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输入30

债券

您所在的位置:
首季外债降幅收窄 偿债风险可控
 

  近日,国家外汇管理局(下称“外汇局”)公布3月末的外债数据,总体来看,我国外债总规模降幅放缓,偿债风险可控。

  首先,外债余额降速大幅放缓。截至2016年3月末,我国全口径外债余额为等值13645亿美元,较2015年末减少517亿美元,降幅为3.6%,较2015年第四季度降幅减少3.8个百分点。

  外汇局国际收支司原司长、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高级研究员管涛对本报表示,这是企业对市场的价格机制做出的正常反应。“现在人民币有贬值预期,恰恰是应该去杠杆,减少外债。”他说。

  招商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谢亚轩认为,造成外债余额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欧美等发达国家之间经济和货币政策分化,这导致美元汇率持续走强,利率关系紊乱,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加剧,外债的汇率和利率风险上升,使得经济主体选择加快偿还外债进程。

  企业借外债的首要前提是看成本,过去人民币升值,外债的利息又低,外债的实际成本甚至可能为负。而现在的情况恰恰相反,自2014年人民币出现贬值以来,外债余额就开始大幅减少。不过根据2016年一季度末的数据来看,外债减少的幅度已经放缓。

  建设银行总行金融市场部韩会师认为,一方面经过近两年的调整,外债偿还压力减小;另一方面,外汇局也加强了外债提前偿还方面的监管。

  外汇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外债规模下降与我国进出口贸易下降密切相关。2016年第一季度,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5.2万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5.9%。受此影响,3月末贸易信贷与预付款余额相应下降,占总外债规模下降的66%。

  通过数据还可以看出,外债期限结构进一步优化。2016年3月末短期外债余额较2015年末下降8%,而中长期外债余额则较2015年末上升4%。

  不过,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部分企业经过前期债务去杠杆化后,公司间贷款等外债数据开始止跌回升。2016年3月末,公司间贷款余额较2015年末增长149亿美元,增幅为7%。

  根据《关于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的通知》(银发〔2016〕132号),自2016年5月3日起,本外币一体化的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试点扩大至全国范围内的金融机构和企业。对金融机构和企业,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外汇管理局不实行外债事前审批,而是由金融机构和企业在与其资本或净资产挂钩的跨境融资上限内,自主开展本外币跨境融资。

  国家外汇管理局有关负责人表示,预计我国外债规模将趋于平稳。根据目前外债数据变动的趋势,加上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政策的落地实施,预计我国外债规模将趋于平稳。下一步,外汇局将继续积极构建和完善宏观审慎管理框架下的外债和资本流动管理体系,加强事中事后监测分析,防范异常跨境资金流动风险。

  注:本信息仅代表专家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据此投资风险自负。

(摘自世华财讯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