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常用的总量性指标,在表征楼市未来走向上已落伍。需要构建判断楼市景气度的新指标体系:一是房企杠杆水平的变化,判断供给端预期;二是供求错配程度,判断供给潜力和供求关系;三是房价上涨预期,判断需求端预期;四是微观层面房地产资产配置意愿的变化,判断需求潜力大小。
一般来说,7-8月夹在上半年“小阳春”和下半年“金九银十”间,炎热的气候下购房者入市积极性低,加上开发商冲击上半年业绩后,后续推盘供应不足,需要休整并为“金九银十”积蓄力量,故7-8月份往往是楼市的淡季。但今年以来,由于楼市刺激政策不断、货币持续宽松、各地救市举措之频繁史无前例,上半年楼市量价均快速增长,使得7-8月份楼市惯性保持在高位,呈现“淡季不淡、高位景气”的特征。
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7月份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继续增长,增速从6月份的16%上升到18.9%。1-7月份的累计增速,也从年初下滑16.3%迅速逆转为增长6.1%;无论从民间公布的百城房价看,还是国家公布的70个大中城市房价指数,整体房价继续上涨的趋势明显,百城房价连续上涨3个月,70个大中城市中,新房价格环比下跌城市数从6月的33个减少至29个。
8月份,尽管楼市量价走势较为震荡,但高位景气运行特征还是很明显。8月前三周(8月2日-22日),CREIS监测的30个可比城市,其成交面积周环比变动分别为-20.3%、5.1%和-1.7%。8月份以来,尽管重点城市成交量有回落的趋势,但截至8月第三周,今年以来重点城市成交面积同比依旧增长了42%,高位景气运行的特征非常明显。同时,表征楼市未来走向的“三项先行指标”中,只有新开工见底回升趋势不明朗,开发投资增速回落幅度继续收窄,占开发投资67.3%的住宅投资,同比增速连续回升,而开发商到位资金更是连续两个月正增长。
即便当前楼市整体维持景气格局,前景也称得上良好,但无论是开发企业还是业内人士,在未来市场走势判断上相当谨慎,偏悲观的不在少数。认为过去高增长的惯性和施工面积的大盘子,足以让行业基本面还能在高位上维持几年,但过去常用的总量性指标,在表征楼市未来走向上已落伍。根据近期调研,抛砖引玉尝试从判断楼市大势的角度,构建以下楼市景气度判断的新指标体系。
首先是房企杠杆水平的变化,判断供给端预期。大周期下行背景下,从龙头房企杠杆变化之斑,可窥探楼市前景之全豹。今年以来,一、二线城市的楼市在量价表现上相当不错,但开发企业加杠杆的积极性严重不足。1-7月份,一、二线城市累计成交土地建筑面积2.28亿平方米,同比下降了30.5%,降幅比上月增加了0.34个百分点。7月当月,一、二线城市当月成交土地建筑面积3561万平,环比下降9.49%。
另外,随着销售回暖和多渠道融资开闸,今年以来房企到位资金连续4个月改善,1-7月份到位资金同比增长0.5%,连续两个月增长。但反常的是,鲜有房企拿地面积超过销售面积,龙头万科前7个月的拿地金额仅占销售的22%,也很少有房企在新的城市布局项目。但同时,龙头房企探索新领域或财务投资(如体育、旅游、金融等)的“跨界砸钱”和非地产业务分拆上市动作却频频上演。事实上,这或许意味着,房企整体在减杠杆,龙头房企转型加速。进一步,在新房开发空间见顶之前,产业资本开始大规模退出,开发商要率先为转型布局。
其次是供求错配程度,判断供给潜力和供求关系。若从2014年“9·30”新政算起,全国楼市已经持续回升了将近一年,但库存逆势攀升的僵局无法打破。截至7月末,全国商品房待售面积达到66259万平方米,比6月末增加了521万平方米,比2014年底增加了4000万平方米。根本原因在于需求集中在一线和二线重点城市(消化周期普遍在12个月以内),而供应和库存压力却集中在三、四线城市。
今年以来,一、二线重点城市密集的东部占据销售面积的50%、销售金额的60%。该区域楼市回升、销售份额占比提升,成为今年楼市回升的最大贡献者,但也掩盖了广大三、四线城市需求不足、库存压力难解的结构性难题。由于三、四线城市地方财力有限,“一二级联动”是最普遍的开发模式,即以土地换“七通一平”和公共配套,在建未售和已批未建两块隐性库存特别大。在楼市整体供求关系逆转的情况下,广大三、四线城市库存长期高压,而人口开始流向一、二线重点城市。这将是制约全国楼市回暖的最大问题,也是楼市持续回升与“库存不断攀升”困境难解的主要原因。
[[换页符]]
再次是房价上涨预期,判断需求端预期。目前,尽管楼市持续回暖,但全社会房价上涨预期不足,过去判断量价关系的一般逻辑被打破。过去,每一次楼市触底反弹,都会出现房子热销带动房价上涨,进而形成全社会房价上涨预期的一般逻辑。2015 年二季度后,成交量回升半年后,房价环比开始增长,但全社会并没有形成房价上涨的预期。2015 年1月,百城中44个城市房价上涨,7月也仅为46个。这意味着,房价上涨仅是个案,过去由预期推动、量价相互抬升的房价上涨逻辑不存在了。
如若此,在此轮楼市回升过程中,难以像过去一样靠源源不断的需求入市来获得新一轮的繁荣。特别是本轮需求的主力--针对中高收入人群的改善型需求,其弹性较大、夹杂着投资需求,如果没有房价持续上涨的预期,这类需求的可持续性难以保障。这也进一步印证了,本轮楼市迅速回升,或许是在很大程度上依赖的是税负减免、杠杆抬升和财政补贴,而需求端真正复苏的空间不足、占比较小。
最后是微观层面房地产资产配置意愿的变化,判断需求潜力大小。目前,越来越明显的趋势是,在居民大类资产配置中,房地产有被抛弃的迹象。近期,由于房地产税落地传闻、股市财富效应衰减,人民币中期内贬值或成共识,美元标价资产有升值倾向,而人民币资产升值前景蒙上阴影。因此,近期不断有高净值人群卖房换汇的传闻,这是一个草根层面非常值得关注的微观指标,如果形成规模,其带来的示范效应,对于楼市需求的冲击不容小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