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输入30
您所在的位置:
中国经济数字化生产“含苞欲放”

中国经济“双循环”格局研究系列之十三

 

  “世道必进,后胜于今。”辞旧迎新之际,中欧投资协定的谈判完成和国产特斯拉的大幅降价接踵而至,两者从宏观、微观层面共同折射出后疫情时代生产端的历史性变革大势。在2020年所打开的全球大变局之中,工业化大生产向数字化生产的跃变已鸣抢起跑,并有望在2021年进一步加速。对于中国而言,这一变革有望对内匹配“多元消费”时代,对外重塑全球“黄金增长”范式,因此将是“双循环”新格局的应有之义。展望“十四五”期间,中国经济有望积极拥抱变革,以大规模生产、创新生产、精细化定制作为基础能力的“花萼”,以低成本、“一件起订”、高迭代作为商业优势的“花瓣”,绽放数字化生产的“花冠模式”。随着“花冠”的绽放,生产端新变革所迸发的时代红利,料将重塑商业逻辑与比较优势,进而结出贯穿于未来长远的确定性硕果。

  “双循环”新格局中的数字化生产。

  2020年开启的全球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深刻颠覆传统经济的底层架构,作为支柱之一的生产端必然也不会缺席。在疫情催化之下,数据成为生产的基础性要素投入,数据的交互被纳入生产的核心组织形式。由此,诞生已逾百年的工业化大生产正在加速跃变为新的生产形式——数字化生产。对于中国经济而言,这一跃变也已经成为“双循环”新格局下的应有之义与大势所趋,并有望奠定新时代“中国智造”的竞争力基石。

  从内循环来看,中国的数字化生产将匹配“多元消费时代”。

  回顾历史, 1913年前后,美国经济一方面在供给端开启工业化大生产,另一方面在需求端迎来“大众消费时代”。两者相辅相成,最终推动美国经济从依赖“外循环”的经济大国,升级为用好“双循环”的经济强国。聚焦当下,中国经济正在步入“多元消费时代”,海量消费潜力有望将从三个方面渐次释放。第一,新型城镇化发展,叠加收入分配体制、社会保障体系的优化,将进一步推动消费升级的重心下沉,使其更广泛地惠及广大居民,由此面向大众、低线城镇和农村地区的高性价比国产品牌将收获新一轮增长。第二,90后、00后等年轻世代的经济实力逐步崛起,叠加数字经济的跃迁,个性化、多样化的细分市场将茁壮成长,细分市场的领跑者有望享受年轻一代的个性化溢价,“线上+线下”的互动式消费将催生新的市场增量。第三,随着中国社会消费需求从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叠加全球疫情时期服务进口需求的长期回流,未来国内的旅游、文娱、医疗、教育等服务类消费将获得更宽广的发展空间。相较而言,不同于美国当年的“大众消费时代”,中国“多元消费时代”不仅是消费潜力体量庞大,同时消费需求呈现多样化、差异化、快速迭代的结构特征。由此,传统的、同质化的、批量化的工业化大生产难以满足新时代的消费者需求,更为精准、灵活的数字化生产的发展正当其时。由此,供给端的数字化生产,配合需求端的“多元消费”,将成为中国经济迈向经济强国的时代双轮。

  从外循环来看,中国的数字化生产将重塑全球增长范式。

  从中国改革开放至2017年美国特朗普政府上台,全球经济以及中国经济共享了一段长期较快增长的美好年代。究其原因,是因为上一轮全球化打造了国际大循环,并据此构建了全球经济增长的“黄金范式”。一方面,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积极融入全球体系,向全球提供廉价的要素资源(劳动力、自然资源等)。另一方面,发达国家为全球提供资本、技术和组织经验,提升了全球体系下各要素的生产效率。由此,要素供给量的增加,叠加生产效率的提升,共同迸发出持续的增长动能。但是,在上一轮全球化长期繁荣的背后,顽疾也在不断滋生。从生产效率来看,部分发达国家的贫富差距持续扩大,不断激化社会矛盾,并推动民粹主义、保护主义、大国优先主义的涨潮,进而从全球化的推动者退化为破坏者,对全球生产效率的提振作用大幅减弱。从生产要素来看,在数十年的要素驱动型增长之后,新兴市场也已陷入资源、人口、环境的硬约束,通过低成本扩大要素投入获取高增长的模式难以延续。由此,原来的“黄金范式”趋于崩塌,国际大循环摇摇欲坠。展望未来,数字化生产的兴起有望针对性地重建“黄金范式”。从生产要素来看,在传统要素边际回报递减的历史趋势下,数据作为新的要素投入,有望贡献更高的边际产出。尤其是在疫情扰乱全球经贸交流的困境之中,数据要素更具跨地区流动的便利性优势,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有望围绕数据要素进行重构。从生产效率来看,围绕数据展开的新一轮技术革命方兴未艾。无论是“硬技术”(芯片、5G、工业互联网等),还是“软技术” (AI、区块链等),都决定了数字化生产将成为生产效率提升的前沿阵地。当前,中国经济的数字化升级领跑全球,同时已成为全球价值链的三大中枢之一。由此,如果能加速推进数字化生产的变革,中国经济一方面有望助力全球重构“黄金范式”、重塑国际大循环,另一方面能够从国际经贸体系的被动跟随者升级为主动引领者,从根本上避免脱钩、防范外部风险。

  中国数字化生产的“花冠模式”。

  那么,从宏观布局下沉至中观体系和微观市场,中国的数字化生产将具有哪些具体的特征和优势?展望“十四五”时期,我们认为,中国的数字化生产将立足于完备的产业链条,通过工业互联网对供给端进行数字化改造,并与高度数字化的中国居民生活相连接。由此,其将具备三类基础性的能力。第一,大规模生产:为科技企业提供低成本、高效率的量产能力,使其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经济回报,进而支持和激励新一轮创新。第二,创新生产:支持生产进程中灵活、精确地动态调整,加快新技术的应用,缩短产品迭代周期,增强新供给对新需求的拉动,并减弱全球供应链波动的冲击。第三,精细化定制:消解供求两端的信息不对称,消费者订单能够被拆分后直达生产体系的各个终端,由此规模化生产能够深入小众化、多元化的细分市场,在提升消费者福利的同时,降低生产者的市场风险。

  如果将上述的基础能力视为“花萼”,那么以此为支撑,可以衍生出更具魅力的商业模式变革“花瓣”,进而构成数字化生产的繁荣“花冠”。具体而言,这些“花瓣”包括如下三类:

  其一,大规模生产+创新生产=低成本。对于新赛道上的独角兽企业而言,将新技术、新产品快人一步地投入量产,不仅意味着可以通过规模效应大幅降低产品成本、占领市场蓝海,更能够以此主导市场技术标准、建立客户粘性,从而在细分市场上形成头部优势。在后疫情时代,随着全球“独角兽”在技术水平上的竞争日趋激烈,生产能力领域的攻守或将成为决定存亡的关键命脉。

  其二,精细化定制+大规模生产=一件起订。基于这一优势,即使是传统的标准化商品,例如家电、汽车等等,都可以进行菜单化、个性化定制。不再是“厂商提供什么,消费者接受什么”,而是“消费者想要什么,厂商生产什么”。事实上,从2017年至今,得益于数字技术的助力,中国制造业在这一方向的革新已在稳步推进,目前已经呈现从产品外观向核心功能、从小家电到大设备、从单一生产环节到产业链全链的深化趋势。

  其三,创新生产+精细化定制=高迭代。基于生产线的灵活性,以及对消费者需求及应用场景的大数据挖掘,硬件消费品的迭代周期将显著缩短,变得类似于软件产品。不再是“1代”、“2代”、“3代”这样的每年或者数年一升级,而是“1.1版本”、“1.2版本”、“1.3版本”这样的几个月一升级。由此,凭借更为高频、细致的品质迭代,企业将更好地抓住消费者的新痛点,形成“唯快不破”的竞争优势。而高迭代的产品也为引入、验证和推广新技术提供了便利,从而激励研发端加速技术革新,进一步形成“研发-生产-消费”的正向循环。

  从国际国内两大循环的互动来看,基于数字化生产的“花冠模式”,中国有望成为全球先进制造业首选的“智造中心”之一,从而缔结与全球体系的新纽带。着眼当前,中国的数字化生产能力正在为扎根中国的全球先进制造业企业赋能。例如,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只用了不到一年就完成了从建厂到量产的进程,不仅实现“中国速度”,更夯实了成本控制能力。基于此,2021年新年伊始,国产特斯拉开启大规模降价,扭转了新能源车较之于传统车的性价比劣势。无独有偶,在全球疫情爆发之后,宝马集团选择中国沈阳作为其一系列新能源车型的全球生产基地。展望未来,中国的数字化生产能力有望“筑巢引凤”,吸引更多的全球优质企业入驻。2020年11月15日签署的RCEP,以及2020年12月30日完成谈判的中欧投资协定,分别扩大了中国与日韩、欧洲这两大全球科创中心的投资便利性。基于此,在“十四五”时期,更多的外资先进制造业企业有望入驻中国,构建新时代的数字化工厂,在互惠共赢之中进一步强化中国作为全球“智造中心”的地位。

  含苞待放:数字化生产的新机遇。

  全球经济走向数字化生产料将是一场百年量级的历史性变革,其影响之深、辐射之广有望比肩此前从作坊时代走向工业化大生产的裂变,而中国有望在这一变革中成为全球的领跑者之一。2021年伊始,站在这一变革的起点,固然难以尽览其波澜壮阔的全貌,但是一些确定性的大趋势有望帮助我们提前布局,把握新时代的机遇。

  从时序来看,在享受短期的周期反弹之际,更需关注长远的时代变革。

  虽然2021年全球经济大概率会触底反弹,并通过低基数效应带来短期的靓丽增长数据,但是放眼长远,后疫情时代全球经济金融仍需重寻增长新动力。而以数字化生产等新变革为支柱,数字经济的发展料将是这一问题的答案。提前深耕这一领域,也更易于找到穿越周期的成长性资产。

  从区域来看,中国将引领数字化生产的新时代。

  一方面,在数字化生产时代,在缺少工业互联网、高素质技术工人、核心关键技术等基石的情况下,东南亚、印度等地区的低劳动力成本优势虽然能够吸引部分低端产业的转移,但是难以削弱中国制造业在新维度上的竞争力。相反,通过数字化生产的变革,中国将从全球“制造中心”升级为“智造中心”,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中的地位有望进一步提升,并由此为中资制造业企业和中国金融市场打开新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中国有望成为全球先进制造业企业的“凤巢”,加速扎根中国、充分利用中国数字化生产能力的国际企业,也有望在后疫情时代获得更加稳健的增长动力,并收获全球金融市场的长期青睐。

  从结构来看,“花冠模式”将有助于定位投资新机遇。

  面向数字化生产的新赛道,如何判断一家企业未来能否脱颖而出?在核心关键技术的竞争领域之外,不妨用“花冠模式”对其商业优势进行甄别。在面向产品的环节,是否能够通过数字化的升级,融合大规模生产、创新生产和精细化定制的基础能力。在面向消费者的环节,是否展现出低成本、一件起订、高迭代的竞争优势,并据此发展出可持续的商业生态。越是具备上述特质的制造业企业,越是可能成为数字化生产时代的弄潮儿,并向金融市场映射出不断成长的价值。

  (作者:工银国际研究部 程实博士 王宇哲博士 钱智俊博士)

  免责声明:本研究报告由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工商银行”)分析师撰写,研究报告所引用信息均来自公开资料,我们力求但不保证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研究报告所载观点、结论及意见仅代表分析师在报告发布时的个人判断,不代表工商银行立场,亦不构成任何投资与交易决策依据。对于任何因使用或信赖本报告而造成(或声称造成)的任何直接或间接损失,我们不承担任何责任。本报告版权仅为工商银行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刊登、发表或引用。工商银行保留对任何侵权行为进行追究的权利。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