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证券报内容精华摘要如下:
中国证券报
•三季报披露窗口来临 公募机构提前入驻绩优股
目前A股市场已进入公司三季报披露时间窗口。已经有部分公司发布了2025年三季报,另外超百家公司发布了2025年三季度业绩预告,不少公司前三季度净利润实现较大增长。绩优公司得到了公募基金的提前布局,先达股份、英联股份等前三季度业绩增幅较大的公司得到了基金公司的大举增持,北方稀土、立讯精密等绩优公司也被较多基金公司持有。
•理财公司增配权益资产 “固收+”加出收益新弹性
下半年以来,A股市场持续活跃,主要指数震荡走高,市场信心有所增强,增量资金逐步入场。随着权益市场“赚钱效应”凸显,银行理财资金蹄疾步稳进行布局,将权益市场作为对冲低利率环境下固收资产收益压力的利器。从产品端来看,理财公司的权益布局在显著提速。除了权益类和混合类理财产品发行规模增加外,利用“固收+”策略,在固收类产品中搭配权益类资产和衍生品,成为行业更广泛采用的方式,以此实现权益增配并贡献收益新弹性。
•调研偏爱电力及机械设备行业 机构10月积极掘金市场机遇
数据显示,截至10月16日记者发稿时,10月以来已有近160家公司接待机构调研,容百科技、帝科股份两只电力设备行业标的均接待超100家机构调研,关注度较高;从整体行业分布情况看,机械设备行业最受关注,共有24只标的获得机构调研。对于上述板块投资机遇,券商人士表示,固态电池产业化进程持续推进,为产业链的材料体系和设备环节带来迭代升级的确定性增量需求;工程机械板块有望迎来业绩与估值的双重提升,看好工程机械主机厂龙头以及核心零部件龙头等细分品种。
上海证券报
•港股IPO业务高歌猛进 中资券商争相加码在港布局
截至10月16日,今年以来有73家企业在港交所上市,IPO募资总额达1886.98亿港元,同比增长227.75%,稳居全球新股融资额榜首。这场IPO盛宴背后的护航力量来自各大中介机构,其中中资券商扮演的角色愈发关键。中资券商在众多标志性交易中跃升为主导性的保荐人、全球协调人及账簿管理人。港股IPO保荐与承销头部效应凸显,以中金香港、中信证券(香港)、华泰香港、中信建投国际为代表的头部中资机构,在今年以来的港股IPO承销榜上名列前茅。为抢抓市场机遇,今年以来中资券商显著加快国际化布局,将香港作为“桥头堡”,通过新设子公司、拓展业务牌照等举措加码投入,向着更专业化、国际化的目标迈进。
•跨境理财通产品迎来扩容 大湾区居民有了更多投资“可选项”
跨境理财通是指粤港澳大湾区居民个人跨境投资粤港澳大湾区银行销售的理财产品,按照购买主体身份可分为“南向通”和“北向通”。近日,记者获悉,部分香港银行在陆续更新跨境理财通“南向通”的条例和细则。招商永隆银行相关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根据最新修订的条例和细则,该行将“指定理财投资产品”的定义进行了大幅修改,将过去包括主要投资大中华区股票、“非复杂”的基金、“低至中风险”的债券、“不包括结构性存款”等表述一应删除,归为“本行按监管规定不时许可的理财投资产品”的简短表述,修订部分将于2025年10月27日生效。此举意味着该行将结构性存款等产品纳入合资格投资范围,进一步拓宽大湾区居民跨境理财的“可选项”。
•股票策略领跑 前三季度私募平均收益达25%
数据显示,截至9月30日,今年以来私募基金平均收益高达25%,正收益产品占比超过90%。其中,股票策略业绩领跑,同期平均收益超30%。与此同时,前三季度,私募整体分红超140亿元,其中股票策略占比超70%。在业内人士看来,今年以来,创新药、科技、新消费等板块行情轮番演绎,提振了私募基金业绩。接下来,随着政策效果逐步显现,市场短期震荡后回归基本面驱动,A股和港股的结构性行情有望持续,尤其是成长空间较大的科技、创新药,以及具备业绩确定性的互联网等行业,值得重点关注。
证券时报
•有关部门将出台新的光伏产能调控政策 多晶硅收储落地还要破除较多障碍
今年下半年以来,光伏行业“反内卷”持续受到关注。7月3日,工信部召开制造业企业座谈会,聚焦加快推动光伏产业高质量发展,听取光伏企业及行业协会情况介绍和意见建议。8月19日,工信部等六部门联合召开光伏产业座谈会,进一步规范光伏产业竞争秩序。近日,记者从业内人士处获悉,有关部门将出台新的光伏产能调控政策。与此同时,有传闻显示,作为光伏“反内卷”重要一环的多晶硅收储平台已经成立,但据业内人士反馈,该消息不实。一位硅料厂商人士向记者透露,潜在的收储需要近千亿元资金支持,方案落地还要破除较多障碍。
•银行理财规模三季度末出现回落 含权产品规模逆势见涨
月度规模连续实现净流入的银行理财,在三季度末出现回落。近日,记者从可信渠道汇总的独家数据显示,管理规模在1万亿元以上的14家理财公司(含6家国有行理财、8家股份行理财)中,有13家9月末余额环比下降,合计减少约8700亿元。9月,固收类产品中的纯债型理财规模降幅较为明显,或与近期债市波动不无关系。与此形成对比的是,由于同期股市表现较好,配置一定比例权益资产的“固收+”、混合型理财等产品显著获益,规模明显见涨。
•2025年三季度经济学家问卷调查显示 股市汇市“双韧性”成共识 财税改革最受期待
近期,证券时报发起“时报经济眼:2025年三季度经济学家问卷调查”,本期调查结果显示,多数受访者积极评价三季度股市表现,看好四季度股市景气度。受访者对未来经济发展预期持续改善,也对物价水平、民间投资信心的走势预期更积极。着眼于四季度稳增长,受访者建议提前下达部分明年“两新”额度,采取更多增量措施反“内卷”。对于即将到来的“十五五”,受访者最期待财税体制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与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证券日报
•私募基金前三季度平均浮盈达25% 股票策略产品领跑
截至9月30日,今年以来全市场9363只私募基金的平均收益率达25.00%,其中实现浮盈的产品占比高达91.48%,超过沪深300指数同期涨幅。具体来看,前三季度,在五大策略中,股票策略表现尤为突出,成为市场的领跑者。该策略涵盖的5976只基金平均收益率高达31.19%,其中有5589只产品实现浮盈,占比为93.52%。多资产策略紧随其后,1191只该策略基金平均收益率为18.92%,其中实现浮盈的产品占比为90.01%。
•证监会:上市公司可持续披露扩面、提质
“在政策持续引导下,上市公司可持续披露扩面、提质,彰显了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成效。”10月16日,中国证监会上市司一级巡视员毕晓颖在2025可持续全球领导者大会上表示,下一步,证监会将指导沪深北交易所以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披露指引为依据,结合企业需求,适时丰富编制指南,并做好明年强制披露后的政策评估,不断优化披露制度。同时,证监会不盲目追求披露家数,而是会在政策评估和企业实践能力评估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扩大覆盖面的节奏。
•“退市不免责”常态化 惩防并举织密监管防线
10月14日晚间,山东如意毛纺服装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厦门路桥信息股份有限公司均发布公告称,被证监会立案调查。据数据统计,今年以来截至10月16日,89家公司(含退市公司)披露了公司或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高管被证监会立案调查的公告。从今年的立案调查情况来看,8家公司因涉嫌定期报告(含年报)财务信息披露违法违规或定期报告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被立案调查,立案调查告知书提前“预告”公司可能存在财务造假等违法违规行为;另外,7家公司在退市后收到证监会立案调查告知书,进一步传递出“退市不免责”的监管信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