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戴磊)从青海省西宁市搭乘班机到格尔木,再沿着平坦的公路行驶60公里,中国最大的盐湖——察尔汗盐湖便映入眼帘。当地人告诉记者,这里气候极其乾燥,年降雨量尚不及蒸发量的百分之一,一切绿色植物均难以生长,但却孕育了晶莹如玉、造型各异的神奇盐花。盐花就是盐湖中盐结晶时形成的结晶体。这里的盐花或似珍珠珊瑚,或如亭台楼阁,让众多游人流连忘返。在这美丽的景色之下,更蕴藏着丰富的资源。作为中国盐化工业的重要基地,早在1958年,青海盐湖工业集团的前身就开始了在这里的创业,成为国内首家钾肥生产企业。
中国工商银行成立后,一直与盐湖集团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关系。近10年来,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号召下,工行积极谋划西部地区分行的发展方向,制定了区域业务发展战略、发展定位和发展重点,并通过实施重点倾斜的资源配置方式,增强了西部地区分行的金融服务能力。在这一背景下,工行对盐湖集团的支持力度也持续增强。
扶持特色产业
对于盐湖集团乃至整个中国钾肥业而言,西部大开发期间上马的年产100万吨钾肥生产建设项目具有重要意义。百万吨钾肥工程实施前,国内生产钾肥的工艺技术落后,产品竞争力不强。为打破国外技术垄断,盐湖集团攻克技术难关,发明了反浮选冷结晶工艺。然而,在新工艺项目建成投产前,由于没有规模化工业生产的基础,企业面临严重的资金困境。
据工行青海省分行高级客户经理陈嘉虎回忆说,当时,百万吨钾肥项目存在资源储量、工艺技术、老卤排放、管理机制等四大问题困扰,多家银行对新技术的实施和工艺技术的突破持谨慎心态和观望态度。在盐湖集团最艰难的时期,工行果断给予贷款支持,以银团方式承贷16.2亿元,鼓励企业大胆突破。
经过银企共同努力,百万吨钾肥项目在短短的3年间建成投产,形成了规模效益。凭借百万吨钾肥项目的实施,青海盐湖集团打破了国外企业的技术垄断,一跃成为中国最大、世界上钾肥生产能力排名第四的企业,保护了盐湖的重要资源,进而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在今年7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的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上,百万吨钾肥工程被赞誉为西部大开发的典范工程。此后,工行以推进柴达木地区资源综合开发和循环利用作为切入点,累计对青海盐湖集团发放各项贷款43.8亿元,为金融支持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建设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
和盐湖集团的合作是工行响应西部大开发政策、全力支持当地特色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为推动西部地区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工行在西部地区的信贷投放突出结构调整要求,充分考虑西部地区地域广阔、资源丰富的特点,大力支持新兴、特色产业发展,对云、贵、川的水电,新疆的煤和食品加工,宁夏、甘肃的有色金属,陕西的石油,重庆的水运等特色产业和项目给予广泛的支持。截至2010年6月,工行在西部地区电力、公路、钢铁、有色金属、石油、水运行业领域的贷款余额达到4133亿元,比2006年底的2239亿元增加了1826亿元。
坚持“绿色信贷”
与此同时,工行坚持“绿色信贷”原则,以信贷资源投向促进西部地区改善生态环境和加强生态屏障,一方面对于缺乏节能减排、技术改造能力企业的存量贷款进行压缩,对于新上项目一律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制,从根本上杜绝了对环保违法企业或违法项目的新增融资;另一方面则优先支持了西部地区在新能源、节能环保、资源综合利用领域的绿色信贷项目。
新疆是一个能源丰富的区域,国家重点支持新能源发展的政策对自治区的经济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为此,工行积极支持了新疆企业在水电、风电等新能源开发利用项目的建设,并满足配套的资金需求,仅2009年就发放贷款12.76亿元,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社会效益。该行还先后为新疆企业的环境保护、节能降耗项目建设提供项目贷款19.23亿元,积极支持地方政府和企业节水、节能、煤矸石和煤层气综合利用等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型项目建设。
在自治区的主要棉花产区阿克苏沙雅县,由于季节性缺水矛盾突出,灌水技术落后,灌溉水利用效率较低,严重制约了该县的棉花生产和相关经济的发展。为此,沙雅县政府决定实施20万亩高标准节水灌溉滴灌项目,计划将棉花灌溉由淹灌改建成滴灌。经过评估论证,工行为沙雅县供排水公司实施的此项目给予了1400万元贷款支持。项目建成后,不仅对地下水位上升、防止土壤次生盐渍化方面起到了抑制作用,也对改善灌区内区域小气候,降低灌区内风速,减小风灾损失,减轻霜冻及干热风危害具有重要的意义,有效促进了该县农业的良性发展,得到当地群众的高度赞誉。
支持重大工程
10年间,国家为支持西部地区发展,上马了一大批重大项目。支持这些重点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改善民生也成了工行支持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的一个重点。从2000年起,工行集中资金保证了西部大开发重点项目的资金需要,加大了对能源、交通、电力、供气、供水等基础设施项目以及民生工程的支持力度。
以“西电东送”重点工程为例,仅工行贵州分行10年来就累计向该省电力行业投放贷款400多亿元,为贵州黔北电厂、引子渡发电项目等20多个重点发电项目提供了融资支持,使贵州电网电力装机容量从2000年的500多万千瓦发展到2009年的超过3500万千瓦,几年新增的电力装机容量相当于过去50年的总和。
工行对西部地区的信贷资源配置还突出基础设施建设先行的政策要求。例如2001年6月,西部大开发标志性工程--青藏铁路开工建设后,工行先后向西宁铁路分局发放贷款5亿元,完成了西宁至格尔木铁路段的改造与站点建设,为保证铁路建设的顺利进行,该行还成立了专门的服务小组,在资金结算、建设工程款拨付等方面给予了支持。
为支持西部地区加快建设、改善民生,工行西部地区的个人住房贷款业务蓬勃发展,截至2010年6月,西部12省(区)分行个人住房贷款余额达到1899亿元,比2006年末的606亿元增加1293亿元,支持了120多万个家庭改善了居住条件。该行在支持西部地区医疗卫生、科技教育等公共事业的发展方面同样不遗余力,至2010年6月末,工行西部12家分行医疗卫生行业贷款余额达到27.6亿元,教育行业贷款余额达到84.8亿元。
工行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作为中国最大的商业银行,工行始终积极支持和参与西部大开发,积极制定西部地区分行发展战略,增加对西部地区的资源倾斜和政策支持,为西部大开发提供了全面的金融服务。截至2010年6月末,工行在西部12省(区)的贷款余额达10663亿元。特别是“十一五”规划发布后,工行在西部地区的贷款投放进一步提速,近几年贷款增幅全部高于全行平均水平,到2010年6月末,西部地区的贷款总量比2006年底翻了一番,余额占全行各项贷款的比例较2006年上升了2.5个百分点。(摘自《金融时报(中国)》)
|