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输入30
您所在的位置:
中国经济“双循环”的核心脉络——中国经济“双循环”格局研究系列之四
 

  “大道至简,大音希声。”

  化繁为简地把握中国经济“双循环”的核心脉络,有助于更准确地理解这一新格局的本质内涵、全局思路和战略定位。我们认为,在“全球-历史”大坐标系下,无论是“内循环”还是“外循环”,均将蕴含双维度的动态演进。其一是循环的内部变动,指向了“行稳”目标。其二是循环的整体变迁,指向了“致远”目标。由此衍生出“双循环×双演进”的四条主脉,共同构建起中国经济在新发展格局下的动态运行体系。基于这一体系,中国“双循环”不仅是全球百年变局下修复经济均衡的应对之策,更有望长远驱动内外经济均衡水平的跃升,成为从经济大国迈向经济强国的关键一步。伴随这一进程,指向“行稳”的主脉将引致“低β”,指向“致远”的主脉将强化“高α”,从而有望赋予中国经济金融以富含稀缺性的全球配置价值。

  “内循环”的核心脉络。在“全球—历史”大坐标系之中,“循环”不是静止的,而是演进的;演进不是单维的,而是双维的。由此出发,在中国经济“内循环”之中,经济活动以及宏观政策预计将沿循两大主脉展开。

  主脉一:畅通国内经济活动的自我循环,使经济锚定于均衡状态。

  值此全球百年一遇的大变局,外需产业链从中国经济循环的动力点变为阻力点,阻滞循环运转,进而导致经济偏离均衡状态。由此,“内循环”的首要功能在于以内需驱动取代外需驱动,从三个层面疏通国内经济的自我循环,使经济回归并锚定于均衡状态。一是通过出口转内销、调整产业结构、建设国内市场,打通供给与需求的良性循环,实现商品市场的均衡。二是通过呵护居民就业、强化社会保障体系,维护增长与民生的良性循环,实现劳动力市场的均衡。三是通过金融体系让利实体经济,打造经济与金融的良性循环,实现资本市场的均衡。在三方合力之下,“内循环”有望以经济均衡点为轴心加速运转,在动荡的全球局势下强化内生稳定性,进而实现“行稳”目标。

  主脉二:推动国内供给需求双升级,使经济均衡迈向更高水平。

  从更长远的视角来看,基于中国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双升级,“内循环”料将发生整体性迁移,并呈现三个层面的演变。一是循环体量的增长,在坐标系中表现为循环面积的扩大,在现实中对应为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支撑较高的自然增长率。二是循环质量的优化,在坐标系中表现为经济均衡点的上移,在现实中对应为利用新一轮技术革命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三是循环开放性的增强,表现为“内循环”外沿周长的拓展。对应于现实,“内循环”并不意味着“闭关自守”;相反,立足于“内循环”体量和质量的上台阶,中国经济更易于抵御外部冲击,从而更为主动、灵活、稳健地嵌入全球体系之中。综合来看,这些演变将共同指向中国经济的“致远”目标。

  为了支撑上述两大主脉,未来“内循环”中的宏观经济政策预计将凸显三大特征。

  其一,改革是核心抓手。不同于以往的“扩大内需”,未来政策预计不会频繁发力于需求侧的强刺激,而是更强调运用改革的方法打通经济运行的难点、堵点,破除机制桎梏和利益藩篱,在供需两端同步启动“内循环”的自我强化。其二,从“逆周期”走向“跨周期”。在“持久战”的长期视角下,经济治理的重心从周期性问题转向结构性问题,直达性、结构化、精准化的政策工具将获得更广泛的应用,通过惠及短板领域和基层民生,夯实经济穿越周期的长期动能。其三,加快数字化转型。数字经济对于供求双升级具有全局性的赋能作用。未来更多的支持性政策料将致力于推动核心技术突破、数字经济产业化和传统产业数字化,同时DCEP和数字财政料将提速发展,实现经济治理能力的数字化升级。

  “外循环”的核心脉络。

  与“内循环”相似,在“全球—历史”大坐标系之中,中国经济与“外循环”的联系同样蕴含双维的演进,并由此形成对外经济活动和政策应对的两大主脉。

  主脉三:通过进一步扩大开放,维护中国与全球价值链的多元联动。

  一方面,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在新赛道上加速人民币国际化,促使“内循环”与“外循环”的联系趋于多元化、坚韧化、灵活化,缓冲全球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的负面拖累。另一方面,立足于“内循环”的相对韧性,加速扩大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以“亲诚惠容”的理念与更多元的国际伙伴共享双赢机遇,以更为广泛的“朋友圈”应对单一节点上的大国优先主义冲击。由此,这一主脉将有助于规避脱钩风险,实现“外循环”的“行稳”目标,与主脉一形成内外呼应。

  主脉四:迈向全球价值链上游,引导全球经贸体系重塑。

  从更广阔的全球视野来看,中国经济目前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下游,向内引入上游的需求和技术,向外提供中低附加值的生产供给。立足于“内循环”的整体升级,中国经济有望在全球百年大变局中化危为机,从三个层面主动改变在“外循环”中的定位。其一,从全球价值链中的“供给”中心,升级为“供给-需求”双中心。其二,从聚焦单一环节的“中国制造”,升级为覆盖研发科创、智能化制造、品牌营销等全环节的“中国智造”。其三,从全球经贸体系和治理格局的被动接受者,升级为全球经贸体系和治理格局重塑的主动引导者。总体而言,这些演变共同指向了“外循环”的“致远”目标,与主脉二形成内外呼应。

  基于上述主脉的内外呼应,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前提下,“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料将集中体现于两个层面。其一,在“内循环”中实现补短板、锻长板、扩内需,将使中国经济受益于“外循环”而非受制于“外循环”,由此将打破外部技术、金融和贸易壁垒,更加高效地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其二,凭借“内循环”的相对韧性,中国将为全球经济金融提供稀缺的“稳定锚”,进而有望更加主动地参与全球价值链、经贸体系和治理格局的重塑优化,从根本上规避脱钩风险、改善外部环境、防范外溢冲击。

  中国“双循环”格局的内涵、定位与机遇。

  通过对“双循环”核心脉络的梳理,我们认为,从本质内涵来看,“双循环”格局是以高质量发展为根本出发点、主动适应全球百年大变局的中国经济发展新体系。从全局思路来看,这一体系对内以深化改革为根本手段,通过加快推动产业升级和消费升级,在供给侧和需求侧同步实现规模的扩张、结构的优化和质量的提升;对外以扩大开放为主要渠道,既提升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同时也主动参与全球治理、改善外部环境,实现中国经济与全球经济的共同发展。从战略定位来看,“双循环”格局是新时代的改革开放,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框架,是中国从经济大国迈向经济强国的关键一步。

  从投资机遇来看,未来随着四大主脉的逐步贯通,中国经济“双循环”格局亦将深刻改变全球市场。展望未来,指向“行稳”的两条主脉料将引致“低β”,指向“致远”的两条主脉料将强化“高α”。两者叠加之下,人民币资产将进一步凸显“高α+低 β”属性,即在提供超额收益率的同时,保持与全球其他资产波动的低相关性。由此,中国经济金融将在全球视角下呈现富含稀缺性的配置价值,有望吸引国际资本的长趋势流入。

  (作者:工银国际研究部 程实博士 王宇哲博士 钱智俊博士 高欣弘)

  免责声明:本研究报告由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工商银行”)分析师撰写,研究报告所引用信息均来自公开资料,我们力求但不保证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研究报告所载观点、结论及意见仅代表分析师在报告发布时的个人判断,不代表工商银行立场,亦不构成任何投资与交易决策依据。对于任何因使用或信赖本报告而造成(或声称造成)的任何直接或间接损失,我们不承担任何责任。本报告版权仅为工商银行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刊登、发表或引用。工商银行保留对任何侵权行为进行追究的权利。


(2020-08-11)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