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是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面对严峻的经济下行压力,处于“衔接期”的中国经济,既需通过一系列稳增长措施的积极提振,又需通过以问题为导向的宏观调控手段进行有效引导。
中央政治局日前专门召开会议集体研判当前经济形势,并作出“高度重视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的重要指示。
一季度,中国GDP同比增速为7%,创下2009年金融危机以来的新低。另外,从地方一季度经济数据看,多数省份经济增速均在放缓,部分省份工业生产增速甚至出现负增长。
分析人士认为,当前实体经济活动整体依然羸弱,尤其是PMI新订单指数乏力、生产者价格低迷表明内需仍较疲弱、企业部门资产负债表继续恶化。在此背景下,市场对未来宽松政策再次加码,以及月内进一步降息、降准的预期增强。
对于当前经济形势,正如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4月召开的经济形势座谈会上所指出的正处在“衔接期”。一些传统的支撑力量正在消退,与此同时,一些新的力量则在成长,有的新业态新产业呈爆发式成长。
正是这样的新旧衔接的特殊时期,让中央开出了以稳增长为主基调的“综合调理”药方,每一项措施都针对当前经济存在的问题。其中,既有通过疏通货币向实体经济的传导渠道“降虚火”,又有解决重大基础设施项目资金循环不畅的“化瘀”,还有通过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创新驱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固本”措施。
政治局会议指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把握好度,注意疏通货币政策向实体经济的传导渠道。从货币政策到财政政策,到有针对性地扩大投资项目到刺激消费,从创新驱动到国企改革,这一系列“经济处方”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打造一个更加健康持久的经济肌体。
事实上,今年以来,中国消费增长平稳,出口开局平稳,房地产发展环境逐步改善,基础设施投资增长,中国经济增长已经触底企稳。“从政治局会议透露出信号来看,下半年中国将出台一系列稳增长政策,无论从客观条件还是后续效果都显示,未来中国经济走稳态势比较明显。”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说。
积极信号已经从受衔接期影响最为明显的东北老工业基地可窥一斑,处于“板块式塌陷”的东三省高举“创新”“改革”两面大旗,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积极发展互联网+等新兴经济、加大对外开放力度,最终实现东北经济的“破茧成蝶”。由国家发改委《关于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创新创业发展打造竞争新优势的实施意见(初稿)》也在修订完善中,东北经济再出发将收获政策大礼包。
有机构预测,中国经济第二季度GDP增速将为6.8%,低于第一季度。这又招来一些外媒的唱衰。但在唱衰声音中亦不乏对中国经济发展成就的肯定,譬如“股神”巴菲特近期盛赞中国经济奇迹,也有西方媒体承认中国经济降速是政府主动调控的结果。
重要的是,无论外界如何评价,中国经济具有非常大的潜力与韧性这一事实不容否认。即使时下遇到一些困难,但中国从来都不缺乏解决困难的信心和手段。只有坚定转方式调结构的大方向不改变,保持宏观调控的定力和灵活性,有效提振,合理引导,中国经济这艘大船才能真正平稳地驶入新常态。
(作者:李建华 李云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