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输入30
您所在的位置:
招商基金:投资中最美妙的事情 当成长遇上确定性
 

  投资最美妙的事情,就是当成长遇上确定性,对于笔者来说尤为如此。笔者偏好于用持有3-5年的眼光去看公司价值,因为价值投资本质上赚的就是企业业绩成长的钱,如果3-5年之后,这个公司的市场空间依然足够大,竞争壁垒一样强甚至更强,那么这个确定性成长的过程就能消化估值。如果你不想持有这只股五年,那就不要持有一分钟。

  中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加上外资加速流入,机构投资者占比提高,长期资金话语权越来越大,不仅用长期的眼光看公司价值更重要,确定的、可持续的成长也比一两年短期的高增速要重要的多。

  将定量数据与成长性结合验证

  在每一笔投资决策中,笔者首要考虑的是成长空间,其次是定量数据与定性成长的结合验证,即必须有历史数据证明公司过去已经实现了较快的业绩增长。如果一家公司说自己成长空间很大,但过去的数据中没有呈现收入和利润的高增长,那么其成长空间就要打一个问号。具体而言,笔者偏好过去三年收入和利润增速都在20%以上的公司。

  在成长空间之外,笔者还会关注公司的竞争壁垒、成长质量、管理层、估值。一个公司的业绩增速和ROE都很高,说明这家公司的成长质量很好,壁垒很强。估值之所以排在最后一位,是因为只要有确定的成长,就能消化估值。通过美股涨跌归因研究可以发现,一年期维度的涨跌只有约20%归因于业绩增长,约80%归因于估值波动;但拉长到五年维度,业绩增长归因占到80%,估值波动影响只有20%。对于基金经理来说,公司业绩的增长更容易把握,而估值的波动更多是博弈。

  但成长股并不一定是小市值公司,反过来,规模小的公司弹性也不一定大。举例来说,笔者2008年入行时某医药企业的市值当时就已排名前列,2009-2011年受政策刺激医药行业增速达到20%的时候,这家公司的收入和利润增速也是20%多。如今在“控费降价”的政策导向之下,医药行业增速降至5%-8%,但这家公司依然保持了20%的成长速度。当行业成长空间不大时,龙头企业营收和利润增长较快,选择高弹性的小公司,就不如选择成长确定性高的公司。

  那么是不是存在有些公司成长空间较大,但成长性还没有从营收和利润增速上体现出来的情况?是的,这一类公司往往是从0-1的成长股,不确定性较高,很难把握商业模式或者产品是否能成功。拿创新药公司来举例,创新药开发是风险很高的过程,二期临床进入三期临床的成功率过去十年并没有显著提高,但从三期临床到产品上市的成功率显著提高。而市场上普遍喜欢炒二期临床这一段,笔者认为这更像是博弈。

  基于以上的框架,笔者都是本着持有3-5年的心态和眼光去研究公司价值。如果一个公司我不愿意拿5年,那么从一开始就不会去投。如果投了,只要逻辑没有被破坏,笔者都会长期持有。

  主要矛盾变化催生投资逻辑变化

  站在当前时点,笔者认为,未来具有成长高确定性特征的真成长公司会越来越受到关注。这既与宏观经济的发展阶段有关,也与市场结构的变化密不可分。

  过去市场喜欢炒作“讲故事”的公司,主要是由于在经济高速发展的阶段,小市值的公司更容易提供股价弹性。如今,中国经济由高速发展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是当前的要务。投资关注的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从市场面来看,A股对外开放的步伐加快,陆港通、入摩、入富,偏好长期投资的外资不断进入A股,资金结构也发生了变化,未来长线投资者占比会越来越高。市场的主要矛盾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这两个变化都指向了用更长期的眼光看公司价值,确定性高的成长,比一两年短期的快速增长要重要的多。这也提醒着投资人,要买符合长期主要矛盾变化趋势的公司。

  拿医药行业为例,过去几年人口老龄化加速,行业的主要矛盾是快速增长的需求和有限医保资金供给,政策的主要方向就是“控费降价”。2018年底,第一批带量采购的政策出台后,仿制药价格跌幅达到50%。

  从那个时候起,笔者的医药组合构建就围绕这个主要矛盾来做:挑选能够规避“控费降价”的子行业或者公司。最后笔者总结出了三条投资线索:一是由消费者买单而不是医保买单的创新药;二是能够自主定价的保健类品种;三是能够规避医保局定价的医疗服务;四是改变药品定价问题的药店。

  长期来看,笔者看好具有创新能力、通过产品创新或者服务创新来获得持续稳定增长的企业。创新固然重要,但最本质的还是要落实到增长。

  注:本信息仅代表专家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据此投资风险自负。

(摘自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2020-05-25)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