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输入30

基金

您所在的位置:
张乐赛:不放过任何一个“射门”机会
 

  喜欢足球,喜欢在绿茵场上奔跑,喜欢射门的感觉,经常踢前锋位置的张乐赛充满激情,这正如他在职场上的特点:嗅觉敏锐,不会放过任何一个“射门”的机会。

  8月中旬的一天,骄阳似火,我们在位于上海静安区中山北路909号的南京银行大楼里见到了这位公募基金行业年青有为的总经理。

  从最初入行时在南京银行资金运营部就职,到担任诺安基金固定收益总监再到鑫元基金常务副总经理,如今执掌鑫元基金帅印,张乐赛的“射门”水平不免让人称叹--“没走任何弯路”的职场经历,足以让他成为债券市场、甚至公募基金行业里的一员老将了。

  在采访中,我们的话题涉及行业发展,“80后”基金公司如何在市场中立足,以及鑫元基金正在打造的准事业部制,张乐赛娓娓道来,沉稳自信又不乏激情。

  生逢债券市场“大时代”

  回头来看,张乐赛或许也没想到,从学校毕业后便进入的债券市场,不仅让自己与固定收益结下不解之缘,也成为其职业生涯的最佳起点。

  2001年毕业后,张乐赛来到了位于家乡的南京银行工作,并进入资金运营部,投资经济专业毕业的他顺理成章地成为国内最早一批债券市场交易员。

  “1996年银行间债券市场才刚刚成立,四大行还没有大规模开展业务,而南京银行已积极尝试,并已初具规模和影响力,因此,自己进入南京银行时恰逢固收业务扩展,专业又对口,算是接触债券市场比较早的。”张乐赛介绍说。

  南京银行债券业务日后的发展壮大,证明张乐赛的选择十分精准。这家被称作“债券市场黄埔军校”的银行,为国内债券投资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向券商、保险、基金及私募等市场上各类金融机构输送大量“新鲜血液”。

  在南京银行接受的专业磨炼,不仅提升了张乐赛的投资实战经验、积累了丰富的人脉关系,也为他日后在公募基金行业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2004年,债券基金投资对基金行业来说还是新鲜事物,但恰是这一年,张乐赛又一次作为“开拓者”的角色进入公募基金业,到目前为止已经整整12个年头。

  回顾过去十几年债券投资在公募行业地位的变迁,张乐赛颇为感慨。他表示刚开始时,投资者对债券基金几乎不了解,债券基金在行业中一直处于“边缘”地位。2006年到2007年,股票市场迎来了一波牛市,由于债基的低风险低收益特征,投资者对这类投资品种的“偏见”更是达到顶峰。

  “直到2008年股市突然转熊之后,投资者才对债券基金的接纳度有所提高,基金公司也开始逐渐重视固定收益产品线的布局。”张乐赛说。

  在此过程中,张乐赛的个人职业生涯也一路“向前”,从一名普通的投资经理升至固定收益部总监,在公司管理的固定收益产品规模超过300亿元。

  在加入鑫元基金之后,张乐赛更是迎来了职业生涯的小高峰,开启了从专业投资人向更为全面的公司管理层转变的新征程。面对新的挑战,张乐赛初心未改,继续朝着深耕固收领域的方向全力前行,努力打造一支战斗能力强的投研团队,力争为投资者带来长期稳定的绝对回报。

  成立于2013年的鑫元基金,一方面依靠大股东南京银行的独特资源,创建以来一直专注固定收益细分市场走特色发展道路;另一方面过去三年也是国内债券市场史无前例的大牛市,鑫元基金的诞生可谓生逢其时。在此背景下,鑫元基金迈上了快速发展的轨道,专户规模与公募业务齐头并进。银河证券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6月30日,鑫元基金资产管理规模已超500亿元,其中公募规模超130亿元,专户规模超375亿元,成为“80”后基金公司中的佼佼者。

  拓展机构合作

  事实上,除了赶上债券市场大牛市的“东风”,拓展机构合作也是鑫元基金得以在竞争激烈的公募基金中崭露头角的重要因素之一。

  近年来,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委托基金公司进行资产管理的专项资金增长较快,债券市场成为承接银行资金的重要领域。据统计,单是银行理财产品的规模就在数十万亿的量级,凭借这股大潮,不少基金公司顺势发展,开辟出资产管理行业的一片“蓝海”。

  对此,鑫元基金亦有所尝试,一方面是公司固定收益投资的定位与机构理财需求有一定契合度,另一方面也具备银行系基金公司的相关优势。 [[换页符]]

  据表示,作为鑫元基金大股东的南京银行,于2013年10月发起设立了“紫金山·鑫合金融家俱乐部”,俱乐部的成员包括城商行、农商行等各类金融机构,目前成员已经超过120家,俱乐部的体量也超过十万亿元。俱乐部的成立有利于推动成员间业务合作,优势互补。

  这个旨在“资源整合、共赢发展”的俱乐部成了鑫元基金机构资金的重要来源。通过在这些同盟成员中精耕细作,提供专业的金融服务,鑫元基金机构合作及机构资金规模得以稳步增长。

  “作为"80后"基金公司,鑫元始终坚持投资者利益优先原则,以创造绝对回报为己任,着眼长期、稳健投资、严格风控,努力做好固定收益资产管理细分市场,为投资者提供专业贴心的产品和服务,以满足投资者多层次、多样化的理财需求。”张乐赛再次重申鑫元的定位,强调走专业化固收特色路线的初衷。

  打造“固定收益+”策略

  显然,鑫元基金坚持固定收益产品的战略不会轻易改弦易辙,但围绕这一定位如何丰富产品策略,创新产品线,则成了张乐赛当务之急需要思考的事情。

  过去三年是历史上罕见的债券大牛市,但随着10年期国债收益率再创7年半以来的新低,信用风险常态化,留给债券市场的无风险收益也有所减少。此外,随着通胀预期的逐步走高,市场担心货币政策也会出现边际收紧,这些因素对债市都是未来的风险点。

  “有时大家开玩笑说,职业生涯就剩最后100个BP了。”张乐赛笑称,以前通过债券基金创造6%-7%的收益很容易,但现在承担同样风险的情况下,收益率可能是3%-4%。由于债券收益率向下的绝对空间越来越小,未来单纯依靠债券市场创造绝对收益的难度会越来越大,收益率也会逐步降低。

  针对这一局面,鑫元基金从去年起就在投研内部成立了权益投资小组,针对股票市场开发各种绝对收益策略,旨在为固收类产品做正向加强。这些策略相对灵活,且不以相对排名为目标。据张乐赛表示,目前上述权益类产品绝对收益策略已在专户产品取得了不错的效果。除此之外,公司还打算再通过期货市场开发对冲产品实现绝对回报。

  此外,针对债市信用风险的常态化,张乐赛表示,公司正在着力优化“信用评价体系”,加大实地调研力度,稳步扩大行业内领先的投研团队、扎实提高固收市场风险甄别能力,以防止债市“黑天鹅”频频来袭。

  张乐赛认为,随着债市信用风险的逐步暴露,类似国外的垃圾债市场将逐渐形成,通过低价拿债、组合投资,垃圾债也会创造出可观的收益。

  “很多低评级债券流动性很差,通过组合投资垃圾债,并派专人跟踪、调研、追偿,投资组合就很有可能取得不错的收益。”张乐赛表示,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鑫元基金也会参与这类创新产品的创设,其中专户产品可以先试先行。

  “未来债券市场的投资越发依靠过硬的投研能力,张总这两年努力打造投研团队,提高公司投研水平,看来用意很深。”业界熟悉他的人评价道。

  “准事业部制”畅想

  今年9月12日,鑫元基金成立就满三年了。在回顾过去还不错的业绩的同时,张乐赛更多的是在思考公司的“下一个三年”。

  “最近董事会、管理层,甚至包括我们的员工,都在考虑未来三年公司的发展战略问题。”张乐赛表示,过去三年公司能够较快脱颖而出,与正确的定位不无关系,未来无论债券市场牛熊,继续发挥公司债券投资专长、创造绝对收益的方向不会变。 [[换页符]]

  张乐赛的这一判断植根于他对整个基金行业以及理财市场的理解。从行业发展来说,随着公募牌照的进一步放开,基金公司间的竞争会愈发激烈,未来行业会加剧优胜劣汰,只有将公司的特长发挥到极致,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而从整个理财市场来看,90万亿的储户存款逐步向理财产品迁移是大势所趋,由于在大多数个人投资者心中,银行理财产品是会提供隐性担保的,所以银行理财产品对固定收益尤其是债券市场的依赖度不会降低。

  “现在公司调整的只是如何在做好债券投资的基础上力争收益加强,围绕债券投资做好绝对收益,仍是公司未来发展的立足之本。”张乐赛说。

  如果说战略正确是成功的前提,那么执行力以及与之相伴的激励机制的顺畅则是确保成功的必要条件。

  针对公司在行业中如何运用灵活的机制“弯道超车”,张乐赛也有自己的独特思考,未来,鑫元基金打算适时推行股权激励以及准事业部制。

  对公募行业来说,事业部制并不陌生,但在张乐赛看来,纯粹的事业部制下,基金公司各部门之间内部竞争太过激烈,反而会增加一定的内部消耗。而且在这种制度下,公司更像是一个平台,相关部门或许会提高对风险的容忍度,无形之中提高了公司的运营风险。

  让张乐赛更为推崇的“准事业部制”,则更注重公司各部门之间的合作,他的设想是,通过前中后台的利益捆绑形成合力,从而提高公司效率。

  “大部分公司市场、投研、后台都是单独考核,从而造成一定的矛盾,比如规模迅速扩大与投资业绩之间的矛盾,以及后台部门的运营压力也会有所增加,然而,捆绑考核更能提高效率,减轻损耗,如通过对基金经理增加产品规模的考核,并对市场部门增加投资超额业绩分成的考核指标。”谈及公司即将推行的创新机制,张乐赛神采飞扬。

  在这位公募行业年青有为的总经理的带领下,鑫元基金正散发出“80后”基金公司所特有的活力。正如绿茵场上11名球员讲求战略战术的通力合作才能创造奇迹一样,张乐赛带领的这个团队正竭尽全力在另一个赛场上奋力奔跑。


  注:本信息仅代表专家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据此投资风险自负。

(摘自新华网
基金分红排行 时间范围:
基金名称 分红次数 分红金额(元/100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