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今年初以来,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稳增长措施,包括两次降息、降准、扩大财政支出、加快投资审批、推出PPP项目库、放松房地产信贷和税收政策,经济下行压力有所缓解。5月制造业PMI为50.2,已经连续三个月在荣枯分界线上方,100个城市住宅均价环比由降转升。稳增长政策叠加效应有所显现,继续降息的可行性和必要性降低。
今年以来,经过两次降息、降准,释放流动性,央行在引导货币市场利率下行方面效果明显。银行体系流动性充裕、超额储备增加,企业平均融资成本有所降低,地方政府债务置换将缓解政府债务压力。
随着利率市场化进入尾声,对央行和商业银行的考验才刚刚开始。对央行来说,如何更好地发挥shibor基准利率作用,引导商业银行负债和贷款的定价,建立有效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当务之急。对商业银行而言,目前尽管已建立了贷款基础利率(LPR),但其挂钩同期限贷款基准利率,形成机制僵化,还难以在银行贷款定价中发挥作用。此外,我国无风险收益率居高不下,也和刚性兑付有很大关系。上述问题都会制约降息政策的效果。
根据宏观形势的变化,货币政策在总量和定向调控上还有空间,特别是在基础设施建设、民生工程、鼓励创业创新等方面。进一步深化金融改革也有很多期待,包括继续扩大人民币汇率浮动区间以完善汇率形成机制,推动资本项目双向开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