生”会怎样做,是否要先听“医生”的诊断会议结果?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副总理李克强和王岐山日前已经到各地去调研。这三位总理都对中国上半年经济摸了个底。可以说,国务院“医生”已为这位经济“病人”照了X光、验了血,不日就将公布医疗方案。
由于这位经济“病人”不是过肥,而是身体瘦弱,故应会打补针,会刺激股市。这些补针,不是像减息、减存款准备金率那样突发性施针,故不用拣周五、周六、周日之类的日子来个迅雷不及掩耳式的行动,而是会像吊盐水那样细水长流般操作,因此要事先做好公告,不使市场产生误读才是重要的,因此可以在周二、周三、周四去公布。
投资者第二个考虑的是用什么药。投资者当然最希望国务院用的是“猛药”,再来个4万亿元大放水,不过,今次国务院可能是用固本培元式的十全大补丸,会慢慢治。为何?各方“医生”会诊后开会去制定医疗方案,大家是不用等到“医生”从会议室出来才知道医疗方案,而是在“医生”未入会议室前,听各“医生”对病情的意见,已可知道九成的医疗方案内容。
比如,温家宝赴四川调研后讲:“经济发展基本面未变,鼓励民企做大做强,适当加大预调微调力度。”温家宝在江苏调研后指出:“稳投资、扩内需、抑房价,稳定投资是扩内需、稳增长的关键。”李克强在湖北调研后强调:“推进城镇化,解决好不同收入群众安居问题,城镇化是内需最大潜力所在。”王岐山在江苏调研后提出:“稳外资,支持企业走出去,确保进出口贸易稳定增长。”
上半年中国经济增速放缓态势明显,因此有关方面必然会提“稳增长”,但未必会提“保增长”。“稳”与“保”是不同的。经济不太差时,“稳”已足够,但如经济比较差时,就要“保”。所以在看将公布的下半年经济调控方案时,要先看中央是用“稳”还是“保”,用“稳”则仍可持股,用“保”就要先放货。
如是“稳增长”,则可以用温家宝在7月9日和11日的两次经济座谈会后指示来窥探这个下半年经济调控方案的主要脉络:“稳增长不仅是当务之急,而且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稳增长的政策措施包括促进消费、出口多元化等,但当前重要的是促进投资的合理增长。” 要拉动出口,只有靠人家的需求。欧美需求不振,今时只有靠东盟、非洲和拉美等发展中国家,结果如何,要等到看见之后的出口数据才可有所定论。
要拉动内需,最快速方法是城镇化,对这点政府亦有考虑。城镇化有几项大工程:一、建楼;二、建路;三、建民生设施;四、就业。需注意的是,政府鼓励建保障房,不代表放宽楼市政策。温家宝在讲建保障房时,仍不忘要抑制房地产的投机与投资,其关于“决不能让房价反弹”的表态掷地有声。
总之,国务院“医生”开出的政策“药方”肯定是着眼于长远效益,不是短期见效的“强心针”。
注:本信息仅代表专家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据此投资风险自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