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国内债券市场违约数量与违约金额均已超过2015年全年。
债券违约在几年前还是偶发的“黑天鹅”事件,但去年开始有所增多,今年以来呈现频发高发的特点。这与宏观经济环境发生变化有很大关系。央行发布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6)》指出,我国债券市场过去几年的快速发展正处于经济上行周期,较少发生违约,随着宏观经济增长趋缓,部分发行人经营出现一些困难,违约概率上升是企业信用风险释放的自然反映。违约企业主要集中在产能过剩行业,2015年发生违约的企业主要是光伏、造船、风电、煤炭、有色金属等产能过剩的行业。
值得注意的是,2015年发生违约的企业约80%为民营企业,国有企业违约事件只是初步显现。而今年以来,国企违约事件增多。有市场统计显示,截至7月底,来自国企的债券违约金额占比达近七成。部分国企前几年过快扩张带来资产负债率和杠杆率过高,如今产能过剩,亏损严重,到期债务难以偿还,不可避免地发生债券违约。
3月下旬,中国特殊钢行业的龙头企业——东北特殊钢集团发生首单债券违约,“15东特钢CP001”不能按期足额偿付,构成实质性违约,震惊整个市场。糟糕的是,“15东特钢SCP001”“13东特钢MTN2”“15东特钢CP002”等之后接连构成实质性违约。
多数债券违约早有征兆。武汉国裕物流产业集团去年8月6日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公开发行4亿元短期融资券“15国裕物流CP001”,截至今年8月8日,未能按期足额偿付本息,成为最新发生的又一起债券违约事件。实际上,受到航运及船舶制造行业景气度持续低迷等因素影响,国裕物流此前已暴露经营危机。今年3月,该公司发布银行贷款等债务逾期的公告称,公司及下属子公司有银行贷款逾期、垫款及欠息共计48658.72万元。此后,其又接连发布部分造船订单取消、资产抵质押、主要业务陷入停顿等公告。大公国际4月以来先后3次下调国裕物流主体信用等级,8月3日调整为CC。
债券违约带来多方面的负面影响,今年以来共有超过360只债券发行推迟或发行失败。二季度,违约事件使信用债的收益率明显调整,公募基金普遍减持信用债。受此影响,债券基金二季度收益率整体偏低。保监会负责人日前指出,企业债券违约殃及保险投资。2016年前5个月共30只债券违约,涉及本金超过200亿元。在“10中钢债”违约事件中,6家保险机构共投资6.1亿元。
债券违约是债券市场化的必然现象,投资者不必过度恐慌。正如市场人士所指出,没有违约的债券市场是扭曲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6)》认为,当前债券市场信用风险基本可控。公司信用类债券主要是由机构投资者持有,该类机构有承担风险的预期、机制和能力,在风险处置过程中维护自身权益的能力也较强,风险不易传染。债券可以在二级市场交易,在发生风险事件时,投资者可以通过二级市场逐步释放风险。此外,债券市场已经具有较为成熟的市场化风险防范和化解机制。
打破刚性兑付是必然趋势。债券投资者必须强化风险意识,不能遇到债券违约风险就指望政府出面干预,对于国企违约则希望政府援助或兜底。刚性兑付不是市场化的信用风险处置机制,往往使债券市场参与者缺失风险意识,导致资源错配,以及市场价格失灵与风险信号失灵。面对债券违约频发,关键在于提升债券市场整体风险意识,以及完善债券市场制度体系。债券基金防止踩中债券违约“地雷”,须加强风险控制,规避容易发生资金链危机的行业。特别是对于国企发行的债券,同样需要树立风险防范意识,不能因为国企背景而对偿债能力盲目乐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