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行行长杨凯生认为,资产证券化是银行业应对资产迅速增长,保证资本充足、分散风险的一个良好途径。 【《财经网》专稿/记者 温秀】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商银行行长杨凯生在“两会”期间接受记者专访时称,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虽然有限,但启发不小。他认为次贷危机的根源并非资产证券化本身出了问题。中国资产证券化的进程不可因噎废食,而是应该在机制设计上吸取教训,加快其进程。
在次贷危机发生后,有观点认为,资产证券化很危险,并认为中国的银行业管理水平还不行,没有能力做好资产证券化。对此,杨凯生表示不敢苟同。
杨凯生对记者说,当前国内依然是以间接融资为主,但无论哪家商业银行,都经不起每年贷款百分之十几的增速,如此发展,用不了两三年,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就会接近警戒线。
“难道要银行每隔几年就来一次再融资?市场不会允许无节制地再融资,而且股本融资的成本很高,不足取。”杨凯生称,国外银行业应对这个问题,一是靠盈利结构多元化,尽量发展经济资本占用少的业务;二是靠资产出售,特别是贷款转让,而贷款转让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资产证券化。
杨凯生认为,应大力推进资产证券化的另一个原因,是资产证券化可以为市场提供更多产品,为投资者提供更多的投资工具。对我国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发育和成熟具有重要意义。他还指出,这一技术实际起到了分散风险的作用。将所有风险都集中于银行体系的作法,既不科学也不合理。
杨凯生认为,发生次贷危机并不能归咎于资产证券化本身,关键是产品的机制设计是否合理。比如,进行证券化的资产包应该有可预期的现金流,而资产包第一次证券化出售给投资者的优先层级的价值如果小于这个现金流,那么总的说来这个证券就是安全的,其余价值应由证券化发起人作为次级债券自己持有。
问题在于,出售给投资者的资产包证券化的发行面值及预期收益与资产包实际价值之间的比例关系是否恰当。也就是说证券化分层是否合适十分重要。如果10亿元的贷款就发10亿元的债券,然后统统卖给投资者,一旦其中有一笔贷款出现问题,整个资产包就可能出问题。当然,优先层级的债券持有者情况会好一些。而且如果再次打包证券化,层层叠加,多层链接,出现问题后,大家又纷纷采取简单化的紧急避险措施,就会导致市场恐慌,风险就会在短期内迅速爆发。
杨凯生认为,中国在设计资产证券化产品时,尤其是在首层证券化时,证券真正出售的数量与资产的账面值要有合理的比例关系,也就是说可以规定证券的发起者自己要持有部分高风险级的证券,即次级层的证券,这就可以使市场上流通的证券的风险处于可控范围。他建议在初期不要搞多层链接,以防止通过杠杆效应使风险无限扩大。
现任工行行长的杨凯生,在此前华融资产管理公司总裁的任期上,曾推出了资产管理公司第一个不良资产的证券化产品。(摘自《财经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